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知識與能力必背簡答題

教育知識與能力必背簡答題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0 22:48:01

教育知識與能力必背簡答題?一、教學10(一)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有哪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教育知識與能力必背簡答題?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育知識與能力必背簡答題(教育知識與能力)1

教育知識與能力必背簡答題

一、教學10

(一)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有哪些?

1. 備課:備課要做好三項工作,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還要寫好三種計劃,即學年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和課時計劃。

2. 上課: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直接的體現,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3. 作業的布置與批改:通過作業的檢查與批改,教師可及時發現學生的知識或技能缺陷,加以糾正,并做出評價,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提出建議。

4. 課外輔導。

5. 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記憶口訣:備上作業,輔導檢查。

(二) 一堂好課的标準有哪些?

1. 目标明确

2. 重點突出

3. 内容正确

4. 方法得當

5. 表達清晰

6. 組織嚴密

7. 氣氛熱烈

(三) 為什麼說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1. 認識的間接性

2. 認識的交往性

3. 認識的教育性

4. 認識的簡捷性

5. 有指導的認識

(四)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哪些?

1.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2. 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教學的發展性規律)

3. 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4.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五) 教學過程的結構是什麼?

1. 心理準備

2. 領會知識

3. 鞏固知識

4. 運用知識

5. 檢查效果

(六) 簡要說明常用的教學原則。(2020·材料-貫徹的教學原則)

1. 直觀性原則

2. 啟發性原則

3. 鞏固性原則

4. 循序漸進原則(又稱系統性原則)

5. 因材施教原則

6.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7. 量力性原則

8. 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的原則

記憶口訣:直啟系鞏,理因思量

(七) 啟發性教學原則的實施要求有哪些?

1. 老師應講得“少而精”,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

2. 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 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态;

4.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學會思考。

(八) 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的實施要求有哪些?

1. 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還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具體到抽象。

2. 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3. 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

(九) 談話法的實施要求有哪些?

1. 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

2. 要善問;

3. 要善于啟發誘導;

4. 要做好歸納、小結。

(十) 簡要評述班級授課制。

1. 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2. 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點:

(1) 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2) 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 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3. 不足之處:

(1) 不利于因材施教;

(2) 不利于學生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培養;

(3) 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

二、中學德育14

·态度與品德的形成2

(一) 簡述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1. 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

2. 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

(1) 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

(2) 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二) 如何培養良好态度與品德

1. 有效地說服

2. 樹立良好的榜樣

3. 利用群體約定

4. 角色扮演

5. 價值辨析

6. 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德育12

(一) 簡述中學德育的主要内容

1. 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教育

2. 理想和傳統教育

3. 集體主義教育

4. 勞動教育

5. 民主、紀律和法制教育

6. 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德教育

7. 正确的人生觀與科學世界觀教育

(二) 新時期德育發展的新主題

1. 安全教育與生命教育

2. 生存教育與生活教育

3. 升學就業指導教育

記憶口訣:一安四生

(三)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1. 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

2. 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内部矛盾運動的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統一的過程;

3. 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與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 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複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記憶口訣:知思活長(知識和思想可以幫助人活得長久)

(四) 簡述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

1. 方向性原則

2. 疏導性原則

3. 知行統一原則(也稱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4. 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5. 教育的一緻性和連貫性原則

6. 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的原則

7. 長善救失原則

8. 集體教育與個别教育相結合(平行主義德育原則)

記憶口訣:書方知信,極緻因善

(五) 疏導性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

疏導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貫徹疏導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1. 講明道理,疏導思想;

2. 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3. 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六) 簡述教育的一緻性和連貫性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一緻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緻,前後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

1. 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統一學校内部的多種教育力量,使之成為一個分工合作的優化群體。

2. 争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主動協調好與家庭、社會教育的關系,逐步形成以學校為中心的“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3. 德育要有計劃和系統。

(七) 因材施教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以及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現狀,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

