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書,誰接觸它便是接觸一個靈魂。"
這是一生隻寫了《草葉集》的詩人惠特曼為他自己的詩集留下的鑰匙。同樣,讀懂了《窄門》,便讀懂了紀德的一生。
安德烈·紀德。1947年因《窄門》獲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這樣介紹:"緻其内容廣博且極具藝術性的著作:這些作品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和處境,展示了作者敏銳的心理洞察力,以及他對真理無所畏懼的熱愛。"
(紀德與他的女兒卡特琳)
故事梗概:
《窄門》書寫了主人公傑羅姆與表姐阿莉莎之間的愛情故事,兩人相愛卻因各自心中的障礙無法在一起,最後阿莉莎在滿懷愛意中郁郁而終。
這個故事其實帶有自傳的性質又不完全是自傳:紀德與他的表姐瑪德萊娜結婚後發現他對她的愛情是精神愛戀,最後瑪德萊娜郁郁而終;而在故事裡,阿莉莎與傑羅姆甚至還沒有訂婚便死去了。阿莉莎對傑羅姆的愛戀可以說是精神愛戀,她熱切地思念傑羅姆、熱切地寫信給傑羅姆,但重逢時發現現實情況不是像他們兩個想象中的互訴衷腸,而是無言以對,滿是尴尬。
而對傑羅姆來說,他一直喜歡着她,因為自卑所以想要變得更優秀,想要與她在同一層次上,而不是處在一個配不上她的境地。所以他努力提升自己:旅行、看書、思考、開闊眼界。但最終他發現,原來從一開始,他就把她放到了一個自己心中無法達到的地位,他甘願就這樣一直做她的追随者,而自己也确實在慢慢變得優秀。
"為了與她在同一個高度相見,我單憑自身努力擡高了她。"這是男主傑羅姆的内心獨白;
"你愛上的是一個臆想出來的形象。"這是女主阿莉莎對傑羅姆所說的話。
(電影《泰坦尼克号》,2012年)
作品的第一層意蘊:
愛想象中的人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可當他們來到你面前的時候,愛他們就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正如"情人眼裡出西施";紀德用他深刻的洞察力将阿莉莎的心理波動刻畫的淋漓盡緻,阿莉莎察覺到自己與傑羅姆之間是精神愛戀,是柏拉圖式的愛情,于是她自覺不能再任由傑羅姆一門心思在她身上。正如她從一開始對傑羅姆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應獨自到上帝那裡去"一樣,她一開始便洞察到了傑羅姆把她當成了全部,是為了她而想要變得更優秀,但這對阿莉莎來說卻是一種枷鎖。當她與傑羅姆重逢時竟然無言以對,而不是像信中那樣互訴衷腸。"我愛你那麼深,卻那麼絕望。你也看到了:離你越遠,我就越愛你。"
這與阿莉莎的家庭環境有關:當阿莉莎目睹了母親與他人私奔、妹妹過着平淡而又毫無愛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後,而愈加不能忍受任何阻礙通往完美愛德的崎岖,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傑羅姆穿越"窄門"、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礙。而她本身又是一個清教徒,她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約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所以最終她選擇了孤獨地死去。
傑羅姆本身也把阿莉莎放在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他一直把自己當作一個追逐者,一個想要往上爬到與阿莉莎一高度的追逐者。傑羅姆其實很像"荒原狼",他需要一個目标來支撐虛空的自己,而這個目标便是他要配上自幼青梅竹馬并深深愛戀着的表姐。他們兩個互相瘋狂地迷戀着對方,他們以全部的純真與熱情,一心隻想為對方而變成更好的人。但愛得愈深,愈不能忍受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阿莉莎率先發現了這一點,傑羅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他非常喜歡阿莉莎,他不願就此放手。所以當阿莉莎郁郁而終後,他對阿莉莎的妹妹朱莉葉特(朱莉葉特也喜歡着傑羅姆,但是她選擇把幸福讓給自己的姐姐阿莉莎,自己嫁給了一位自己并不喜歡的人。選擇了毫無愛情可言的婚姻)說,"不,我想我無路可逃,若是娶了另外一個女人,我也隻能假裝愛她。"
"所以,你覺得這種無望的愛情可以在我們心中留存那麼長時間嗎?"
"是的,朱莉葉特。"
"盡管在生活的摧殘下,每日栉風沐雨,這愛火依然不滅嗎?"
