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上時常會報道“不良商家将大馬哈魚當作三文魚來賣以獲得暴利”,然而也有人說大馬哈魚實質就是三文魚。那麼,大馬哈魚與三文魚到底有什麼關系呢?
(圖片來自網絡)
同科不同屬
三文魚(salmon),學名Oncorhynchus,也叫撒蒙魚或薩門魚。其英語詞義為“鲑科魚”,分為鲑科鲑屬與鲑科鳟屬,所以準确的說Salmon是鲑鳟魚。三文魚呈銀灰色,鱗片細小,牙齒尖銳,體側扁但背部隆起。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及歐洲、亞洲、美洲的北部地區,涵蓋種類繁多且因地域而異。其中,挪威三文魚即為大西洋鲑(Atlantic Salmon),阿拉斯加三文魚為大馬哈魚(Chum Salmon),紅三文魚為紅大馬哈魚(Sockeye Salon)等。由此可以看出,大馬哈魚也是salmon的一種,但由于傳統中文意義上的三文魚僅指大西洋鲑,所以關于“大馬哈魚是不是三文魚”這一說法産生了歧義,實際上大馬哈魚與三文魚是同科不同屬的。
(圖片來自網絡)
為産卵長途跋涉
大馬哈魚是一種溯河洄遊性魚類,生活習性獨特。一般而言,每年7、8月,它們從海洋逆流而上,到平靜的水段繁衍後代。在行進的過程中,由于不像人類一樣擁有雙腿可以輕松跨過障礙,大馬哈魚隻能依靠身體不停地跳躍來翻過堤壩和瀑布。并且這一途中,大馬哈魚還要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風險,它們既可能受到巨浪的襲擊,也可能被沿途的熊當作美味吃進肚子,但大馬哈魚本身在遷移的過程中是不進行攝食。隻有經過這樣艱難而長期的跋涉,它們才能抵達最上遊的一個平靜的湖面産卵。而大馬哈魚之所以要這樣曆經千辛萬苦前去産卵,是因為它們的卵隻能在淡水中生存,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原因。
圖片來源TNC
變色與死亡
大馬哈魚在做好産卵準備時,通過性激素的大量釋放,發生變色,其表面變得非常鮮豔。更為悲壯的是,一旦産卵後,大馬哈魚便會死亡(部分大西洋大馬哈魚則不然),結束它短暫且艱辛的一生,并且它所産下的卵也很可能成為鳥類的腹中餐。
圖片來源:TNC
大自然的好助手
盡管大馬哈魚的命運非常凄慘,但是它對生态系統的維持作用卻是巨大的。一方面,洄遊會把它們在海洋中吸收的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帶回到内陸,以此養活内陸的許多生物。例如為北美灰熊提供能量,以供冬眠,可以說洄遊實現了大自然内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本文轉自:自然客微信平台
如果你愛自然愛分享,
歡迎關注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TNC微信訂閱号: TNC_China
TNC官方微博:@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