1. 以發展的眼光,客觀、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正确認識和評價當代學生的思想特點。

2. 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内容和方式進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 注意學生的個别差異,因材施教。

(八) 中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1. 說服教育法

2. 榜樣法

3. 指導實踐法

4. 情感陶冶法

5. 品德評價法

6. 品德修養指導法

(九) 說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說服教育法是借助語言和事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方法。

運用說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 明确目的性;

2. 富有知識性、趣味性;

3. 注意時機

4. 以誠待人

(十) 榜樣法的基本要求

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仿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運用榜樣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 選好學習的榜樣;

2. 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3. 引導學生用榜樣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十一)實際鍛煉德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實際鍛煉法也稱指導實踐法,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練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運用指導實踐法要注意:

1. 運用實踐鍛煉的兩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鍛煉。

2. 在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與提高他們的認識、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相結合。

3. 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有序有恒的要求,進行持之以恒的鍛煉。

4. 要不斷地督促檢查,使之堅持。

5. 調動學生實踐鍛煉的主動性。

(十二)情感陶冶德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運用情感陶冶法的具體要求:

1. 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

2. 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創設;

3. 與啟發說服相互結合。

三、中學生學習心理15

·學習的認知基礎6

(一) 無意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哪些?

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有關刺激物的特點組織學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學生注意的無意注意因素;另一方面則應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學生對教學内容産生無意注意的因素,使學生集中注意聽講。

2. 無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狀态引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知識經驗和情緒狀态,使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内容符合學生的需要,切合學生實際,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

(二) 有意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哪些?

1. 明确學習目的和任務;

2. 激發和培養間接興趣;

3. 正确組織課堂教學;

4. 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

(三) 怎樣在教學中應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稱随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無意注意,也稱不随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在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經常轉化交替的。這兩種注意的相互轉化,使注意能長時間地保持集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兩種注意有節奏地交替轉換。

(四) 簡述記憶過程

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環節。

1. 識記。識記是記憶過程的第一個基本環節,是指個體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它具有選擇性的特點,即對信息的時機具有選擇性。

2. 保持與遺忘。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是記憶的第二個環節。遺忘和保持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指記憶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時有困難就是遺忘。

3. 回憶或再認。回憶是指過去經曆的事物不在面前,人們在頭腦中把它重現出來的過程。再認是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呈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

記憶口訣:雞在吃米。

(五) 提高記憶效果的方法

1. 明确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 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3. 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4. 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5. 運用多種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 重視複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六) 思維的形式有哪些?

思維有三種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

1. 概念。概念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共同的、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構成人類知識的最基本的成分。

2. 判斷。判斷是指認識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它是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在人腦中的反映。

3. 推理。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相互聯系的已知判斷推出合乎邏輯的新判斷的思維形式,是根據已有的知識推出新的結論的思維活動。

·學習與學習理論2

(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内容

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觀點

(1) 知識觀:質疑知識的客觀性和确定性,強調知識的動态性。

(2) 學習觀:建構主義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的情境性、社會互動性和主動建構。

(3) 學生觀: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

(4) 教學觀:情景式教學、支架式教學、合作學習等教學模式。

2. 對教育的意義

(1) 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驗,另起爐竈,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2) 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依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

(3) 教學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進行。

(二)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把需要分為五個層次,他認為人類的需要是互相聯系、互相依賴和彼此重疊的,它們排列成一個由低到高逐級上升的層次。其中,最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處在最高層次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學習動機1

(一) 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 内部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

(1) 激發興趣,維持好奇心;

(2) 設置合适的目标;

(3) 培養恰當的自我效能感;(2020·材料-自我效能感理論)

(4) 訓練歸因。

2. 外部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

(1) 表達明确的期望;

(2) 提供明确、及時且經常性的反饋;

(3) 合理運用外部獎勵;

(4) 有效的運用表揚。

·學習遷移2

(一) 影響遷移的因素有哪些?

