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正确處事方法

道德經正确處事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20:22:44

大家好,我是雅風。

在上一期,我們學習了被老子稱為“惚恍”的道紀,也就是大道的規律。道的情形是無色無聲無形,若有若無的的惚恍狀态,那麼掌握了道紀的人是怎樣一種狀态呢,他們有什麼特征能夠讓我們辨識,又有什麼優點能夠讓我們學習呢。

我們看一下第15章的原文: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俨 兮 其 若 客 ﹔渙 兮 若 冰 之 将 釋 ﹔

敦 兮 其 若 樸 ﹔曠 兮 其 若 谷 ﹔混 兮 其 若 濁 ﹔澹 兮 其 若 海 ﹔飂 兮 若 無 止 。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道德經正确處事方法(如果自己不會為人處事)1

這一章内容較多,我們現在逐句講解。第一句老子就開宗明義,說現在要講一講“古之善為道者”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大道是至深至奧、玄而又玄的,同樣,真正體悟了大道的人,也像大道一樣微妙玄通,深廣而難以辨識的。當然了,善于行道的人畢竟是實實在在的人,雖然是深奧通達難以琢磨,但他們的行為處事還是有一定規律和特征的,老子很謙虛,說我也是勉強給他們做一下描繪和形容。然後老子通過各種比喻來描述得道之人普遍的舉止風貌,人格形态,精神境界和行為準則,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下面一系列排比句可以說是老子對悟道者的描繪和贊揚: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這兩句是說明為道之人具有謹慎和警惕的特點;我們之所以這兩句放在一起講,是因為這兩句中包含了我們常用的一個詞彙“猶豫”,猶”和“豫”的原意分别是指古代的兩種動物;《康熙字典》裡說:猶,是一種猿類動物,又叫猶猢,長尾巴,生性多疑;一旦發現風吹草動,立刻爬到樹上觀察敵情,警惕性很高;豫,是一種卷鼻的古代大象,覓食時非常小心謹慎。

道德經正确處事方法(如果自己不會為人處事)2

上古時,河南地區盛産這種大象,這在商朝甲骨文中多有記載,後來由于氣候變化,大象南遷,因此中原地區喜歡大象的人隻能靠想象來懷念這個體形龐大的動物了,這既是想象一詞的來源,也是河南省簡稱為“豫”的原因。字典裡解釋說,猶和豫這兩種獸類動物,都生性多疑,進退不定,所以後來就用猶豫一詞代指人們多疑不決,成了一個貶義詞,但在古代卻是謹慎和警惕的意思,屬于褒義詞。

冬天河水冰凍,所以人們過河往往會踩冰渡河。但冰常常凍結的薄厚不勻,一旦一腳踏空,便會掉下深淵。因此,踏冰渡河的人每邁出一步,都要極為謹慎,決不能貿然前進。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也是說做人做事要時刻保持小心謹慎,才能不出在的差錯。現在是和平和發展的年代,人們覺得太小心謹慎的話會失去很多發展機會,還有一些人面對所謂的投資機會時把“甯肯錯,不要錯過”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實則是自己的貪婪和莽撞的借口。結果大多都是投資失敗、血本無歸。

道德經正确處事方法(如果自己不會為人處事)3

其實很多騙局的騙術并不高明,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上當受騙呢?說白了就是太不謹慎了,就算一兩次運氣好賺到錢了,如果不小心的話,以後再虧掉的可能性還是很大。而真正體悟大道的人就不會如此,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思前想後,盡量避免出現不該出現的錯誤。

處理鄰裡關系也是一樣,遠親不如近鄰,大家相互幫忙是好事,但有時候發生矛盾的也往往是鄰居,或者是有人恃強淩弱,欺負鄉鄰;或者是因房頭兒、地邊兒互不相讓,大打出手;還有人妒忌鄰居家富有,偷盜财物甚至綁架勒索;網絡上關于綁架并殺害鄰居家小孩子的報道恐怕不止一起兩起吧;所以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既不能恃強淩弱,也不要炫富招搖,就算是做了好事,也不必到處張揚,因為這都會給他人造成身體或心理的傷害,;猶 兮 若 畏 四 鄰,真正體悟大道的人是要時刻保持警惕的,盡量不要對别人特别是身邊的人造成身體或心理的傷害。

