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上海

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上海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25 11:15:10

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上海(海韻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角度與模闆)1

單元并非新課程的産物,若幹篇選文按文體或人文主題組成一個單元,是我國百年來語文教材的主流。語文教師對此并不陌生,但缺少單元設計的意識與行動,導緻了教學實踐的“課時主義”(“課文主義”或“單篇教學”)。在“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背景下,有必要開展基于“單元設計”的教學。

一、單元教學設計的視點

單元教學法在20世紀末就有過大面積實驗,如湖北大學黎世法教授的“六課型單元教學法”、廣東鐘德贛老師的中學語文“反刍式單元教學法”。然而,這些以課型創變為抓手的單元教學法,因其視點的落伍已成為明日黃花,這警示我們:在“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背景下,單元設計應有新的視點。

1.建構主義的視點

在建構主義看來,知識具有情境性與社會性,學習不是單純地接受知識,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2017版課标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正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實際運用。

建構主義的單元設計要體現三大特點:一是學習的,策劃學生參與學習的學習方案;二是整合的,将情境、任務、支架、協同、展示、反思六個要素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學習方案;三是真實的,“通過對學習内容的整合、學習任務的設計以及學習活動的優化,賦予課堂語文學習活動一定的‘真實性’”。

2.深度學習的視點

“課時主義”常以文體特點為據,組織“單篇閱讀 單元寫作”,這樣的方式極易導緻淺層學習乃至虛假學習。單元設計追求深度學習,不是追求學習的高難度(如将學習内容從大學下移到中學,從中學下移到小學),而是追求“三高”。

一是高投入,即集中精力。單元情境、任務的設置,如杜威所說,能“讓思想的多樣性和變化彙成一條源源不斷的潮流,流向一個統一的結論”;任務、活動之間的安排要做到連貫有序,因為“連貫要防止思維矛盾,集中則要防止分心”。

二是高認知,即高階思維。以布魯姆目标分類學修訂版的認知維度看,語文學習的重點不在于記憶、理解、運用,而在于分析、評價、創造。在單元設計中,雖不要求每一項任務、活動都是高認知的,但多項任務、多項活動綜合的整體應維持在較高的認知水平上。

三是高表現,即實踐展示。以學習金字塔為參照,聽講、閱讀、視聽、演示等學習内容留存率均在30%以下,讨論、實踐、教授給他人等方式的留存率分别為50%、70%、90%。語文是實踐性課程,單元設計要盡力讓學生展示完成聽說讀寫做等具體任務、活動的過程和成果。為此,單元學習不僅要做好情境、任務的設置,還要做好展示、反思的設計。

3.逆向設計的視點

傳統的教學設計,教師根據教材、考試、經驗确定教學内容,并據此安排教學活動。這種設計在威金斯看來,常常陷入兩大誤區——聚焦活動的教學與聚焦灌輸的教學。前者缺乏對活動意義的深刻思考,後者無以有效地促成學習真正發生。

為此,威金斯等主張應在課程單元設計上将習慣的做法進行“翻轉”,作“以終為始”的逆向思考,即按“逆向設計三階段”(UbD)方式設計教學:确定預期結果—确定合适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就單元設計來說,就是努力思考單元學習要達到的目标以及證據(可見的學習);關注對學生單元學習的期望,設計導向能産生期望的學習行為;将評估鑲嵌于學習行為之中,使其成為學習的一部分。

二、嘗試性模闆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需要創建一個适合語文課程的單元模闆,為單元設計提供簡便可行的支架。一般項目包括單元名稱、設計者、适用年級與班級、課時等。

單元目标:從課程标準/學科素養出發,描述學生通過單元學習将達到的目标。

情境任務:設置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描述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性任務,與預期的單元目标保持一緻。

評估設計:通過什麼标準評判學生實現預期目标的程度,設計評價任務(即學習成果與言語實踐表現記錄,如筆記、作文、演講、測驗)與評價方式(如表現性評價、交流式評價),與預期的單元目标保持一緻。

學習計劃:設計語文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完成情境中的任務以達到預期目标。其中包括:有效活動的适當順序,知識與方法的提示,閱讀文本的清單與要求,獲取資源的類型及途徑,用于評估的證據收集、整理與提交,學生自我評價與反饋要求,教師所需要的教學和輔導,等等。

學後反思: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梳理單元學習的收獲與問題。

下面,就模闆運用的關鍵問題作簡要說明。

1.單元名稱的表述

現行語文教材沒有單元名稱,單元設計時應依據單元目标,提煉一個簡明醒目的名稱,其中最好有動詞性的詞語,使之成為單元學習方案的“眼睛”,點明該單元學習的重心或中心問題。如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事物性說明文的閱讀與寫作”、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事理性說明文的閱讀與寫作”。

2.單元目标的來源與表述

單元目标的确定有四個依據:課程标準/學科素養的相關表述(目标與内容)、單元地位與單元特征、學情、教師經驗。表述可以依據三維目标(核心素養的外化表現),但不宜機械列舉,力求簡明具體、有操作性。

3.情境設置與任務設計

将學生置于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參與活動的情境中,讓學生獲得深度學習的機會,這是單元設計的重點與難點。近年來美國教育界倡導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設計的學習”和“基于問題的學習”,其關鍵也在這裡。

單元情境應是微觀的,需要借助關聯、聚焦、條理化等策略,綜合分析教材單元的定位、文本、資源等,尋找能獲得杜威所說的具有“連貫有序”效果的情境。

情境中的任務,依據不同标準,有開放的與封閉的、簡單的與複雜的、個人的與合作的、聽說的與讀寫的之分。在單元設計中,還有一貫的(貫穿單元學習始終)與局部的。設計任務,既要考慮前文所說的目标、情境,還要考慮角色(行為者)、對象(交際對象)、産品(表現、結果)與評價标準等因素。

4.評估設計

評估設計要考慮兩方面内容:一是表現性任務,即學習成果與言語實踐表現記錄,如閱讀筆記、作文、演講、測驗等;二是評價方式,按斯蒂金斯分類,選擇與表現性任務相應的選擇式反應評價、論述式評價、表現性評價、交流式評價,但語文學科應有更多的表現性評價,以促進深度學習。

兩方面内容,在設計文本中隻需作概括的交代,具體鑲嵌于學習計劃中。評估設計應與單元目标、情境任務等保持一緻。

5.學習計劃

模闆中列舉的諸多内容,都是學習活動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但并非要求逐一羅列。推薦教師使用“課時計劃”方式呈現,以減輕書寫負擔,其框架包括課時目标、評價任務、學習過程(課前學習、課堂學習、課後學習)等部分。其中,“學習過程”是三個先後相繼的時段,整合學習内容、學習形式、資源與評價等,“課堂學習”可以“任務”“活動”為名安排學習進程,“課後學習”可包括課時的作業與反思提示等。

6.學後反思

傳統教學不是沒有反思,而是缺少有意識的反思設計與指導。教師需要将學後反思納入單元設計,提供反思支架,與學生分享學習情況的信息,必要時進行補救學習。

作者:林榮湊(浙江省餘杭區教育局教研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