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網】
檔案,是曆史的底稿。在6月9日“國際檔案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收集、整理并展出了一批珍貴的曆史檔案,重拾記憶中成都分院的故事。當天,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研究員印開蒲透過檔案資料講述他與九寨溝長達半個世紀的“牽絆”。
講述現場,印開蒲展示了與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建立相關的多份檔案資料,其中不僅有自己的畢業證,還有申請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報告影印件,以及1975年在九寨溝留下的第一張彩色照片。一張張被時光染黃的紙張,勾起了一幕幕往事……
1970年8月,成都生物所印開蒲、溥發鼎、胡隆基3人,到川西北地區開展“四川薯蓣植物資源調查”。在準備返回成都的前一天晚上,他們聽到一個從成都來的學生說附近有一處風景非常漂亮,便決定第二天去瞧瞧。
當考察隊來到現在的卧龍海和雙龍海一帶時,映入眼簾的美景讓大家驚呆了:海子裡橫卧着的乳白色石灰岩鈣華長堤,還有幾顆倒在湖底的大樹幹,宛如一條條蛟龍潛遊在湖底。海子四周,參天的雲杉、油松高大挺拔,生機蓬勃,仿佛童話世界。
但美麗背後,卻潛藏“危機”。印開蒲注意到,溝内正在為伐木場修路,浩浩蕩蕩的砍伐即将開始。
印開蒲在五彩池留影 受訪者供圖
從此,以印開蒲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便開啟了一場九寨溝“保衛戰”。尤其在1975年7月第二次進入九寨溝,看到大規模砍伐的狀況時,印開蒲便向阿壩州革委會、四川省科委和四川省革委會領導作了彙報,提出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1978年第三次進入溝内考察後,在研究所領導的支持下,他執筆撰寫了《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關于在四川建立幾個自然保護區的報告》。報告通過時任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長馬識途交給了中科院院長方毅。
不久,中科院向農林部轉發了該報告。1978年12月15日,國務院發文,正式批準九寨溝等4個自然保護區建立。在這之前确定出保護區範圍和面積的資料,也由印開蒲起草。而後的半年時間内,九寨溝森林采伐的情況得到了重視,建于溝内的伐木場也陸續搬離,九寨溝的保護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1978年拍攝的九寨溝彩色照片 受訪者供圖
印開蒲提供的檔案不僅是這些重要曆史的見證,也為後續科研工作的開展作好鋪墊、提供保障。“我們在申請與九寨溝相關的省級和國家級以及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時,因研究所具備了保護九寨溝的這段曆史,相關的基礎研究就會更有優勢,而相應的原始資料就是最好的證明。”印開蒲表示。
九寨溝跟克羅地亞的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同為“世界遺産”,且後者也是鈣化湖泊,與九寨溝景觀相似。因成都生物所對九寨溝的保護和研究由來已久,2019年以成都生物研究所為中方依托單位的“中國—克羅地亞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系統服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成功獲批,成為了科技部認定建設的首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科技檔案不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科技創新的重要借鑒,也是科學精神及科學家精神的重要體現。”中科院成都分院分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劉剛君介紹,在此次國際檔案日系列活動中,中科院成都分院将通過展現包括九寨溝保護在内的7個檔案故事,來激發更多人對于科研的熱情和熱愛。“針對檔案管理、檔案保護及利用等工作,中科院成都分院還将不斷加強培訓與交流,最大程度地發揮檔案的重要作用。”
本文來自【科學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