道德經正确處事方法(如果自己不會為人處事)4

俨 兮 其 若 客 ﹔俨,是俨然的意思,恭敬嚴肅,不敢随便。就好比是到别人家裡做客去一樣,什麼事情自然會約束自己,謹慎從事,決不敢有絲毫的放縱。做過客人的人,自然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即使縣再好的主人,我們也隻能說賓至如歸,還是不如在自己的家裡随便。所謂的别客氣,像在自己家一樣隻是客套話而已,真要是做客像在自己家一樣,那就出問題了;客氣不是虛僞,而是一種禮節;體悟大道的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從來不把自己當主人看,總是像賓客一樣,對身邊的人相敬如賓,論語裡講“恭則不侮”,有禮有節,自然也就不有禍患及身了。

渙 兮 若 冰 之 将 釋 ﹔渙(huàn)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第59卦、風水渙,順風順水,寓意亨通;渙本義是流散,消散,指冰雪消融的狀态,這裡指灑脫,随和。寒冰堅硬而粗糙,而慢慢融化的冰卻細膩光滑,有個成語叫渙然冰釋,意思是像冰一樣溶解消散。多用以指誤會、疑難的消散)真正體道的人,對待任何人事都不執着,仿佛是冰淩消釋,一派融和,不會出現任何牽挂。不執着不牽挂了,自然就會灑脫随和、自由自在了。

道德經正确處事方法(如果自己不會為人處事)5

敦 兮 其 若 樸 ﹔曠 兮 其 若 谷 ﹔混 兮 其 若 濁 ﹔一個人長期與大衆在一起,不能巧智詐僞;質樸、厚道、豁達、寬容都是非常好的品質。我們常說渾金璞玉,就是還沒有被冶煉開發的金玉,不會那麼耀眼奪目,招惹是非。體道的人就像是那渾金璞玉一樣,既是真材實料,卻不加炫耀,淳厚質樸,自然會得到大家的愛戴了。

他們胸懷寬廣,就像那深山大谷一樣,無所不能包容,可以藏污納垢而不計較,平等待人而沒有分别。那麼,能做到虛懷若谷,他們還會有什麼煩惱與痛苦、災難與禍患嗎!正因為他們洗滌了污垢,所以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混濁一樣。我們平常總是喜歡清淨無染,所以便厭惡那些污濁惡穢,那麼分别心也就産生了,麻煩與禍患也就随之降臨了。這裡的混濁,我覺得應該理解成難得糊塗,鄭闆橋說過:人生在世,難得糊塗。正因為厚道、豁達,沒有分别心,所以才能處污而無所謂污,處清而無所謂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正是老子辯證法裡的大智若愚,大清若濁啊。

道德經正确處事方法(如果自己不會為人處事)6

澹 兮 其 若 海 ﹔飂 兮 若 無 止 。可能有些版本的道德經,這兩句話在第二十章,不過我覺得和第二十章的上下文意思不通,反而和第十五章上下文意思通達,所以采取了這個版本,把這兩句放在第十五章來講解。

他們看似渾濁卻又很清澈澹然,仿佛是那汪洋大海一般,沉靜不争卻能容納百川。盡管洗污滌垢,包容了天下最污穢的東西,卻仍然是顯得那麼清澈;養育着海裡的萬物,而且永遠不會枯竭。他們靜止的時候像沉睡的大海,而動起來的時候,卻是那樣地飄逸絕倫,潇灑出塵,随風飄蕩,而不會執着停止在任何一個地方,因為一旦停止在某一地方,那麼其他的地方就無法顧及了。

道德經正确處事方法(如果自己不會為人處事)7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的确,體悟大道的人能靜能動,動靜自如,除了他們,誰還能夠安心地處在那混濁之中,而靜靜地等待着濁水慢慢地變得清澈呢?除了他們,誰還能夠長期地處在那安靜之中,而默默地變動着生機慢慢地促使生生不息呢?也就是說,身體處在污濁之中,并不需要刻意去改變現狀,水是越攪越渾的,隻需順其自然,靜下來那濁水也就慢慢地澄清了。同樣道理,即使是身處寂寞之中,也不用急于要去脫離,而是默默地積聚力量,等待時機再慢慢地發動起來,促使萬物自己去生生不息。因為一旦有了不必要的作為,不僅不能改變現狀,反而還會增加無端的煩惱和災難。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正因為他們認識體悟了大道,而且做到了遵道而行,所以決不會自驕自滿。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因為一旦滿盈了,大道也就離開了。我們在第四章講過: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正因為大道始終與他們在一起,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不斷地更新已經陳舊和凋敝的東西,讓自己仿佛是新生的一樣,永不盈滿,永遠如新。

好,第十五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