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頭條##家庭健康守護官#
醫學上說得直腸脫垂,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脫肛,它是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于肛門外,老人和小孩是易發對象。
兒童直腸脫垂多為黏膜脫垂,通常5歲前可自愈,成年人直腸脫垂一般需手術治療。
肛腸科在臨床中常見各種各樣的直腸脫垂病例,可合并不明原因的腸道靜脈曲張實為罕見,尤其是手術部位的靜脈曲張給手術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和不确定性。
不久前,湖南省中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肛腸二科李帥軍主任接診過這麼一對母女,女兒是陪着媽媽來看病的,可在李主任整個接診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問診都是女兒完成的,一旁的媽媽也就是患者隆女士,臉上似乎始終顯露出憂慮和苦惱。
在李主任的細心詢問下才得知媽媽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大便之後總是長出神奇的“尾巴”,之後必須用手塞回去才行,十年前在其他醫院已行手術治療,不到短短一年又複發加重了,多家醫院都不敢再做手術。
十年來這神奇的“尾巴”始終甩不掉,甚至一咳嗽“尾巴”就會掉出肛門,嚴重影響了隆女士的正常生活,難以啟齒,又苦不堪言。
李主任了解完患者詳細情況後,确診該患者神奇的“尾巴”為醫學中的“直腸脫垂”。
可是李主任發現隆女士病情并不像想象中那麼簡單,腸鏡結果顯示“腸道靜脈曲張、慢性直腸炎”,在經驗豐富的李主任看來“直腸脫垂合并腸道靜脈曲張”臨床非常罕見,如果腸道靜脈曲張在手術部位,手術難度和風險極大。
但是李主任秉承治病救人的原則,為了幫助隆女士解決這十餘年來的痛苦,果斷建議患者住院進行手術治療,并告知患者該病可能能得到較好的解決,這無疑給了隆女士新的希望。
患者入院後,羅雯鵬副主任醫師給患者制定了詳細診查方案,進一步完善患者腹部髒器 血管B超 CT、胃腸鏡等相關檢查以明确患者腸道靜脈曲張病因,并經院内消化内科醫生MDT讨論及術前經科内專家大讨論,排除患者肝硬化、血管畸形等問題引起的腸道靜脈曲張,不明原因的“攔路虎”,最終考慮為先天性腸道靜脈曲張。
通過制定詳細的手術方案及預後注意事項,主刀李帥軍主任對隆女士成功進行了“經會陰直腸黏膜切除肌層折疊術(Delorme術) 肛門環縮術(Thiersch術)”,手術過程曲折,術中止血困難,經長時間的細緻操作,成功完成預期手術。
術後又對隆女士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護理,不到三四天患者就能自主下床活動并順利排便,術後僅僅一周隆女士就反複“纏着”醫生要出院,并對醫生表達“自我感覺很好,沒一點兒不舒服”,患者也流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盡管羅醫生想挽留患者以确保安全,奈何患者歸心似箭。
術後短短一周就順利出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患者手術相當順利,術後恢複相當良好,也是對我們醫生手術療效的一種肯定,也是醫者挑戰高危疑難手術的莫大成就。
直腸脫垂,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指肛管、直腸甚至部分乙狀結腸腸壁或全層向下移位脫出于肛門外的一種慢性疾病,是肛腸科的常見病之一,直腸脫垂多發生于兒童和中老年女性,發病率随着年齡的增長逐漸上升。
直腸脫垂雖然是良性疾病,但脫垂物引起的不适、黏液滲出和出血以及伴發的排糞失禁或便秘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難道脫肛也“尊老愛幼”?
由于老年人全身組織衰退、肌肉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氣管炎、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等,頻繁增加腹壓,同時隔肌下降,壓迫腹腔髒器推壓乙狀結腸和直腸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體弱無力,括約肌松弛,骨盆直腸窩、坐骨直腸窩脂肪量減少,這些都是老年人易發生直腸脫垂的原因。
在針對老年人直腸脫垂治療方面,老年群體區别于其他群體最大的特點在于基礎疾病多,恢複能力弱。故在治療時,既應重視局部的緻病因素,更應重視全身整體的狀況。
如何預防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患者要堅持作體育鍛煉和強壯腹部肌肉鍛煉,以改善人體氣血虧虛及中氣不足的狀況。具體預防措施有:
(1)積極預防如咳嗽、腹瀉、腸炎等疾病,改善久坐久站不良生活方式,嬰幼兒尤其要注意。
(2)生活規律化,切勿長時間地蹲坐便盆,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防止大便幹燥,便後和睡前可以用熱水坐浴,刺激肛門括約肌的收縮。
(3)多食含纖維素的食物,排便時不要用力過猛。
(4)及時治療子宮下垂和内髒下垂患者,保護肛門括約肌的正常功能。
(5)對于肛門括約肌松弛的中老年人,每日做2次提肛運動,每次緊縮、放松肛門30回,有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的作用,對預防直腸脫垂有積極作用。
(6)要及時治療可使腹壓增加的疾病如百日咳、肺氣腫等。
(編輯ZS。)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羅雯鵬 陸文洪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