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筋,肉之力也。從肉從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集韻》:“筋,大腱也。”現代漢語中,“筋”多指肌腱或骨頭上的韌帶,如蹄筋。過去殺豬場殺豬,都要把豬的蹄筋提出,曬幹了由食品公司統一收購。幹蹄筋是比較名貴的食品,水發之後,或煨或燒,入口軟糯。很多菜系中都有燒蹄筋這道菜,不僅口感好,還有美容養顔、強筋健骨的食療效果。
烤牛闆筋
“牛闆筋”是牛背部兩塊連接全身運動肌肉的主大筋,因為很有嚼頭,現在幾乎成了燒烤攤上必備的菜品。
牛筋底
(有一種淡黃色半透明的鞋底,叫“牛筋底”,因其顔色與性狀似牛蹄筋而得名。這種鞋底彈性好,韌性強,穿着舒适,防滑,耐磨,走路悄無聲息。)“筋頭巴腦”指食物有韌性,耐嚼,比如:醬牛肉我就愛吃筋頭巴腦嘞,有嚼勁兒。“筋滓”指的是肉上的筋膜之類,比如:這塊肉不好,上面淨筋滓兒。腳跟筋黃縣話稱為“大筋”,這是人體最粗大的一根筋。所謂“傷筋動骨,一百零五”,傷着筋和傷着骨頭一樣,都是重傷,要慢慢休養。黃縣民間俗語,“姑舅親兒,輩輩親,打斷骨頭連兒筋;兩姨親兒,一輩親,死兒姨姨斷兒根”“一輩兒姑舅親兒,十輩兒連兒根,砸斷骨頭連兒筋”,以筋骨相連比喻姑舅親的牢固。過去的人習慣勞作,閑下來反倒全身不适,黃縣有句俗語叫“閑嘞筋疼”,諷喻的是人閑極無聊,沒事找事,多此一舉,比如:你管他嘞事兒做什麼,閑嘞筋疼。做人不行,背後讓人家千夫所指,稱為“戳斷兒脊梁筋”。“抽筋兒”指肌肉痙攣,多因疲勞或受寒引起,遊泳時腿很容易抽筋,非常危險。“轉兒筋”指肌肉強直産生類似抽筋的感覺,“腿肚兒轉兒筋”也用來形容内心的恐懼,比如:他一聽他爹回來喽,腿肚兒都轉兒筋喽。睡覺時脖子受寒,或因枕枕頭的姿勢不合适,以緻脖子疼痛,轉動不變,稱為“落枕”,也叫“失枕”,有的地方稱之為“脖兒轉兒筋喽”。
由“筋”的本義推廣開去,有些相類似的也可稱為“筋”,如和好的面很有韌性,用黃縣話說就是這面“有筋”“筋大”,而且面越溲筋越大,所以做過年的大饽饽都要找個男勞力溲面。而做面衣時,最重要的就是減少面筋的生成,這樣炸出來的東西才松脆,所以要盡可能少“擱喽”。可以看見的皮下靜脈管,稱為“青筋”,比如:她的皮膚很白,下面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葉片上分布的葉脈,也可稱為“筋”,比如:這油菜有點老了,吃起來淨筋。
拉筋兒
秋天樹葉落了,揀半幹不濕的楊樹葉子,去掉葉片,隻留下葉柄,兩個人各持一根,十字交叉着拉,誰的拉斷了誰輸,黃縣話叫“拉筋兒”。得到一根百戰百勝的“筋兒”,就跟擁有倚天劍屠龍刀似的,“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筋兒”幹燥了就沒有韌性了,晚上睡覺時要放到鞋墊底下,第二天雖然有點臭烘烘的,但戰力依舊。有的人動歪心思,往“筋兒”裡插根細鐵絲,這就是出老千了。
跳皮筋兒
拉筋兒是男孩玩的遊戲,女孩子樂此不疲的是“跳皮筋兒”。皮筋是用橡膠制成的、有伸縮性的線繩,黃縣話叫“猴兒筋”(黃縣話稱調皮多動為“賤”,所謂的“賤猴兒皮學生”,皮筋正是因為伸縮不定而與猴子聯系到一起了吧)。小孩穿的褲子上縫上猴兒筋,就不用系腰帶了,穿脫也方便,這樣的褲子叫“搐帶兒褲兒”。
烤麸
面粉放在水裡洗,澱粉溶于水,剩下的就是面筋,面筋很黏,可以用來黏蛣蟟。面筋油炸或水煮後,可以加工成食品,好多素菜都離不開面筋,小學生愛吃的辣條很多也是面筋做的,江南的烤麸亦是面筋的一種。辣椒裡面縱向長着三四道白色的筋,用來固定着生種子的蒂部,這稱為“辣椒筋”,很多人都以為辣椒籽最辣,其實辣椒筋才是最辣的,怕辣的人吃之前得把辣椒筋去掉。
