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4 04:26:07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秦時明月漢時關)1

1、《憫農(一)》李 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作者背景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系很密切。

注詞釋義

粟:谷子,去皮後就小米。這裡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子:谷子。

四海:全國之内。

閑田:空閑的、沒有利用的土地。

猶:還是。

古詩今譯

春天種下一料粟種,秋天收獲萬顆糧食。四海之内沒有荒田,還有農民活活餓死。

名句賞析

詩人形象地用“種”和“收”,“一料粟”就變成了“萬顆子”描繪出農民的勞動;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毫無荒廢,我們由此能夠想象出一個遍地谷穗金黃、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而“四海無閑田”則顯示了農民的勤勞和辛勞,詩歌最後一句筆鋒陡轉,揭示出一個殘酷的實現:創造豐收的農民卻被活活餓死。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極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們深思,是誰造成了農民的悲慘命運?詩人用通俗明白的語言聲讨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也使我們認識了當時社會制度的極度不公正。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秦時明月漢時關)2

2、《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者背景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亦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長寫七言絕句,《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詞釋義

龍城飛将:龍城,即盧龍城,是李廣駐軍的地方,在今河北省盧龍縣。漢代名将李廣,勇敢善戰,被匈奴人稱為“漢之飛将軍”。這裡指揚威北方邊地的名将。

胡馬:這裡指匈奴的軍隊。

但使:隻要。

陰山:陰山山脈。西起河套,綿亘于内蒙古自治區。漢時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詩今譯

還是秦時的明月和邊關,萬裡出生的将士們仍未歸還。隻要漢代的飛将軍李廣還在,決不能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名句賞析——“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與很多邊塞詩盡力描寫戰争生活的艱苦險惡所不同,這首詩着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曆史上無數次侵略戰争的回憶,又是今天将士們馳騁萬裡、浴血奮戰的曆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将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将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曆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裡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秦時明月漢時關)3

3、《憫農(二)》李 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系很密切。

注詞釋義

禾:禾苗。

盤中餐:碗裡的飯食。

古詩今譯

農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名句賞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的開頭就與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種田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詩中表達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詩人用非常粗疏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田間勞動的場景:農民們不避烈日,正揮汗如雨地鋤着莊稼地,它提醒人們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這一場景在詩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們聯想到,還有多少人正在陰涼處避暑消熱,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農民的勞動成果呢?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盤中餐”,正是農民風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這一鮮明的對比,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不平等的現實的不滿。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秦時明月漢時關)4

4、《從軍行》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作者背景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亦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長寫七言絕句,《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詞釋義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連山,常年積雪。

玉門關:在今甘肅玉門,是唐代的邊疆重鎮。

破:擊敗。

樓蘭:漢代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鄯善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勾結匈奴,多次殺害漢朝使臣。這裡借指侵擾唐朝西北地區的敵人。

古詩今譯

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着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名句賞析——“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兩句描寫了青海的陰雲滾滾,遮天蔽日,連綿千裡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無光了。這裡用了一個“暗”字十分準确地表現了雲塊的廣大、雲層的厚重,從而隐喻着邊疆生活的艱苦和戰場拼殺的兇險。守衛邊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遙望着四周。一個“孤”字襯托出形勢的嚴峻和将士的英勇。後兩句具體地寫出戰士們的險惡處境,僅僅戰場的風沙已經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無數次戰鬥中,敵人刀劍不是更嚴重地威脅着他們的生命嗎?但是,為了國寶,他們早已奮不顧身,實踐着不破頑敵、決不回師的誓言。詩中從西部邊疆的自然風光寫起,以守邊将士的豪邁氣概結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運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達到了十分動人的藝術境界。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秦時明月漢時關)5

5、《山 行》杜 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隐齊名,世稱“小李杜”。

注詞釋義

寒山:深秋天涼,山帶寒意。

石徑:石頭砌成的小路。

斜:為了押韻,這裡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

白雲生處:山向遠處伸展。

坐:因為。

紅于:比……還要紅。

古詩今譯

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停車隻因喜愛傍晚的楓林,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的鮮花。

名句賞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石徹成的石屋石牆。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質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說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晖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秦時明月漢時關)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