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贈花卿和杜甫什麼關系

贈花卿和杜甫什麼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09:00:48

杜甫有一首詩,曆來被認為是贊美樂曲的,後人也一直引用其中的名句來稱贊某人的樂曲高妙。這就是著名的《贈花卿》,這裡的“花卿”是唐朝武将花敬定。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詩明白如話,很容易理解,意思是:錦官城裡每日絲竹管弦奏出的音樂聲紛紛揚揚,一半随着江風飄去,一半飄入了雲端。這樣的樂曲隻應該天上有,人世間芸芸衆生能聽得見幾回?

贈花卿和杜甫什麼關系(杜甫贈花卿有說是諷刺詩)1

(彈奏古琴樂曲)

但是,關于此詩的主旨,曆來注家頗有争議。有人認為,它就是純粹為贊美樂曲而寫,并無弦外之音;有人則認為,它表面上看似在贊美樂曲,實際上有弦外之音,明褒暗貶,暗含諷刺,有勸谏深意。

“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絲管,代指音樂。日,即每日的意思。紛紛,形容音樂聲不絕于耳。意思是,錦官城裡每日音樂不斷。

“半入江風半入雲”。音樂一半散入江風中,一半散入雲層。從地到天,到處都彌散着音樂的聲響。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也是這首詩的名句,意思是這樣美妙的仙樂應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間有幸能聽到幾回呢?

全詩因實而虛,虛實相生,互相照應,對樂曲極盡贊美,将樂曲的美妙絕倫贊譽到了極緻。

杜甫與花敬定結緣

這首詩創作于杜甫寓居成都期間。杜甫與成都結緣,源于其仕途失意和生活的困苦。

杜甫雖然滿腹詩書,胸懷遠大抱負,但是,仕途一直坎坷不順,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年已44歲的杜甫才被授予一個小小的河西尉官職。杜甫才華無處施展,所以才有了“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慨歎。不久,朝廷改任其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當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唐肅宗。

贈花卿和杜甫什麼關系(杜甫贈花卿有說是諷刺詩)2

(杜甫畫像)

杜甫投奔肅宗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被押往長安。可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757年,郭子儀兵臨長安,杜甫冒險逃出長安,投奔移軍鳳翔的唐肅宗李亨。唐肅宗授杜甫為左拾遺,這是杜甫一生中最高的官職,所以,後世也稱其為“杜拾遺”。

不久,杜甫因受房琯案牽連,觸怒肅宗,被貶華州司功參軍,遠離權力中心。此時戰亂不休,民不聊生,杜甫窮困潦倒,他于759年棄官入川,投奔時為節度使的好友嚴武,選擇暫居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這就是人們熟知的“杜甫草堂”。

贈花卿和杜甫什麼關系(杜甫贈花卿有說是諷刺詩)3

(杜甫草堂)

後來,杜甫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因此,得以與蜀中各方勢力交往。

當時,成都尹崔光遠有個部将名叫花敬定,勇猛善戰, 761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亂,兵襲東川節度使李奂于綿州,自稱梁王。花敬定率部攻克綿州,斬殺段子璋,立下大功。

花敬定攻克綿州,班師回來後,受到追捧,一時風光無限,頻頻在府中擺宴慶功,通宵歌舞,音樂不絕于耳。杜甫也曾被邀入會。這首《贈花卿》,就是贈給這位志得意滿的花敬定的。

說法一:一語雙關,明褒暗貶,暗含諷谏

花敬定出身行伍,不學無術,有勇無謀,為人暴躁易怒,他居功自傲,驕恣不法,縱兵大掠,甚至斷婦人手腕,以掠取金钏,其暴行為人所不齒。因而,有人認為,杜甫這首詩語含諷刺。

對于花敬定,杜甫還做了另一首詩,那就是《戲作花卿歌》:

成都猛将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

用如快鹘風火生,見賊唯多身始輕。

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節度,人道我卿絕世無。

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

連剛剛學語的小兒都知道花敬定的名字,可見其威名之盛。有人認為,《戲作花卿歌》也是明褒暗貶的寫法,與《贈花卿》的主旨是一以貫之的。明着贊頌花敬定的英勇神武,平賊有功,暗裡卻諷刺他驕橫滋亂,僭越禮法。