1. 學習情境的相似性;

2. 學習材料的性質;

3. 學習活動的多樣性;

4. 原學習的熟練和理解程度;

5. 年齡特征;

6. 智力水平。

(二) 怎樣促進遷移的教學?

1. 精選教材;

2. 合理編排教學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

4. 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記憶口訣:三教一學

·學習策略2

(一) 學習策略的訓練原則

1. 主體性原則

2. 内化性原則

3. 特定性原則

4. 生成性原則

5. 有效監控原則

6. 個人效能感原則

記憶口訣:煮花生特有效

(二) 訓練學習策略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 注重元認知監控和調節訓練;

2. 有效運用教學反饋;

3. 提供足夠的教學時間。

·問題解決與創造力2

(一)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1. 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産生的适宜環境

(1) 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2) 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餘地;

(3) 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内容。

2. 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1) 保護好奇心;

(2) 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3) 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4) 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

(5) 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 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1) 發散思維訓練;

(2) 推測與假設訓練;

(3) 自我設計訓練;

(4) 頭腦風暴訓練。

(二) 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内容。

多元智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按加德納的解釋,智力是在某種文化環境的價值标準之下,個體用以解決問題與生産創造所需的能力。他認為,智力主要有以下七種能力構成:

1. 語文能力,包括說話、閱讀、書寫的能力;

2. 數量能力,包括數字運算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3. 空間能力,包括認識環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4. 音樂能力,包括對聲音的辨識與韻律表達的能力;

5. 運動能力,包括支配肢體以完成精密作業的能力;

6. 社交能力,包括與人交往且和睦相處的能力;

7. 自知能力,包括認識自己并選擇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四、課程3

(一) 學生中心論課程主張

1. 課程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機、需要、能力等為核心來編排。

2. 課程的組織應心理學化。課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兒童經驗和生活的範圍,因為兒童還沒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經驗,所以應以兒童的直接經驗作為教材内容。

3. 以人為本課程理念,關心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突出知識的獲得過程。

(二) 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标、内容、方法、評價。

1. 确定課程目标;

2. 根據目标選擇課程内容;

3. 根據目标組織課程内容;

4. 根據目标評價課程。

(三) 闡述新課改的具體内容。

1. 三維目标:新課程倡導三維課程目标:知識與技能目标、過程與方法目标、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目标。

2. 課程結構: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3. 學習方式:現代學習方式表現形式包括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

4. 課程評價: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

5. 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

五、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23

·教育與教育學3

(一) 二十世紀後教育的發展特征有哪些?

1. 教育的終身化。是對于将人一生分為學習階段和學習結束後階段的否定。終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應該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永遠和接受教育聯系在一起。提出者保羅·朗格朗,被稱為終身教育之父。

2. 教育的全民化。是指所有人接受教育,特别是适齡兒童都進入小學,所有中青年都擺脫文盲。

3. 教育的民主化。是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專制性的否定。

4. 教育的多元化。是對教育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否定,是培養目标、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内容、評價标準的多元化。

5. 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記憶口訣:全民多現身

(二) 論述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世界教育學史上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學》被公認為是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規範、獨立教育學的誕生。

1. 教育性教學原則。赫爾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學”概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2. 建立教育學理論的兩大理論基礎:倫理學和心理學。

3. 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形成了傳統教育的三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

4. 試圖以心理學的“統覺”原理來說明教學過程,認為教學過程是新舊觀念的聯系和系統化的過程。提出四段教學法。即明了、聯想、系統、方法。

5. 赫爾巴特秉承了曆史上沿襲的,曾為中世紀神學所極力鼓吹的“性惡論”,來闡述兒童管理問題。

(三) 論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為《民主主義與教育》。

1. 論教育的本質。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

2. 論教育目的。主張教育無目的論,認為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沒有什麼教育目的。

3. 論課程與教學。杜威主張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來取代傳統的書本式教材,即活動課程。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強調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利用兒童遊戲的本能,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知識。活動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應該是活動教學。

