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國疾控中心英文周報發布了一系列關于中國不同人群食物過敏的研究論文,首次對我國不同人群的食物過敏情況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分析,為未來建立符合我國不同人群實際情況的過敏性食物清單提供了堅實保障。
系列論文共五篇。有的重點介紹了2020年在我國江西省所做的過敏性調查,共發放21273份食物過敏篩查問卷,涉及11935名成人和8856名兒童。結果顯示,5.8%受訪者報告了對食物的不良反應,4.3%報告了食物過敏,經醫生診斷的食物過敏隻有2.2%;常見過敏原食物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蝦、芒果、貝類、雞蛋、魚、牛肉、牛奶和羊肉,以動物源食物為主,與歐洲以花生、大豆為主有差異。反應則以皮疹為主,占63.7%;20.6%報告了口腔過敏症狀。還有一篇着重荟萃分析總結了2000年至2021年幾大英語數據庫和中文數據庫中關于中國人食物過敏的24項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顯示,中國不同人群自我報告的食物過敏流行率為12%,而醫院診斷的流行率僅為5%; 男性和女性的食物過敏流行率分别為9%和10%。以時間劃分,2009年至2018年,食物過敏的流行率為8%,高于1999-2008年(5%),這表明中國食物過敏的流行率正在上升。
從荟萃分析總結可以看出,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的過敏狀況有差異,華東地區高于華南和西南。以年齡劃分,4-17歲兒童的食物過敏流行率最高,為10%,其次是成年人(7%)和嬰兒(6%); 以食物類型劃分,27%過敏者對螃蟹和雞蛋過敏,22%對牛奶過敏,19%對貝類過敏,16%對蝦過敏,16%患者對水果過敏(芒果占15%),15%對魚類過敏。0-3歲的嬰兒對牛奶過敏的可能性大于其他食物,水果過敏在4歲以上兒童中更常見。
食品安全博士、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接受“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食物過敏流行率上升,主要與我國的醫療診斷水平上升,越來越多的過敏反應被納入需要治療的行列,以及醫保覆蓋率、群衆對健康的關注度上升等相關。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也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家日常可接觸、可嘗試的食物種類豐富了很多,這也導緻過敏率上升。”
食物過敏是全球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發病率不斷上升,目前沒有根治方法,預防的唯一策略是嚴格避免攝入。因此,在預包裝食物上标記過敏性食物和食物成分,将在保護食物過敏個體方面發揮越來越關鍵作用。我國食物過敏的研究相對滞後,過敏者人群特定過敏性食物的阈值劑量也尚未确定,基于食物過敏消費者的具體飲食調查數據也有所缺乏。鐘凱表示,未來應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并在食物産業中做好常見過敏原及其劑量的标識,将有助于民衆規避過敏性食物、避免疾病風險。同時也為未來研究各類食物過敏原的阈值數據提供了可行方案,為消費者确定“吃多少不會過敏”、為食品從業者明确“在食物中的過敏原最低殘留量是多少需要明确标識”提供了依據。
專家建議,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下列措施盡量避免食物過敏。
1.重視嬰兒階段的食物攝入。一方面,應關注父母過敏史,父母過敏的東西,給嬰兒初次接觸時需适當控制、觀察,但不能絕對禁止。另一方面,早期盡量母乳喂養,加入輔食時,不要一次性加入多種食物,需要一種一種添加,以便及時明确是哪種食物導緻的過敏。
2.懷疑有過敏症狀,及時到醫院進行過敏原測試,不要諱疾忌醫。
3.有明确過敏症的人群,一方面需要忌口,避免接觸過敏原,另一方面也需要常備抗過敏藥物,以防出現症狀時及時吃藥遏制。
來源: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
流程編輯:tf02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