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英語相比,中文不适合于理科?
“不信你試試拿英文學微積分高等數學這些,怕不是比拿中文學起來要直管好懂一百倍。中文可能更适合文科,英文可能更适合理科……”
以上這段話出自一位網友的觀點,但我對這個觀點并不認同。因為中文不但适合文科,也适合理科,中文可以像英文一樣對科學技術等的事物或概念進行描述和表達,甚至在某些方面,中文比英文更簡潔、更規律和更有邏輯性……
我這是對中文盲目自信嗎,而上面那位網友為什麼會那樣評論呢?此事還得從我之前的文章《漢語比英語更簡潔更有邏輯,沉迷中國網絡小說的新西蘭人說》說起。
我的該篇文章主旨是:在創造新詞時,中文使用已有的字詞進行适當地組合,形成一種簡潔的、有規律性的和有邏輯性的構詞方式,比英文新造陌生的無關聯性的字母組合的構詞方式更有優勢,和更能應對現代爆發性增長的新事物新概念。
比如,同樣面對新概念“十四月”、“星期九”,中文一般傾向于從已有的字(如月)或詞(如星期)進行組合或類推進行新詞創造,得出直觀簡潔又有規律性的新詞“十四月”、“星期九”,這些新詞與已有的類似的概念如“十一月”、“星期五”有内在的邏輯性關聯;
而英語一般傾向于新造陌生的單詞,該單詞可能隻是字母的單純組合,與已有的代表類似事物/概念的單詞關聯性不大,如用quattuordecimber(quattuordecimber拉丁語的“十四” ber)代表十四月,該新單詞與已有的類似的概念如July(八月)、August (九月)關系性不大。
正是因為以上所說的中文的構詞方式比英語的構詞方式明顯更有優勢,所以我對中文在“構詞方式”的方面上并非是盲目自信。
話說回來,之所以有的人覺得關于科技方面的英語版比中文版更好理解,原因正如網友“笨笨的丕丕”所說的:“說白了就是我們因為近代沒有什麼科研成果,所有的科學術語都是按照英語來建立的,我們沒有标準的定義權,我們必須用中文來翻譯對方的意思,反而就不是那麼準确。隻要我們能掌握未來的科學走勢,新學術名詞都是我們來定義的,就沒有這種問題了。”
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大部分現代科學術語都是從西方那裡引進的,而西方的科學術語廣泛地以英語為主進行定義、描述、記錄和交流,我們近代的科研水平沒有跟上人家,我們無法對許多科學新發現和新發明,率先進行制定符合中文語境的定義和标準,隻能跟在英語的定義和标準後面靠翻譯去進行學習、複述和發展,在語言切換過程中難免會有水土不服的地方,例如譯文與原文出現偏差。
之所以翻譯或理解出現偏差,一是因為有巨大差異的兩種不同的語言無法做到完全相通導緻翻譯出現偏差,二是因為譯者的水平和能力所限,三是因為讀者的理解方式或理解能力問題導緻誤解。
但是,隻要我們的科研能夠後來居上,得出開創性的科學發現或發明的成果,并且綜合實力也能夠強大起來,我們就可以用中文去為我們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進行定義、描述、記錄和交流,我們用我們的語言去制定标準,那麼我們的人就可以相對更好更容易地理解這些科學術語了。
還記得冬奧的播報首先使用法語的現象嗎?因為被稱為奧林匹克之父的人是一名法國人,是他用法語書寫了他開創的現代奧運的概念、理念和章程,他對現代奧運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包括設計了奧運會會徽 、奧運會會旗等。
然後其它語言隻能通過對現代奧運的概念、理念和章程的法語原文進行翻譯,無論是中文版、英語版、德語版、俄語版等其它語言的譯本,一旦出現分歧或誤解,則以法語原文為準,并且奧運播報都要說法語,這就是制定标準的好處(并非是坊間說的所謂法語精準嚴謹的原因)。
如果說中文比較不适合于理科,那麼我國古代那麼多的領先世界、影響世界的理科方面的發現和發明創造,這怎麼解釋?而同時期的英語國家英國,在發明創造領域為什麼卻默默無聞?