4. 提出五步教學法。即:創設疑難情境、确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問題、驗證這個假設。

5. 提出了“兒童中心論”。杜威認為教師是學生的輔助者,教學活動要根據兒童的興趣進行。形成與傳統教育相對應的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教育功能9

(一) 教育與生産力之間的關系

1. 生産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 生産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 生産力水平制約着教育結構的變化;

(3) 生産力發展水平制約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教育對生産力的促進作用

(1) 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産的基本途徑;

(2) 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産的最有效形式;

(3) 教育進行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

記憶口訣:内(人)結手(真)規速

(二)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之間的關系

1.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具體表現如下:

(1)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着教育的領導權;

(2)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着受教育的權利;

(3)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着教育目的。

2. 教育對政治經濟的影響:

(1) 教育能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的人才;

(2) 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

(3) 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

(三) 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1. 文化對教育的制約與影響

(1) 文化知識制約教育的内容與水平;

(2) 文化模式制約教育環境與教育模式;

(3) 文化傳統制約教育的傳統與變革。

2. 教育與文化(2020·論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 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

(2) 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

(3) 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 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

(四) 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産力具有能動作用。具體表現在:

1. 教育與生産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2. 教育具有曆史繼承性,具體表現:教育内容的繼承,教育方式的繼承、教育理論與經驗的繼承。

3.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并非絕對獨立性,而是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如下:

(1) 教育歸根到底是受生産力的發展和政治制度決定的。

(2) 每一時代的教育從以往教育中繼承什麼,也與當時的生産力發展和政治制度分不開。

(3) 在新政治制度下,與舊政治制度相适應的教育思想和内容,決不會長期存在下去,遲早要改變。

(4) 新的教育思想,隻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實施和發展。

(五) 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1. 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年齡特征。

3. 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六) 環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

1. 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2. 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3. 人在接受環境的影響和作用時是積極主動的。

(七) 學校教育為什麼能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1. 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 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 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八) 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有哪些特殊功能?

1. 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範;

2. 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 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 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九) 如何根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

1. 教育要适應年輕一代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2. 教育要适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地階段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針對性。

3. 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4. 教育要适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别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目的3

(一)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有哪些?

1. 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據:

(1) 教育目的受生産力的制約;

(2) 教育目的也受生産關系以及政治觀點與政治制度的制約;

(3) 教育目的的制定還受到各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的影響。

2. 人的自身發展特點與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據。

3. 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與價值觀。

(二) 簡要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點。

1. 強調要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指明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政治導向。

2. 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說明了國家對培養人才的素質要求。

3. 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當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指明了我國培養人才的根本途徑。

(三) 全面發展教育的内容及其相互關系

1.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

(1)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2) 智育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培養智能的教育;

(3) 體育是指向學生傳授身體運動機器保健知識,增強他們體制、發展他們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教育。

(4) 美育是培養學生正确的審美觀點,發展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 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2.五育相互關系: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各育是互相聯系的,但又相互獨立,各自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在全面發展教育起着靈魂和統帥的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證。智育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體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着基礎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物質基礎。美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着動力作用。勞動技術教育可以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

·教育制度1

(一) 簡要闡述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1. 加強學前教育及其小學教育的銜接;

2. 提早入學年齡,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朝着綜合統一的方向發展;

4. 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5. 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6. 學曆教育與非學曆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7. 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學生與教師7

(一) 簡要闡述教師角色

1. 傳統的教師角色觀:傳道者,授業解惑者,管理者,示範者,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 現代的教師角色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師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教師是終身學習的踐行者。

記憶口訣:社區開發促進終身研究

(二) 教師必備的職業素養有哪些?

