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原因解釋類”問題的作答上普遍失分較多,主要原因是邏輯混亂或不嚴謹。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關于這類問題的生物學知識、原理明明都懂,但拿不到滿分,自我分析通常以“答不到點上”來解釋,久而久之對此類問題産生畏懼心理。對此情形,需要教師及時引導,科學分析,剖析“原因解釋類”問題的邏輯本源,以科學的邏輯體系破解此類問題的作答模式,進而讓學生掌握以不變應萬變的作答方法。
此類問題的答題依據是邏輯推理的“三段論”,“三段論”是由亞裡士多德創立的,是演繹推理的第一個邏輯體系,是由三個命題組成的邏輯推理形式,這三個命題被稱為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
例如:甲狀腺激素能促進細胞代謝,給小鼠注射甲狀腺激素,則小鼠的細胞代謝會增強。
上述的三個命題中,“甲狀腺激素能促進細胞代謝”是大前提,“給小鼠注射甲狀腺激素”是小前提,“小鼠的細胞代謝會增強”是結論。在生物學學科的高考試題中,大前提一般是生物學概念、原理或規律,小前提是一個特殊陳述,結論是基于大前
提到小前提所推導的推論。
根據三段論的邏輯推理,在考試試題中,分别可以對結論、小前提、大前提進行考查。
如果考查結論,則題目一般會省略大前提的内容,并以“科學判斷”的形式呈現,如:小鼠注射了甲狀腺激素,則小鼠的細胞代謝會________
在此類型的考查中,作為生物學概念、原理的大前提是要求考生必須掌握的必備知識,通常是會省略的。如果考查小前提,則題目一般以判斷題目所需的條件形式呈現,如:對小鼠注射某物質後,其細胞代謝增強,其可能的注射物質是________
如果考查大前提,則題目就會以“原因解釋”的形式呈現,如:小鼠注射了甲狀腺激素,則小鼠的細胞代謝增強,原因是________
對于此類問題,需要考生理解其邏輯推理過程,掌握相應的作答模式。
根據邏輯推理的三段論,從論述的完整性上來說,此類問題的作答需要囊括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三個方面。
在原因解釋類問題的答案中,大前提一般是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如:給小鼠注射胰島素,其血糖濃度下降,原因是________。該問題的答案為“胰島素能促進組織細胞加速攝取、利用、儲存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但若從三段論的邏輯推理角度來看,“胰島素能降低血糖”也可以解釋該原因。這樣就會使考生糾結哪一種答案才較為恰當。一般來說,依據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作答是較為穩妥的,對于上述問題,“胰島素能促進組織細胞加速攝取、利用、儲存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便是穩妥的答案,當此問題的分值較小,作答空格較短時,“胰島素能降低血糖”此答案也可能是滿分的。
在考試題目中,小前提通常是以一種“隐性”的方式呈現,如施以某種處理或操作,這種處理會導緻某種變量的改變(即小前提)。如:給小鼠注射促甲狀腺激素/将小鼠置于寒冷環境中,小鼠的細胞代謝增強的原因是________。對于該問題,在作答時需要将此類“隐性”的操作、處理,轉化為“顯性、直接”的小前提,如注射促甲狀腺激素後,能作用于甲狀腺,使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将小鼠置于寒冷環境中,會通過神經一體液調節使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此神經一體液調節過程,教材中有詳細講述,也可以将該小前提轉化為:寒冷刺激皮膚感受器,産生興奮傳至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分泌TRH,使垂體分泌TSH,進而使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對置于寒冷環境中“隐性”小前提的兩種轉化,前者較為簡單,後者較為複雜,具體情境中需要如何轉化,還要結合試題分值及作答空格的長短,進行綜合判斷。
通過以上表述,将題目中小前提的“隐性”操作、處理,轉化為了三段論中能跟大前提和結論對接的“顯性”小前提(即甲狀腺激素增多),這種順利對接也就是小前提轉化後的落腳點,也是轉化“隐性”小前提的标準。
原因解釋類問題的答案中,結論部分是最為簡單的,通常是将題目中的反問句變為陳述句即可。
通過對曆年高考真題的答案進行分析,發現很多情況下高考答案中未呈現出結論,有些情況下又要求寫出結論,甚至在同一個題目中不同小題的答案要求也不盡相同,呈現出了較大的随機性。這種随機性是較難把握的,故而在教學中需要要求學生作答時寫出結論,而且從邏輯的完整性上來說,最好要寫出結論,尤其是對某些題目的作答來說,不寫結論會讓人産生戛然而止的停頓感。
例1、( 2017年全國I卷第30題節選)植物的CO2補償點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時環境中的CO2濃度,已知甲種植物的CO2補償點大于乙種植物的,回答下列問題:
(1)将正常生長的甲、乙兩種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閉小室中,适宜條件下照光培養,培養後發現兩種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釋放CO2的量,使密閉小室中CO2濃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
(2)若将甲種植物密閉在無O2、但其他條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養一段時間後,發現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甲種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釋放的O2使密閉小室中。O2增加,而O2與有機物分解産生的NADH發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個環節,所以當。O2增多時,有氧呼吸會增加。