因此說相比于英語,中文比較不适合理科就是無稽之談。
二,英語的構詞方式正在向中文看齊,但終是東施效颦。
我現在再一次回應本文開頭說的那位網友,既然你不認同中文的新造詞方式比英語的具有優勢,那麼請你用英語翻譯以下一篇日記,要求簡潔易懂達意。
【1】日記:睦星122年14月25日,星期八。今天是我在睦星的衛星(睦衛)上種植睦茄和睦豆的第100天。我在大前天收養的“睦衛狗”和“睦衛貓”,它們現在面對我不再有陌生感了。前天我給睦衛狗取名為“周六狗”,之所以給它如此取名,一是因為我姓周,二是因為前天是睦衛上的星期六。今天我給睦衛貓取名為“周八貓”,因為今天是睦衛上的星期八。後天我的二舅将要送我一瓶香辣芝麻醬,二叔将要送周六狗一瓶酸甜睦茄醬,表哥将要送周八貓一瓶酸辣睦豆醬,而堂哥表示不想給我們送任何禮物。
如果正如你那樣把“十四月”、“星期八”翻譯為“the fourteenth Month”和“eighth-day of the week(原評是ninth-day of the week) ”,那麼請問你怎麼簡潔達意地翻譯“周八貓”?
當然以上日記【1】是為難英語翻譯了,因為英語無法精确區分出二舅和二叔、表哥和堂哥的區别。
為了公平起見,就單純比較中文和英語面對新事物新概念的構詞方式,即當中文與英語面對同一種原來并沒有詞彙描述的新事物新概念時,中文和英語分别是如何新造詞彙去命名的。
我把上面的日記改成如下:
【2】日記:睦星122年14月25日,星期八。今天是我在睦星的衛星(睦衛)上種植睦茄和睦豆的第100天。我在大前天收養的“睦衛狗”和“睦衛貓”,它們現在面對我不再有陌生感了。前天我給睦衛狗取名為“周六狗”,之所以給它如此取名,是因為前天是睦衛上的星期六。今天我給睦衛貓取名為“周八貓”,因為今天是睦衛上的星期八。後天我的舅舅将要送我一瓶香辣芝麻醬,爸爸将要送周六狗一瓶酸甜睦茄醬,媽媽将要送周八貓一瓶酸辣睦豆醬,而哥哥将要給我們分别送牛角梳、羊角梳和鹿角梳。
日記【2】出現的新事物新概念有:睦星、十四月、星期八、睦衛、睦茄、睦豆、睦衛狗、睦衛貓、周六狗、周八貓、睦茄醬、睦豆醬、羊角梳、鹿角梳。
中文對應些新事物新概念的命名方式(構詞方式),就是從已有的字仿照已有的詞進行命名(構詞),使新的命名(新的構詞)與已有的詞存在内在的邏輯性,并且比較有規律性和簡潔,比如将星期八這個新概念命名為“星期八”,這個新詞可以從已有的詞“星期一”至“星期六”類推得到,因此當人們看到新詞“星期八”就可以類推得出它的含義,非常直觀易懂好記。
而英語又是怎麼去命名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呢?
可以毫無疑問地說,英語更傾向于直接另起爐竈創造一個陌生的新單詞來命名新事物新概念,這個新的命名很可能與已有的類似的事物/概念往往沒有啥類似性/關聯性,互相之間更不存在内在的邏輯性關系。
當然英語比較“高級”的詞彙,不再是一個事物/概念就按一個完全不同的單詞上去,而是向中文的構詞方式看齊,比如horsemeat(馬肉),就是horse(馬) meat(肉),不再像beef(牛肉)、pork(豬肉)、venison(鹿肉)這些單詞的構詞方式。
但是即使英語的高級詞彙的構詞方式在向中文的構詞方式看齊,但因為英語的基礎詞比較混亂和字母數量可能比較多,因而在組合成詞後不夠中文那樣直觀、方便、易懂和簡潔。就是說,在中文的構詞方式面前,英語終是東施效颦。
總結:
中文一樣可以适合理科,并非是英語比中文更适合理科。現代科學術語廣泛地使用英語定義,形成英語的标準,其它與之不完全相通的語言不得不跟随英語的定義/标準,結果導緻有的人認為英語更适合科技的語言的錯覺。可見開創性地制定标準并讓别人不得不跟随的重要性。
中文是分析語,英語正在向分析語轉變,就是說,英語的該方面正在向中文靠攏。同樣面對新事物新概念,英語的構詞方式最後也向中文的構詞方式看齊,但英語終是東施效颦。
(完)
文/沁心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