1. 道德素養:又包括思想素養、政治素養以及職業道德素養。

2. 知識素養:教師需具有學科知識素養、教育知識素養、文化知識。

3. 能力素養:基礎能力素養和專業能力素養。

4. 心理素養:愉悅的情感、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康的人格等。

5. 身體素養。

(三) 簡要論述專家型教師與新手型教師的區别。

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在課前計劃、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都存在差異:

1. 課時計劃的差異。專家型教師的課前計劃: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并具有預見性。新手型教師的課前計劃:依賴課程目标,不會随課堂情景的變化而修改課前計劃。

2. 課堂教學過程的差異。專家型教師和新手型教師在課堂規則的制定與執行、吸引學生注意力等方面都有明顯差異。

3. 課後評價的差異。專家型教師多談論學生對新材料的理解情況和他認為課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動。而新教師的課後評價要比專家型教師更多地關注課堂中發生的細節。

(四) 福勒和布朗的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理論。

1. 關注生存階段。該階段的教師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适應性。

2. 關注情境階段。該階段的教師所關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内容,他們總是關心諸如班級大小、時間的壓力和核對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問題。

3. 關注學生的階段。該階段的教師将考慮學生的個别差異,注意因材施教。

(五) 闡述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1. 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 開展微格教學。

3. 進行專門訓練。

4. 反思教學經驗。

記憶口訣:觀微教訓。

(六) 教師必備的知識素養有哪些?

1. 教師需具有的學科知識素養:教師要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了解學科的發展脈絡;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法和方法論。

2. 教師的教育知識素養:教師要樹立正确的教育觀念;掌握相應的教育學科理論。

3. 文化知識:教師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知識、打破專業和學科的界限、文理兼修,有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七) 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1. 了解和研究學生。

2. 樹立正确的學生觀。

3. 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4. 發揚教育民主。

5. 正确處理師生矛盾。

六、中學生發展心理20

(一) 簡述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将人的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分别為:

1.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兒童認知上獲得兩大成就:一是主體與客體的分化;另一個是因果關系的初步形成。

2. 前運算階段(2-7歲)

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征表現為:

(1) 出現了語詞或其他符号,開始出現表象和形象圖式;

(2) 兒童的概念是具體的、動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3) 認為外界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靈論;

(4)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3.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正在小學階段讀書,此時的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征為:

(1) 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2) 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等方面的守恒關系;

(3) 去自我中心;

(4) 具體邏輯思維。

4. 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以上)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最大的特點是已經擺脫了具體可感知事物對思維的束縛,使形式從内容中解脫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這個時期的兒童能根據假設進行推理,相信演繹得到的推論,使認識指向未來。

(二) 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1. 維果斯基認為,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心理(從出生到成年)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的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

2. 在教學與發展的關系上,維果斯基提出了兩個重要思想:一是“最近發展區”思想;一是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3. “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指導下借助成人的幫助所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4. 根據上述思想,維果斯基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這是他對教學與發展關系問題的最主要理論,也就是說,教學“可以定義是人為的發展”,教學決定着智力的發展,這種決定作用既表現為智力發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動的特點上,也表現在智力發展的速度上。

(三) 中學生感知覺發展的特點

1. 中學生知覺事物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進一步提高,能夠比較穩定地、長時間地進行知覺;

2. 知覺事物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斷提高,在空間知覺上有更大的抽象性,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三維的空間關系。

3. 感知覺更富有選擇性、理解性、整體性和恒常性。

(四) 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1. 記憶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時記憶廣度接近成人;

2. 對直觀形象的材料記憶要優于抽象材料,對圖形記憶要優于詞語;

3. 有意記憶逐漸占主導地位;

4. 理解記憶成為主要記憶手段;

5. 抽象記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五) 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1. 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并随着年齡的增長日益成熟。

2. 形式邏輯思維逐漸發展,在高中階段處于優勢。

3. 辯證邏輯思維迅速發展。

(六) 中學生語言發展的特點

1. 中學生對字詞概念的理解逐漸能夠把握本質。

2. 中學生對語法結構的掌握逐漸豐富。

3. 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迅速提高。

(七) 中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

1. 注意的目的性逐漸增強并趨于成熟。有意注意在學習、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無意注意進一步深化并達到成人的水平。

2. 注意品質不斷改善。注意的廣度、分配達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能根據學習的目的、要求及時而又迅速地轉移注意力。随着中學生年級地升高,青少年的注意趨向穩定,注意的穩定性對初一學生成績的影響比學習能力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更加明顯。

(八) 如何培養中學生良好的情緒?