解析:第(1)題中小前提是密閉小室中光照培養的處理,該小前提并不能與光合速率降低相對接,所以需要對其轉化,即該處理會引發何種變量的變化。通過光合作用的原理可知,該處理會導緻變量即密閉小室中CO2的降低,但隻根據此小前提并不能推導得出光合速率降低的結論,還需要一個大前提做支撐,即
C 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或參與暗反應中CO2的固定,高考的标準答案中并沒有此大前提,這一點是不妥當的。但結合此空的分值(至少3分)和作答空格可知,對小前提的轉化不能隻寫密閉小室中CO2濃度降低,還需要将此原因進行詳細化描述,即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釋放CO2的量,或淨光合大于零。所以,根據以上分析,此問題的答案可以表述為:光照下,植物的淨光合速率大于零,使得小室中CO2濃度降低,而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使得光合速率降低。第(2)題中小前提是密閉小室無O2光照培養,該小前提并不能與有氧呼吸增加相對接,需要對其轉化。該處理會引發小室内O2增多,再加上O2是有氧呼吸的原料或參與有氧呼吸第三階段的大前提,方可得出有氧呼吸會增加。同樣對小前提的轉化需要詳細化描述,即光合大于呼吸速率,使O2增多。所以,根據以上分析,此問題的答案可以表述為:甲的淨光合速率大于零,使小室中O2濃度增高,而O2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使得有氧呼吸會增加。
通過對此題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命題者在命制答案過程中的不嚴謹之處,同一題目背景中,第(1)問的答案沒有大前提,而第(2)問中的答案卻有大前提,而且是很詳細的大前提“O2與有機物分解産生的NADH發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個環節”,在這一個題目中出現雙重标準是不合适的。
例2、(2017年全國I卷第31題節選)為探究不同因素對尿量的影響,某同學用麻醉後的實驗兔進行不同的實驗,實驗内容如下,回答下列問題:
a.記錄實驗兔的尿量(單位:滴/分鐘)
b.耳緣靜脈注射垂體提取液0.5mL,記錄尿量
c.待尿量恢複後,耳緣靜脈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記錄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實驗
(1)該同學發現,與a相比,b處理後實驗兔尿量減少,其主要原因是垂體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進了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解析:該題中的小前提是注射垂體提取液,該處理會引發的變量一抗利尿激素的增加,該小前提若要跟結論尿量減少相對接, 還需要一個生物學原理的大前提,即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一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所以根據邏輯推理的三段論,此問題的答案可以表述為:垂體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進了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導緻尿量減少。高考答案中少了尿量減少這個結論,從邏輯推理的角度來說是不完整的,究其原因還是跟分值和作答空格長度有關。
例3、(2016年全國I卷第29題節選)将一個帶有某種噬菌體DNA分子的兩條鍊用32P進行标記,并使其感染大腸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養基中培養一段時間。若得到的所有噬菌體雙鍊DNA分子都裝配成噬菌體(n個)并釋放,則其中含有32P的噬菌體所占比例為2/n,原因是一個含有32P标記的雙鍊DNA分子經
半保留複制後,标記的兩條單鍊隻能分配到兩個噬菌體的雙鍊DNA分子,因此在得到的"個噬菌體中隻有兩個帶有标記。
解析:該題中的生物學原理的大前提是DNA的半保留複制,題目中的小前提是将噬菌體轉移至不含32P的培養基中培養,該處理會引發的變量變化是親代兩條32P标記鍊進入兩個不同的DNA分子中,但該表述并不能跟結論中的32P的噬菌體所占比例為2/n對接,因為結論中的情境描述是關于噬菌體的比例,而轉化後的小前提是DNA,所以轉化程度還不夠,需要進一步轉化,即這兩個DNA裝配成了兩個噬菌體。所以根據邏輯推理的三段論,此問題的答案可以表述為:DNA的複制為半保留複制,在不含32P的培養基中複制後,親代32P的兩條鍊被分配到兩個不同的DNA分子中,并裝配成兩個噬菌體,因此得到的"個噬菌體中隻有兩個帶有标記。
總的來說,此類問題的作答模式需要兼顧大、小前提和結論,若大、小前提中的某個前提較為複雜時(一般是小前提),還需要對其詳細化描述,其最終落腳點一定要能與大前提和結論順利對接,但詳細化過程的詳略程度還要結合試題分值及作答空格的長短來判斷,進而對所要回答的内容進行增或減,即“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通過多加分析高考真題,體會分析答題技巧和答題模式,盡可能做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學生解答“原因-闡釋”類試題的問題往往體現為:無答題思路,語言組織能力欠缺;答題不夠完整,出現思維跳躍;存在知識性錯誤等。這是因為是學生思維能力欠缺嗎?理科生有較強的理性思維,但在解答生物學試題時卻缺乏邏輯,原因之一在于沒有深刻理解詞的含義,并缺乏有效的引導和訓練。
從字面上理解,很多學生認為“原因”“理由”“依據”“原理”沒有區别,以至于在答題時跟着感覺走,無法準确地說出自己為什麼這麼回答。首先,在漢語詞典詞的含義分别是