在古代社會,有着嚴格的禮法規矩,樂曲也分等級,禮與樂有着密切關系。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明确規定:“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

贈花卿和杜甫什麼關系(杜甫贈花卿有說是諷刺詩)4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所展現的古代演奏樂曲場面)

杜甫說“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詩中的“天上”是個雙關語,虛指天宮,實指皇宮。“人間”,即民間,皇宮之外。“天上”和“人間”相對應,音樂也應互相符合,一語雙關。如今在“人間”也日日聽得到本該屬于“天上”的音樂,就是僭越天子禮法。

也就是說,什麼人該用什麼樂曲,是有明确的界限規定的,稍有違背,即是紊亂綱常,大逆不道。而花敬定卻目無朝廷法度,僭用天子音樂。

杜甫的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諷刺之旨就從矛盾對立中含蓄婉轉地透露出來了。全詩柔中有剛,綿裡藏針,寓諷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恰到好處。

明人焦竑、楊慎,清人沈德潛、仇兆鳌等,都認為《贈花卿》是諷刺詩,近現代的學者也大多認同這種說法。

如,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花卿)蜀之勇将也,恃功驕恣。杜公此詩譏其僭用天子禮樂也……”

現在有人說,杜甫寫詩高級,罵人不帶髒字,一介武夫也因杜甫的詩而千古留名。不過,這樣的留名,不知是幸還不幸,美名與惡名畢竟有着本質的區别。花敬定究竟留下了美名還是惡名,相信會一直争論不休。

說法二:借贊美樂曲,贊頌花敬定之功

對于杜甫的《贈花卿》是諷刺詩的說法,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這是過度解讀,這就是一首純粹贊美音樂之美的詩。

明人胡應麟在《詩薮》中說:“花卿蓋歌妓。‘此曲隻應天上有’本自目前語,而楊(楊慎)複以措大之語釋之,抑何杜之不幸!”

也就是說,胡應麟認為,杜甫的《贈花卿》是寫給歌姬的,是在誇贊這位名叫花卿的歌伎歌聲美妙。其實,這個說法有許多不合理之處。

首先,“卿”字有相對固定的用法,要麼是高級官位,如“三公九卿”;要麼是君稱臣,如“愛卿”;要麼是夫妻或好朋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它往往用在那些地位尊貴、自己比較喜愛的人身上。所以,杜甫當時是寫給一位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不可能贈給一位歌伎的。

其次,杜甫另一首《戲作花卿歌》,詩中明确說明就是寫的花敬定。這兩首詩的創作時地幾乎統一,顯然,兩首詩中的“花卿”是同一人,即花敬定無疑。

贈花卿和杜甫什麼關系(杜甫贈花卿有說是諷刺詩)5

(唐朝武将形象。圖片源網絡侵删)

那麼,花敬定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史書上是如何評價他的?

《舊唐書·崔光遠傳》記載:

“及段子璋反,東川節度使李奂敗走,投光遠,率将花驚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婦女有金銀臂钏,兵士皆斷其腕以取之,亂殺數千人,光遠不能禁。”

《舊唐書·高适傳》記載:

“後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東川節度使李奂,适率州兵從西川節度使崔光遠攻于璋,斬之。西川牙将花驚定者,恃勇,既誅子璋,大掠東蜀。”

《漁隐叢話》雲:

花卿冢在丹稜之東館鎮,至今猶顯英氣,血食其鄉。按:花欽,字敬定,本關中人,唐至德間從崔光遠入蜀讨段子璋有功,後平寇亂,單騎鏖戰,喪其元猶操戈,至東館鎮下馬,沃盥,适遇浣紗女。謂曰:無頭何以盥為?遂自僵仆。居民葬之溪上,廟祀不絕,宋封為忠應公。……謝臯羽《花卿冢行》雲:濕雲模糊埋秋空,雨青沙白丹稜東。莓苔陰陰草茸茸,雲是花卿古來冢。花卿舊事人所知,花卿古冢知者誰?精靈未歸白日西,廟鴉啄肉枝上啼。綿州柘黃烏正飛。