1. 教會學生形成适宜的情緒狀态;

2. 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

3. 引導學生正确看待問題;

4. 教會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

5. 通過實際鍛煉提高學生情緒調節能力。

(九)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 遺傳與生理對人格的影響;

2. 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3. 家庭

4. 自我調控因素

(十) 人格的結構組成

人格是一個複雜的結構系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性格、氣質、認知風格、自我調控四個方面。

1. 性格,指人的較穩定的态度與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相結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2. 氣質,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現代心理學一般認為,氣質是不依活動目的和内容為轉移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點。

3.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認知風格有許多種,主要有: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沖動和沉思、同時性和繼時性等。

4. 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一、和諧。

(十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1. 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是原始的無意識的本能,是人格結構的基礎。自我是人格中現實的一面,是在本我的沖動與現實條件的沖突中發展而來的。超我是後天習得的社會道德态度,是個人價值觀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2. 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發展的順序,依次分為五個時期:口腔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7-青春期)、兩性期(青春期以後)。

(十二)埃裡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1.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信任感;

2. 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3. 主動感對内疚感(4-5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4. 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該階段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5. 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6. 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18-25歲),這是建立家庭生活階段,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

7. 繁殖感對停滞感(成年中期:25-60歲),這是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階段;

8.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60-死亡),這是獲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階段。

(十三)中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特點。

1. 自我意識增強;

2. 性成熟帶來性意識的萌發;

3. 人際關系發展的特點。中學生較突出的一個特征是渴望交往。

(十四)關于情緒的早期理論

1. 詹姆斯-蘭格理論 該理論認為情緒是源于身體的反饋,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緻情緒體驗的産生。

2. 坎農-巴德學說 坎農認為,情緒并非外界變化的必然結果,情緒産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經系統,而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情緒體驗與生理變化是同時産生的,它們都受丘腦的控制。坎農的情緒學說得到巴德的支持和發展,故後人稱坎農的情緒理論為坎農-巴德情緒學說。

(十五)阿諾德關于情緒的“評定-興奮說”理論的内容。

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有三個主要觀點:

1. 情緒産生的過程是刺激情境-評估-情緒。

2. 情緒的産生是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協同活動的結果,大腦皮質的興奮是情緒行為的最重要的條件。

3. 情緒産生的理論模式是,作為引起情緒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産生神經沖動,通過内導神經,經丘腦傳到大腦皮層,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評估,形成一種特殊的态度。這種态度通過外導神經将皮層的沖動傳至丘腦的交感神經,将興奮發放到血管或内髒,所産生的變化使其獲得感覺。

這種從外周來的反饋信息,在大腦皮層中被估價,使純粹的認識經驗轉化為被感受到的其光緒,這就是“評定-興奮”說。

(十六)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

情緒受環境、生理喚醒和認證過程3種要素制約,實驗結果表明:生理喚醒是情緒激活的必要條件,但人對生理反應的認知和了解決定了最後的情緒體驗。因此,對于特定的情緒來說,有兩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喚醒水平;二是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态的變化過程進行認知性的喚醒。

(十七)拉紮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

拉紮勒斯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産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接受環境中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于刺激的反應。

(十八)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

奧爾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質理論,被稱為“人格心理學之父”。他把人格特質分為兩類:一類是共同特質,指在某一社會文化形态下,大多數人或一個群體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質。另一類是個人特質,指個體身上所獨具的特質。個人特質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分為三種: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

(十九)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卡特爾受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啟發,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對人格特質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質的一個理論模型。模型分為四個層次:個别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

