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陵冢位于河南淮陽縣,是三國時魏封陳王——曹植的墓居。其曆史記載見“曹植墓在陳州南三裡,魏封陳思王 (《河南通志》)”和“三國魏曹植墓,在淮甯縣南三裡(《大清一統志》)。”該地由北往南一連四個冢,高度依次為12米、4米、7米、15米,封土面積依次為1656平方米、400平方米、900平方米、3000平方米。思陵冢是最南端的高冢。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谯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著名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特别在詩壇上成就頗高,受到曆史上許多名人的高度評價。南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說:“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獨點八鬥。”曹植從小聰明過人,10歲能詩文,19歲寫的《銅雀賦》名噪一時,為曹操所寵愛,一度考慮立他為太子。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曹操最終動搖了對他的信任。
曹操死後,其兄曹丕和其侄曹睿對他忌恨非常,百般迫害。曹丕為了加害曹植,苦苦找不到罪證。一天召曹植上朝,限走七步成詩一首,否則即處以極刑。曹植不加假索,當即吟詩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淚流滿面。雖未殺他,卻将他封候封王,遠離京都而疏之。他雖遠離國都,曹丕仍懷疑他結黨營私,對他頻繁調動,十一年中調動三次,先後封他為雍丘王、東阿王、陳王。曹植多次上書,請求任用,終未如願。他名為王候,實為囚犯,常常悶悶不樂,最後在陳郁郁而死,年僅41歲。曹植死後,四棺同出,怕的是曹丕對他的屍體不放過,故有四冢。曹植死後,谥号“思”,故後稱“陳思王”,其墓稱思陵冢。
曹植一生留下許多清韻華章,現存詩約80首,較完整的詞賦、散文約40餘篇,原有集30卷,多已散佚,其名作《洛神賦》留傳至今,久負盛名。他在陳期間,留下《伏羲贊》、《神農贊》兩詩。《伏羲贊》曰:“木德風姓,八卦創焉。龍瑞官名,法地象天。包廚祭祀,罟網漁畋,琴瑟以象,時神通玄。”《神農贊》曰:“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為耒耜,遵民播谷。正為雅琴,以暢風俗。”被後人傳唱。
明清以來,文人墨客來淮陽遊覽,都要到此憑吊,并吟詩作賦以示懷念。因此,《淮陽縣志》上留下不少詩人的佳作。明代詩人戴昕《思陵墓霭》曰:“望入思陵墓霭長,天涯誰複見曹郎。亭亭古樹含春雨,閃閃飛鴉背夕陽。七步才名歸寂寞,一回塵夢合凄涼。無端兩眼懷人淚,拭向東風漫舉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