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爾反爾是不是成語?出爾反爾,這是一個平日裡很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指某人反複無常,說話做事總是反悔按照現在的理解,出,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反,反悔說出了話又反悔,是為出爾反爾這麼理解問題不斷,但忽略了一點:“爾”是什麼意思?,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出爾反爾是不是成語?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出爾反爾,這是一個平日裡很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指某人反複無常,說話做事總是反悔。按照現在的理解,出,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反,反悔。說出了話又反悔,是為出爾反爾。這麼理解問題不斷,但忽略了一點:“爾”是什麼意思?
實際上,這個成語原本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它的來曆出自《孟子》裡很有意思的一個故事。
《孟子·梁惠王下》裡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原文是這樣的:
鄒與魯閧。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廪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閧,通“哄”,發生沖突的意思。鄒國國君鄒穆公對孟子說:“真是氣死我了。我們鄒國和外敵發生了沖突,我們鄒國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卻沒有一個為國出力的人,一個都沒死。這些刁民,要是殺了他們吧,又殺不完,太多了,要是不殺他們吧,我又忍不下這口氣,他們看到官員在前線陣亡卻不去營救,我一想就恨。我該怎麼做?”
鄒穆公向孟子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孟子回答說:“在災荒年代,您的百姓們沒有東西吃,老弱病殘輾轉而死,屍體填滿溝壑,而年輕人也是為了生存下去四處逃散,數量有幾千人吧。但同時呢,您的國庫裡卻是滿滿當當,糧食和金銀财寶堆積如山。下面發生了什麼,您的官員從來不向你彙報,導緻他們對上欺瞞成風,對下殘害百姓。”
孟子接着說:“您知道曾子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吧?‘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你怎樣對待百姓,百姓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在是百姓在報複你。引以為戒吧。你推行仁政,百姓自然會親近你,為你犧牲。”
這就是“出爾反爾”的典故來曆。很明顯,它的原意和現在完全不同。爾,就是第二人稱你的意思,就是關二爺說的“看爾等插标賣首”的爾。
出爾反爾,就是出自你身上的,早晚會返回到你身上。放到孟子的故事裡面,就是你怎麼對待百姓的,百姓就會怎麼對待你。
但是在後來的演變過程裡,出爾反爾的意思發生了變化,主要變化在這個“反”字。它的原意偏向于通假字“返”,返回、返還,你對待别人的方式,最終會返回、返還到你自己頭上,這是出爾反爾的本意。但按照今天的意思,反更偏向于“反”字的本義,反悔、反水,你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又反悔、反水,你是一個出爾反爾的人。
有些成語的含義會跟随語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在漢語裡是很常見的現象,古今異義的成語非常多。但是,成語的典故是不會變的,就像鄒穆公和孟子的這段對話,放諸四海皆準,永遠也不會過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