(二十)氣質類型學說的内容

現代的氣質學說将氣質分為四種典型的類型。

1. 膽汁質:膽汁質以精力旺盛、表裡如一、剛強、易感情用事、沖動為特征。整個心理活動籠罩着迅速而突出的色彩。

2. 多血質:多血質以反應迅速、有朝氣、活潑好動、動作敏捷、情緒不穩定、粗枝大葉為特征。

3. 黏液質:黏液質的人穩重,但靈活性不足;踏實,但有些死闆、按部就班;沉着冷靜,但缺乏生氣。

4. 抑郁質:抑郁質的人以體驗深刻、外表溫柔、怯懦、孤獨、行動緩慢、多愁善感為特征。

七、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9

·班主任工作與班級管理3

(一) 班主任的意義和作用

1.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教育者;

2. 班主任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指導者;

3. 班主任是聯系班級中各任課教師的紐帶;

4. 班主任是溝通學校與家庭、社會的橋梁;

5. 班主任是學校領導實施教學、教育工作計劃的得力助手和骨幹力量。

(二) 班主任工作内容(2020·辨-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 了解和研究學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2. 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3. 做好個别教育工作(優等生教育工作、中等生教育工作、後進生教育工作)

4. 協調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 操行評定

6. 做好班主任工作計劃和總結

(三) 如何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1. 确定目标;

2. 建立班委會;

3. 培養正确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4. 有計劃的組織開展班級活動。

·課堂管理4

(一) 非正式群體的特點

1. 成員之間相互滿足心理需要;

2. 成員之間具有強烈的情感聯系和較強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

3. 受共同的行為規範和行動目标的支配,行為上具有一緻性;

4. 成員的角色和數量不固定。

(二) 課堂紀律的類型有哪些?

1. 教師促成的紀律,即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範。

2. 集體促成的紀律,即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範。

3. 自我促成的紀律,即自律,它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由外部紀律内化而成的個體内部約束力。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标。

4. 任務促成的紀律,即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

(三) 維持課堂紀律的策略

1. 建立有效的課堂規則

2. 合理組織課堂教學

3. 做好課堂監控

4. 培養學生的自律品質

(四) 課外、校外教育的意義

1. 課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獲得知識;

2. 課外、校外教育是對少年兒童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

3. 課外、校外教育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4. 課外、校外教育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經。

·教師心理2

(一) 教師威信的建立途徑有哪些?

1. 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2. 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 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4. 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 做學生的朋友與知己

(二) 如何維護教師心理健康

1. 學校層面

(1) 推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創設良好的學校人際環境;

(2) 樹立教師心理教育觀念,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

(3) 健全教師心理健康的校内保障系統

2. 社會層面

(1) 加大宣傳和政策的力度,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

(2) 重塑教師職業形象,促進教師群體專業化的進程;

(3) 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3. 從教師個人層面看

(1) 培養正确的壓力觀

(2) 改善自我觀念

(3) 正确應對挫折和壓力

(4) 建立積極的思維方式和内在對話

(5) 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學會休閑

八、中學生心理輔導2

(一) 心理健康的标準

1. 自我意識正确

2. 人際關系協調

3. 性别角色分化

4. 社會适應良好

5. 情緒積極穩定

6. 人格結構完整

(二) 考試焦慮的症狀、原因和應對策略

焦慮症是以客觀威脅不相适應的焦慮反應為特征的神經症。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是考試焦慮。

1. 考試焦慮症狀 其表現是随着考試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注意力不集中,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闆,出現慌亂,無法發揮正常水平。

2. 學生焦慮症産生的原因:

(1) 學校的統考和應試教育體制使學生缺乏内在自尊;

(2) 家長對子女期待過高;

(3) 學生的個性過于争強好勝,缺乏對于失敗的耐受力等。

3. 焦慮症的治療方法有:

(1) 采用肌肉放松、系統脫敏等方法;

(2) 采用認知校正程序,指導學生在考試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對話如:“我能應付這個考試。”

(3) 鍛煉學生的性格,提高挫折應對能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