拖大墼
春天拖大墼,黃泥裡要摻入麥冠草或剁碎的亂麻繩做筋,摻少了大墼沒有韌性,摻多了黏合度又不夠,要把握一個度。和搪毛灰時,白灰裡也要加入剁碎的麻刀做筋,這樣墁好的牆才能不巴縫。過去納鞋底用的麻繩要自己搓,去“麻刀鋪”買來“麻皮”,用梳頭發的篦子把麻皮劈成細細的麻筋,再用專門打麻繩的“撥周槌”把三四根麻筋續在一起,打成單股麻繩,然後兩根麻繩擰在一起,這才成為能用的麻繩。黃縣有句歇後語叫作“麻筋(馬尾)兒勒豆腐——提不住掫(謅)”,想弄根馬尾是要冒一定風險的,而且除了勒蛣蟟,平時也很少用到馬尾,所以我覺得這個歇後語還是用“麻筋兒”比較妥當。既然筋是“肉之力也”,那麼腦力也可稱為“腦筋”了,可以指思考、記憶等能力,如動腦筋、腦筋好,也可以指意識,如舊腦筋、腦筋開通。“一根筋”是形容死心眼的人,也可以說“死腦筋”,比如:他這個人不管做什麼都一根筋。“缺根筋”指不善于動腦,或腦子不靈光,比如:我那個時候啊腦兒就是缺根筋。民間稱人身上的一根使人懶惰的筋,叫作“懶筋”,實際指懶惰思想,比如:過了婆家的溝,就把懶筋兒抽。
“筋骨”指筋肉和骨頭,比如:練武術可以鍛煉筋骨。還可指人的體格,比如:你父親筋骨還好吧?又可指面的韌性,比如:春麥面沒有冬麥面吃起來有筋骨。說的話有内容有内涵,可以說他說的話“有筋骨”。生來就體瘦而健壯有力的人,可以稱作“筋骨人”,這個意思黃縣話也說作“筋掙”,比如:他長得真筋掙;她是個瘦筋掙兒。初夏最早出現的知了,古代稱為“蟪蛄”,黃縣話叫“小草蚧兒”,也有地方稱為“筋筋掙兒”,形容的是其短小精悍。誇獎一個人身手矯健,用黃縣話說就是“真夠兒挂筋喽”。“帶筋”與“挂筋”意思差不多,形容人體質很好,精力充沛,充滿活力,行動迅速,比如:看那個小孩走道兒多帶筋。構樹古代又稱楮樹,其樹皮薄而略粗糙,看上去像沒有樹皮一樣,黃縣話稱為“筋骨樹”,據說它的種子有補腎明目強筋骨的作用。“筋筋”也可作動詞、形容詞後綴,“超(音)筋筋”:形容走路快而飒利,比如:他走起道來超筋筋嘞。“瘦筋筋”形容瘦而有筋的樣子,比如:他長嘞瘦筋筋嘞。也可以說:他長嘞挺瘦筋嘞。再瘦下去,瘦得脖子上的筋都露出來了,用黃縣話形容就是“三根筋挑兒一個頭”。人餓到極點,無精打采,用黃縣話說就是“餓嘞脖伸筋都擡不起來喽”。形容人聲嘶力竭,黃縣人會說“你看你抻兒乜脖伸筋”。
“筋道”指食物有韌性,耐咀嚼,比如:拉面吃起來夠兒筋道喽。也寫作“筋道道”,比如:這糕蒸嘞筋道道嘞。也指老人身體結實,比如:二大爺身兒骨倒挺筋道嘞。還可指話語有意味,耐人尋味,比如:别看他說話有點磕巴,可挺筋道,挺有嚼頭兒。有時用“筋筋道道”來形容言行舉止不慌不忙不緊不慢的樣子,比如:他不管幹什麼都筋筋道道、慢條斯理嘞。
人要做某個動作,須得先通過神經刺激肌肉收縮或放松,然後帶動筋腱牽拉所附着的骨頭來完成,所以“筋”又有了收縮、皺縮的意思,比如:這衣裳剛洗一水就筋喽;他一遇兒事就愁嘞筋筋腦門。形容一個人舉止不大方,怯場,遇事退縮,會說他“侏老爛式嘞,一缒一筋筋”。海波螺煮得火大了,肉就往裡縮,“一摳一筋筋”。竹蛏長如手指,平時斧足和出、進水管伸在外面,受驚就快速“筋”回殼内,所以黃縣人稱之為“海指筋兒”。引體向上需要身體向上縮,黃縣話叫“筋單杠”。厭惡、憤怒的樣子叫“筋鼻兒瞪眼”,比如:我怎麼惹登你喽?見兒面就筋鼻兒瞪眼嘞。送人錢物或拿出東西給人使用,會心疼得直抽搐,所以黃縣話形容一個人吝啬會說“他夠筋筋喽”。形容一個人不爽氣、不大方,會說這人“筋筋搐搐嘞”“筋筋八兩嘞”。在黃縣話裡,交待一個人任務,然後讓另外的人予以督促,有盯緊、抓緊之意,這也可以稱為“筋”,比如:你最近筋兒他點兒;你筋兒他點兒寫作業;他嘞學習你筋兒點兒。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