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論》,出自《荀子》。主要闡述了禮的起源和作用,是一篇關于禮儀制度的論文。
在《禮論》一文裡,荀子認為,禮儀不是天然就有的,是後天人為制定的。還認為,禮儀不僅能「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而且也是治國之本,人道之極。
本文選取《禮論》經典名言10句,附上譯文和點評,以飨讀者。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
古代的先王們厭惡這種混亂,
遂制定禮儀來區分等級名分。
用來調節人們的欲望,
用以滿足人們的要求。
點評:荀子認為,人們都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産生追求之心。如果追求沒有限度和界限,就會産生争奪。有争奪,就會有混亂。所以,古代的聖王們,才會制定禮儀來調節欲望,滿足要求。
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要讓欲望不因财物缺乏,而不能滿足。
要讓财物不因滿足欲望,而消耗殆盡。
二者互相制約而成長,
這是禮儀産生的原因。
點評:在荀子看來,禮儀的具體作用就是,能夠調節人們的欲望,不因财物缺乏,而感到欲望不能滿足。而且,也不會為了滿足欲望,而将财物消耗殆盡。在禮儀的作用下,财物和欲望都會随時代的發展,逐步提高。
儒者将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兩喪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儒家是要讓人們兩方面都得到,
墨家是要讓人們兩方面都喪失,
這就是儒家、墨家的根本區别。
點評:荀子認為,如果隻專注于利益,那麼,利益終将有損。如果隻專注于快樂,那麼,就會招緻滅亡。儒家之所以提倡禮儀,是為了讓兩者都能得到保全。而墨家的主張,卻會讓兩者都受損失。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天地,就是生命本源;
祖先,就是種族本源;
君主,就是治國本源。
點評:在荀子看來,沒有天地,就沒有生命。沒有祖先,就沒有後代。沒有君主,天下就不能得治。所以,三者是禮儀的本源。
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大一,夫是之謂大隆。
尊重飲食是禮的形式,
接近實用是禮的常理,
兩者合起來就是禮儀,
趨于太古時代的質樸,
這才叫做最高的禮節。
點評:荀子認為,祭祀用生魚,是為了回歸本源。吃飯用熟食,是為了自己享用。回歸本源是禮儀的形式,自己食用則是禮儀的常理。将兩者結合起來,就是禮儀的内容。
凡禮,始乎棁,成乎文,終乎悅校。
凡是禮儀,
總是從簡單開始,
逐漸發展出儀式,
以使人愉悅結束。
點評:「棁」是通假字,通「脫」,簡單、疏略之義。「校」是通假字,通「恔」,愉悅的意思。
在荀子看來,最完備的禮儀,是将感情融入到禮儀之中。并且,有時要側重感情,有時要側重禮儀,二者不是并駕齊驅,是互有勝負。
禮者,人道之極也。
禮是人道的最高标準。
點評:荀子認為,就像秤,是公平的最高标準一樣。禮儀,就是人道的最高标準。效法禮儀、重視禮儀,就是有原則的賢人君子。
故厚者,禮之積也;大者,禮之廣也;高者,禮之隆也;明者,禮之盡也。
敦厚,是因為禮的積累;
大度,是因為禮的廣大;
高尚,是因為禮的隆盛;
明察,是因為禮的透徹。
點評:在荀子看來,人若能在禮的範圍内行動,就是士君子;超過了禮的範圍,就是普通百姓。那些在禮的範圍内,應付自如的人,就是聖人。而聖人表現出來的敦厚、大度、高尚以及明察,是體驗禮儀的結果。
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
禮儀是用來小心、謹慎地處理生與死的。
點評:荀子認為,生是人生的開始,死亡是人生的終結。而把開始和結束都處理得很完善,就需要抱持謹慎、小心的态度,要把死看待的同生一樣。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馀、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
禮儀,就是截長補短,
減少有餘、彌補不足,
是表達愛慕恭敬的一種儀式,
也能夠養成實行道義的美德。
點評:在荀子看來,禮儀是一種表達愛慕、恭敬的文明儀式,它能讓人們培養成堅持實行仁義的美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