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刀笑慕容
草木皆兵的意思是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态。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将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怃然有懼色。”
這一典故發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淝水之戰中,淝水之戰乃是南北兩大勢力的碰撞,苻堅的失敗原因,也成了許多人熱衷于探讨的一大問題。
這裡我發表一點淺見,首先要肯定一點,苻堅在淝水之戰前,休養生息,發展國力,比起日益腐朽的東晉政權,苻堅治下的前秦政權有相當多的可取之處,他任用王猛為相,推行一系列改革政治、發展經濟和文化、加強軍力的積極措施,在位期間不但國力蒸蒸日上,更消滅了前燕、代國、前涼等政權,完成了一統北方的任務,此時的前秦帝國稱之為東亞第一強國,也并無不妥。
而前秦久未對外擴張,伐晉之舉,是多年積攢實力以後的抉擇,很多人認為苻堅伐晉太過草率,這便沒有分析當時的時局了。
苻堅此人雄心壯志,不滿于現狀,而國家内部親族作亂,讓他對于本族人的信任大大減少,反而任用漢人、鮮卑人、羌人為重臣,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前秦的軍力儲備已經到了一個相當可怕的地步了,可以說比起東晉的軍事實力,是占壓倒性優勢的,于是苻堅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統天下的想法。
但是在苻堅提出南征的主張時,他的臣子卻提出了諸多不可出兵的理由天道不合;晉上下和睦,有道無釁;晉為正朔,不可伐;國家連年征戰,師老民疲,不堪再戰;内部鮮卑、羌族心懷叵測,難以控制。
我們來一一分析,所謂晉上下和睦,這個理由隻是借口,王猛去世之前就提出晉朝不可讨伐。但事實上晉朝内部的鬥争從未停止,在苻堅南征時期,桓沖和謝安二人之間便有不和,可見這點理由是坐不住的。
而晉為正朔,更是無稽之談了,若以正朔論,那麼那句胡虜無百年之運也就成了事實了嗎?靖康之恥這等事難道還會發生嗎?
至于連年征戰,事實上秦滅涼代等國未用大力,在滅亡前燕之後并沒有巨大的軍事行動,雖然用兵不少,規模對于前秦而言并不為大,所以這一點雖然有一定道理卻也絕對不是主因。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最後一點才是群臣反對苻堅南征的關鍵,也就是内部的民族矛盾已經十分激烈了。可以看出,反對苻堅南征的多是氐人親貴,其中也不乏漢人,而支持其南征的除了少年子弟則就是鮮卑人和羌人貴族,此前苻堅由于親族叛亂,強遷氐人于外,令族人頗為不滿,此時在南征問題上,他們更認為内部的外族會蠢蠢欲動,希望苻堅不要輕舉妄動。
苻堅之敗的決定性因素,也就在此,他動用了全國之力南征,其用意多是為了讓南方的晉朝懾于其威勢,也因淝水之戰前夕,他進攻襄陽,雖然攻克,但在随後的淮南之戰中卻被謝玄擊敗,損失不小,讓苻堅的自信心受挫,他希望通過兵卒衆多來壓倒對方,甚至表示要給東晉君臣封官,表明上是自信心膨脹,事實上卻是外強中幹。
如若戰事順利也就罷了,偏偏淝水之戰進展不順,苻堅因此心中大為不安,也就有了草木皆兵的典故,至于淝水之敗,更是暴露了民族矛盾的嚴重性,其大規模的進兵反而成為了笑柄,投鞭斷流成了一曲絕唱,令人歎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