傑羅姆沒有回答,兩人看着彼此默然不語。
故事到此已經結束,雖然傑羅姆沒有回答,但答案已經非常明确了。
(電影《卡薩布蘭卡》,1942年)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窄門》一書帶有非常濃烈的半自傳的性質,感興趣的觀衆可以去了解一下安德烈·紀德的生平。
偉大的藝術創作應該要脫離曆史、政治、道德,從個體本身出發,通過原始自然轉化為自覺形式,從而達到不朽。
(注:"荒原狼"形象來自于赫爾曼·黑塞作品《荒原狼》。意即對生活的無意義感到空虛進而感到恐懼從而陷入虛無的形象)
作品的第二層意蘊:
康德在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二律背反"的說法,意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卻相互矛盾的現象。"二律背反"放在文學和藝術作品中便形成了偉大作品一個重要的藝術形式:兩難結構。
兩難結構是偉大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藝術形式,例如我們熟知的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以及劇作家易蔔生和布萊希特的戲劇作品。而《窄門》這部作品在一定
程度上體現了這個結構:阿莉莎與傑羅姆自由青梅竹馬且互相愛戀,他們兩個沒有任何一個人做錯,他們都是為了對方而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優秀,但這卻偏偏成為了他們愛情的障礙。在這一段關系裡兩個人都沒有錯,但這便是他們不能在一起的理由,盡管親朋好友都非常支持他們在一起。而紀德以他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們感覺到書中的人物是在寫我們自己。因為現代生活節奏過快,使我們遠離了自然。手機和電腦的逐漸普及又讓我們每個人都隻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這種"異化"的精神狀态下,當有人向你伸出手時,你很容易把自己毫無保留的獻出去,有可能是物品,有可能是心。隻是為了留住對方,哪怕自己知道自己與她的距離在哪裡,而你想再挽留一下,因為你知道,你需要她。
(張國榮&梅豔芳)
阿莉莎與傑羅姆之間的愛情可以算是一個悲劇,傑羅姆說:"在今後追求的不全是幸福,而是達到幸福的無限努力,已經把幸福與美德混為一談了。""美德是什麼?是理想,是悖論,是人生的窄門。正因為我抱着和你相見的希望,我才永遠認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而窄門的含義,當我們抽離作品本身來理解時,它絕非狹隘的愛,或者道德宗教世俗的羁絆,因為它們所永恒追求的,是人生的終極價值——美德。所以可以說這是一個悲劇。
但同時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喜劇,無論是阿麗莎還是傑羅姆,都是在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們稱之為美德)殉道。事實上,傑羅姆的愛絕不算勇敢與堅定,他畏畏縮縮,不敢求婚,也不敢真正接近阿麗莎。因為他至始終和阿麗莎一樣相信"最崎岖的路是最平坦的大道",為了最高的美德,兩人都做了無限的努力,這又何嘗不算作幸福?幸福不一定要圓滿,更不排斥悲劇,這和我們的生活非常相像:每個人都會在人生某個瞬間面臨個人價值觀念的崩塌、理想主義與現實的激烈矛盾、犧牲、逃避,破碎……又何嘗不是這樣痛苦與幸福的交織呢?對于紀德這樣深邃的思考者來說,愛情與宗教的束縛都過于渺小,因為他所面對的始終是整個宇宙,整個世界,而"美德"也許是他所追求的、超越一切的絕對真理。
(電影《巴黎聖母院》,1956年)
這便是這部偉大作品得以不朽的原因:從總體來說,你不能說雙方錯在哪裡,雙方都有無懈可擊的理由證明自己沒錯;而紀德以他特有的洞察力擊破了黑格爾所說的藝術的難點,"使外在的現象成為心靈的表現。"從文學角度上來說,紀德對于人物心理刻畫是非常成功的。
而在故事中,阿莉莎與傑羅姆的書信中引用的拉辛、高乃依等藝術家的詩句又進一步将阿莉莎與傑羅姆的愛情引入了神秘主義的範疇。這便為我們提供了第三種角度,也使我們得以窺見作品中的第三層意蘊。
作品的第三層意蘊:
"窄門"一詞出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這句話中,原句出自《新約·路加福音·十三章二十四節》
全文為:"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窄門》這個書名從一開始便為我們提供了線索,因為它帶有強烈的象征意味。
這裡可以再細分為兩個角度。
第一角度:批判禁欲主義
阿莉莎與傑羅姆之間的愛情的障礙其實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宗教所倡導的"禁欲苦行",即壓制自己的欲望,這也是阿莉莎郁郁而終的一個重要原因。
紀德受宗教熏陶非常多,但自從尼采高呼"上帝已死"以來幾代人都在重建價值觀,紀德便處于這一時代的交界處。一方面他批評精神愛戀,一方面自己又"靈肉分離",與妻子過上了無性婚姻轉而和男童同性戀。最後妻子在燒掉了所有紀德寫給他的信以後抑郁而終。
想必紀德在寫作時内心也在煎熬,因為從作品一開始他便說了:我在這篇"故事"裡不遺餘力地活過,傾進了所有德行,所以僅僅将回憶記錄下來。
第二角度:愛情應該是一扇通往自身的門
"為了你,我把人生的高度設得那麼高,以至于人間所有樂事對于我來說全是失落。"
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在愛情裡一個真實的精神寫照——你愛我的地方也是我們無法在一起的原因。
對于傑羅姆來說,愛情是他的目的;對于阿莉莎,愛情是她走向聖潔的手段。正如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所寫的一樣,"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裴多菲所說的自由是國家的獨立,而對阿莉莎來說,"自由"象征着通往天國的道路。
誰對誰錯?誰也不知道,就像沒有人能說清楚什麼是愛情。
正如阿莉莎對傑羅姆所說的,"……離你越遠,我越愛你。"
這是一場由阿莉莎主導的理想主義鬥争。也是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正在經曆或即将經曆的鬥争。層樓誤少年,自由亂餘生。
"因為抱着與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裡最險峻的小道也總是最好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