“原因”:原來因為;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生的條件。“理由”:事情為什麼這樣做或那樣做的道理。“依據”:把某種事物作為依托或根據。“原理”: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是在大量觀察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導實踐,又必須經受實踐的檢驗。
【例 1】己知大翅脈對小翅脈顯性,一隻灰身小翅脈雌蠅與一隻灰身大翅脈雄蠅雜交(實驗過程無交叉互換現象),^的表現型及比例為灰身大翅脈:灰身小翅脈:黑身大翅脈:黑身小翅脈=3:3:1:1。根據上述實驗結果_______ (填“能”或“不能”)确定兩對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原因”就是事情發生前已具備的條件,即最初的“理由”,回答時要從能發生自由組合的最根本條件答起,順推下來。能發生自由組合的最根本條件是:控制灰身和黑身、大翅脈和小翅脈的基因分别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滿足這個條件之後,根據3:3:1:1,可以推斷兩個親本的灰身均為雜合體,親本的大翅脈為雜合體。
參考答案:能;控制灰身與黑身、大翅脈與小翅脈的基因分别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雜合灰身隐性純合小翅脈雌蠅和雜合灰身雜合大翅脈雄蠅雜交,才能出現題中比例,因此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拓展 :若這一空問的是“理由 ”,應該怎麼答題呢? “理由”那從“理”追溯到緣由。在這裡應從題目所給的信息作為判斷的依據,推理至緣由。可以用“因為(由于)……所以”組織答案:單獨分析子代灰身:黑身= 3 :1,大翅脈:小翅脈= 1 :1,同時分析兩對相對性狀 ,(3:1)><(1:1)=3:3:1:1,兩對性狀自由組合,因此
控制兩對性狀的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例2】(2018•全國卷I )甲、乙兩種植物淨光合速率随光照強度的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2)甲、乙兩種植物單獨種植時,如果種植密度過大,那麼淨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較大的植物是______,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依據”包括了理論依據(原理、所學知識及原理)和事實依據,即試題中的數據信息等,一般需對數據等進行處理,一般不做推理。答題時,學生要從題目所給的理論或事實數據出發。題幹中所給的信息是:一定範圍内随光照強度增加,淨光合速率增加 ;反之,一定範圍内,随光照強度降低,淨光合速率也降低。而種植密度過大和光照強度又有什麼關系呢?種植密度過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強度減弱。
參考答案:甲;光照強度降低導緻甲植物淨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種植密度過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強度減弱,導緻甲植物淨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
【例 3】(2020•全國卷1 *38)為研制抗病毒A 的單克隆抗體,某同學以小鼠甲為實驗材料設計了以下實驗流程(圖2)。
(3)圖中篩選2 含多次篩選,篩選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原理”指的是基本規律。在這裡指的是篩選2所用到的基本知識,即抗原與抗體的反應具有特異性。隻有明确了詞義,才能準确答題。
“原因-闡釋”類試題涉及長句表達,可将其轉化為“因”“果”的推理分析。但“因”“果”之間往往遠隔“千山萬水”,很難一步到位地準确表達。如果分别列出與“因” “果”相關的知識點,就可以縮短“因”“果”的距離,逐步建立關聯,使思維過程可視化。以下通過例題加以說明。
【例4】農田适時松土有利于農作物根部細胞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松土與植物根部細胞的生理過程的關系如圖3所示 。找出起因“松土”和結果“根細胞吸收礦質”。由松土可以聯想到提升根細胞的含02量 ,由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聯想到細胞吸收礦質元素的方式為主動運輸,需要消耗ATP。接着,就可思考02和ATP的關聯含量升高,促進有氧呼吸并産生ATP。
參考答案:松土可以提升根細胞的含氧量,促進有氧呼吸消耗氧氣并産生ATP,從而促進根細胞通過主動運輸吸收礦質元素。
【例5】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内葡萄糖轉化為五碳糖的途徑明顯增強。某些藥物可通過抑制該代謝途徑抑制癌細胞的快速增殖,其原理是___________;原因是 。
分析:本題的起因與結果的分析如圖4 所示。
詞義解析可知原理 ”指的是“基本規律”,圖4方框的内容即為分析過程中運用到的基本知識,即原理。“原因”是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生的條件 ,通常從條件答起,體現因果關系。
參考答案:原理:脫氧核糖是脫氧核苷酸的組成成分 ;脫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抑 制 DNA複制 ,就可抑制細胞增殖。原因:(脫氧核糖是脫氧核苷酸的組成成分),抑制葡萄糖轉化為五碳糖,就可抑制脫氧核苷酸的合成,使細胞不能進行DNA的複制,進而抑制癌細胞快速增殖。
學生對于“原因-闡釋”類試題總是望而生畏,不知該從何着手。以試題為例進行詞義解析,明确答題指向;進而促進學生運用“起因— 邏輯分析— 結果 ”的答題模式進行訓練。學生解題時,嚴格按照答題模式,從題幹找出“起因”“結果”,用簡短的詞表示;列出與“起因”“結果”相關的知識;以箭頭的形式進行邏輯串聯,如“起因— 邏輯分析— 結果”,最後再組織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