《山堂肆考》卷一百十七記載:

唐長安人花敬定,至德間從崔光遠入蜀讨段子璋,有功,封嘉祥縣公。後又平寇,單騎鏖戰,已喪其元,猶騎馬荷戈至鎮。下馬沃盥,适浣沙女,語曰:将軍無頭何以盥為?遂僵卧。至今眉州東館鎮有花卿廟是也。杜子美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

《鶴林集》記載:

花敬定之于東館鎮是也,具神某英風蓋世、勇略過人,當子璋僣叛時,卿特成都一牙将耳,乃能手鋤元兇,以五六州挈還唐之職方,使高祖當此時,必不與猛士之歎。孝文當此時,必不起良将之思。其明威義烈亘萬古而如在,所謂鎮蕃部擒潰賊特其細也。爰即舊封,再加美号,尚時式享以奠四方可。

從以上記載可見,花敬定在平定段子璋叛亂中立下赫赫戰功。但也說他“大掠東蜀”,有劫掠之罪,并未再提及其它任何有違禮法的行為。而且幾乎一緻肯定了花敬定的曆史功績,其英武忠勇的形象為後人所銘記,并立廟紀念。

從曆史綜合評價來看,花敬定的形象是正面的,他在宋代被朝廷封為“忠應公”即是明證。雖說他有劫掠之罪,但打仗途中,一時魯莽也是可以理解的,瑕不掩瑜,其平叛之功在當時是有重大影響力的。更何況劫掠百姓與僭越禮制也毫不相幹,根本不是一回事。

杜甫的《戲作花卿歌》,其中“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李侯重有此節度,人道我卿絕世無”贊頌之情溢于言表。對同一人,不可能一會贊頌,一會諷刺,因此《贈花卿》諷刺之說不合理。

況且,中國古代題贈詩,都是對投贈對象予以正面肯定的,或極盡稱頌,或誠摯勸慰,或陳說際遇,或坦露相思。總之,題贈詩隻用來表達思念、同情、敬仰、惜别之類的正面情感,而沒有諷刺、貶低、憎惡、痛恨之類的負面情感的詩作。

杜甫的《贈花卿》就是贊頌花敬定平定段子璋叛亂之功而做的。花敬定凱旋班師,在祝賀勝利的慶功宴上,杜甫聽到動人的樂曲,美妙的樂曲與熱烈的氛圍相得益彰,因此杜甫作詩相贈。表面是在贊美樂曲,表達的是對花敬定平定叛亂,使得蜀地百姓安甯的贊頌。

贈花卿和杜甫什麼關系(杜甫贈花卿有說是諷刺詩)6

(杜甫雕像)

人們之所以認為《贈花卿》是一首諷刺詩,在于過度解讀。杜甫既然是“詩聖”,其詩作是反映社稷民生的“詩史”,不可能簡簡單單寫歌舞升平,于是後人試圖從稀疏平常的主題中努力發掘出更深刻的涵義來,而這有時會牽強附會,過度挖掘。

正如清代大學者紀昀所言:“自宋人倡詩史之說,而箋杜者遂以劉昫、宋祁二書據為稿本。一字一句,務使與經傳相符。夫忠君愛國,君子之心,感事憂時,風人之旨,杜詩所以高于諸家者,固在于是。然集中根本不過數十首耳。詠月而以為比肅宗,詠螢而以為比李輔國,則詩家無景物矣。謂執绮下服比小人,謂儒冠上服比君子,則詩家無字句矣。”

也就是說,詩人可以寫世間萬物,吟詠風花雪月是常态常情,“詩史”之名,是後人所加,詩人不可能首首都寫社稷民生、忠君愛國,倘若這樣,詩家無景物、無字句可寫了。

這也提醒我們,解讀作品時,要盡量符合曆史背景和作者原意,不要歪曲曆史,不要添油加醋,不要過度拔高。

杜甫的《贈花卿》說法不一,究竟是諷刺之說更合理,還是贊頌之說更合理,諸君怎麼看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