詩曰:
葉榮葉枯尋常事,花開花落究可哀?
形銷骨立因吐血,鼓盆而歌送泉台。
出生慶賀,過世悲傷,人之常情。有沒有出生悲傷,過世高興的呢?家情不同,不好一概而論。但如果把生與死看成一片樹葉的春發夏榮秋枯落,也許也就釋然了,不至于因為聽了魯迅先生的一句“孩子總是要死的”而耿耿于懷,甚至拳牙相向。
先說說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一代哲學先賢莊老先生,婚姻之路并不順利,曾先後娶過三個老婆,都讓老婆給踹了,不是莊子踹老婆,是老婆們踢了莊子,原因據說是這些個婆娘們嫌貧愛富。高富帥誰個不愛呢?但這些老婆們個個都是實用主義,偏偏不愛莊子的浪漫主義,因為她們知道:高與帥,還不如牆上的一幅美男畫,不能當飯吃,遠不如“富”來得實惠。
古時候的哲人大多窮困潦倒,想想孔子困于陳國時,連飯都吃不上,差點餓死。估計莊子也是不務正業,種地不行,除草不會,整天價神神叨叨,淨搗鼓些什麼宇宙什麼生死,自然賺不來銅闆,換不來油錢,也别怪老婆們跑路。後來莊子好不容易又娶了第四個,這個老婆不同于前三個,不嫌棄莊子窮,但是好人命不長,不久這第四個老婆死了。
莊子的朋友惠子聽說了,趕緊去勸慰莊子,怕莊子悲傷過度,尋了短見。誰知門縫裡一瞧,好嘛,莊子正坐在地上,伸着倆腿,面前放着幾個泥盆子、土罐子,正手拿燒火棍,“咚咚咚”地敲得起勁呢。完了,莊子瘋了,惠子剛想陪着掉掉眼淚,莊子開口了:“我這個老婆原本由“無”生“氣”,由“氣”生“形”,如今隻是又由“形”變回“氣”,由“氣”歸于“無”,回歸她的本體罷了,我敲盆子給她送行。”
比起莊子的通達,魏晉時期的青白眼阮籍又是另一種類型。阮籍可是裝瘋賣傻的一等高人,活到50多歲,在那個時代可是妥妥的高壽了,硬是沒叫司馬氏抓住小辮子。母親死的時候,阮籍照樣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鄰居和山陽竹林裡的朋友們,都罵他不肖。其實阮籍那是外表裝灑脫,内裡悲入骨。無人時,吐了幾次血,以至于不到幾天功夫,阮籍已變得形銷骨立,不成人形。
面對親人的離世,自然每個人心境不同。如果無病無災,七十三、八十四,這一生也值了,無疾而終,或曰壽終正寝,不管對本人還是對健在的人而言,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又有什麼必要哭哭啼啼呢?如果疾病纏身、長期卧床、晝夜離不開親人侍候陪護,如果那一天不邀而至了,說句實在話,這未嘗不是一種解脫,對離去的或在世的人而言。縱然無需慶祝,但終歸會讓人長籲一口氣。當然,不圓滿事常有,最令人悲痛的,大概莫過于如下幾種情形了:㈠老來喪子㈡年幼失祜㈢中年喪妻或喪夫㈣無妄之災。不幸遇上了,呼天搶地也罷、捶胸頓足也罷、滿地打滾也罷,怎麼做都不為過,都令人動容,令人同情。
歐美人在親人故去時是不是都表現得莊重内斂、悲不形于色?因為沒有親身參加過他們的葬禮,不敢斷言。僅從影視作品上看,他們的葬禮确實顯得肅穆而安靜,這也許和他們的基督教信仰有關。他們的耶稣上帝愛他在世間的每一個子民,離開人世升入天堂,天堂總是令人向往。在他們看來,這“死”也許隻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離世的和在世的也許隻是先走後走而已,如此心境能使失去親人的悲痛得以最大程度的減輕甚至化解,也就失去了大呼小叫、呼天搶地的作用場。
回來說說我們的尤其是農村的葬禮。總的感覺:窮折騰,瞎胡鬧;生前越不孝,死後越大叫。家裡死了人,不管喜喪還是悲喪,程序幾乎千篇一律——“喇叭轎子童男女,唱戲磕頭作大揖”。喇叭、唢呐轎前開路,長喇叭嗚嗚哇哇低音轟鳴,短唢呐咿咿呀呀尖音高叫,是曰起轎。過十字路口,停轎,喪儀指揮孝子(或專職孝子)登場,孝子身穿特制青色大袍,甩袖拱手,朝棺木三拜九叩,有式有範。司儀示意轎後女賓哭戲開場,于是乎,咿咿呀呀,呀呀咿咿,衆演員放聲大吼,不落人後。場外觀衆,尤其是大媽大嬸們則七嘴八舌、評頭論足,李嬸說張三家的嗓門大,張媽卻誇李四家的鼻涕多。隊伍繼續前行,到達村頭的最後一個十字路口,也是最後一次停轎,又是一番吹吹打打,孝子摔瓦盆,又是九叩三拜,女賓在此作别,又是一陣飙音競淚。随着“起轎”聲喊,轎後的大合唱戛然而止,哭場戲結束,女賓回家,男賓則跟随棺木默默無聲地送到墓地。
整個喪禮就是一出大戲,為了獲得觀衆的喝彩,演員必須力求表演到位。不知道諸演員的本色出演,是否赢得了躺在棺木裡的故去親人的認可。希望是吧。。。
這正是:
七三八四誰可免,淡迎夕陽成故人。
吹吹打打徒費耳,哭哭啼啼樂芳鄰。
今去泉台紙鋪路,硬币抛橋入祖墳。
從此山岡柳為伴,我與風雨同作塵。
【讀史品文】原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