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态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态過程的綜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複雜的生态系統。
許多實驗表明,生物多樣性提高了生态系統的生産力。物種間的相互作用通過生态位的分離或提升來提高生産力和時間穩定性。任何生态系統,包括草地,森林,浮遊植物群落和人為種植的農田體系,都顯示出植物多樣性和生态系統生産力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因此,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可以促進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系統服務。
關于解釋生态系統生産力和物種多樣性之間這種積極關系機制的辯論集中在三個方面:“選擇效應(sampling effect)”“補償(complementarity)”和“促進作用(facilitation)”。在抽樣效應(或選擇效應)假設中,當群落從一個物種庫中随機抽取物種時,多樣性更高的群落越有可能包含一個生産力更高的物種,如果它成為優勢種,就可能提高群落生産力。補償假說認為互補資源利用和空間、時間上的生态位分異,或者通過促進作用增加資源可利用性,減少種間競争,并可能獲得更多的限制性資源。直接促進是指一種植物對另一種植物的有益影響,例如,改善惡劣的環境條件,包括增加有限資源的可用性;此外,促進作用可能以其他方式間接地起作用,如消除潛在競争對手、引入有益生物(即土壤細菌、菌根真菌)、引入傳粉者或保護自己免受食草動物的侵害。
間套作是提升農田生态系統多樣性的一種主要方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糧食需求量大國,随着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水平提高,随之而來的還有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嚴重,自然災害頻繁,化肥和農藥在農田的利用也逐漸增多,生物多樣性逐漸減少,農業生産也對水體和土壤也造成了污染,全球農業生産生态都面臨巨大的問題,亟需一個可持續發展、土地利用效率高、産量增加的農業種植方式來解決此問題,間套作種植方式是目前解決此問題的一種較好種植方式。
間套作是指在同一地塊同一時間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物,多種作物不一定同時種植并且同時收獲,但是它們必須在一起共同生長一段時間,這種方式可以增加農田作物的多樣性,顯著提高作物的産量。間套作種植方式對于作物單作種植來說,有很多優點,合理的間套作種植模式可以強化生态系統服務功能,主要包括增加農田生物多樣性,增加生産力,增加農田生産力的穩定性,改善飼草的蛋白含量,控制雜草以及病蟲害(李隆,2016)。
我國間套作的分布和種類都非常廣泛并且有悠久的曆史,是我國的傳統農業,我國的幾乎每一個省份都有間作套種的分布,這是因為間套作種植能夠充分利用水光熱氣等自然資源,還能根據作物自身的生态位進行作物之間的互補,農業生産上有很多輪作或者間套作種植體系,如:玉米-小麥輪作、玉米-大豆-小麥輪作、小麥/玉米間作、蠶豆/玉米間作、油菜/玉米間作、花生/玉米間作、甚至現在還有花生/木薯間作、胡椒/大蒜間作、黃瓜/洋蔥間作、具有親緣關系識别能力的水稻/非親緣關系水稻間作等。
2.間套作中的種間促進機制
種間相互作用機制,合理的間套作會有種間促進作用,種間促進,無論是互利互惠還是共生,都可以促進農業和林業的生産力,提高一個或多個物種的産量或生産力。促進作用可能由多種因素誘導,包括增加土壤養分的獲取、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減少根系競争和化感水平,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從許多農林間作系統和混交林的例子來看,根系分泌物常常驅動種間和種内的促進作用。玉米/蠶豆間作,玉米根系分泌物促進蠶豆結瘤、共生固氮和基因表達。間作玉米也增加了蠶豆根瘤菌的化學信号物質類黃酮的分泌。在石灰性土壤中,花生、大豆等豆類作物或柑橘、葡萄和梨等水果與禾本科植物間作可改善鐵營養。禾本科植物的根系分泌麥根酸類鐵載體結合不溶性鐵(III),提高鐵的可利用性,并改善種間營養競争。這些結果表明,作物的地下相互作用對間作系統的生産力和效率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間作作為一種提升産量的耕作方式,已經具有超過兩千年的曆史。不同作物通過種間促進作用改善了養分水分資源的限制,這是間作體系增産的一個重要機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