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夏曆史 齊原
前言
上 西有昆侖
(一)西北昆侖
(二)昆侖龍脈
(三)西方昆侖線
中 昆侖的原型及隐沒
(四)典籍中的昆侖
(五)昆侖之原型
(六)昆侖之隐沒
下 昆侖的重現
(七)昆侖之重現
(八)他山之石
(九)中原昆侖說
結語
前言
《釋東》、《釋南》兩文,實質上揭示了一個以王屋山天壇頂為原點,以北緯35.2東方扶桑線,東經112.3南方朱雀線為坐标軸的完美坐标系。
扶桑、琅琊為正東,朱雀、衡山為正南,比較容易被人接受,故以東有扶桑,南有朱雀論證天下之中,邏輯直接了當。
武王伐纣三千年來,洛陽地中,嵩山中嶽、登封天地之中,此河南三大中理論深入人心,周人的天下新秩序人盡皆知。
隻是從來沒有人想到,中國大地竟然存在另一個更加理性,堪稱完美的坐标系,坐标系的原點,是一個以王為名的山,以原為名的城,它在黃河、濟水之間;太行、王屋之間;豫州、冀州之間;西部山地和東方平原之間。
本文以西有昆侖來論證王屋為天下之中,為避免循環論證,前兩篇結論不作為論據。即便我們忘記前兩文已建立的坐标系,我們還會得到同一個原點。
本文将從人盡皆知的昆侖去回溯不為人知的昆侖,範圍由大至小,由遠及近,這裡面有一個相當清晰的邏輯,北緯35.2的規律,依然适用。
(一)西北昆侖
昆侖就最大範圍而言,是中國版圖的西北側高地。
可以從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胡煥庸線、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極、中國地形三階梯等角度來理解此大昆侖。
《念奴嬌.昆侖》: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鼈。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偉人在1935年岷山峰頂寫詩,此前,紅軍飛奪泸定橋過大渡河,再此前,紅軍途經大渡河西側的蜀山最高峰貢嘎山,主席夜宿磨西古鎮。從古鎮到貢嘎山頂,落差為6000米,這種感覺,非常昆侖。
兩年後,日軍在盧溝橋全面侵華,東部國土漸次淪喪,數億生靈塗炭,詩人筆下的昆侖,成為20世紀中國得以扭轉乾坤,重新屹立的強大支撐。
扶桑島國 ,一頭撞在昆侖腳下。
筆者曾經在貢嘎山4200多米處,仰望過3000多米之上的雲間峰頂。此處有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印象中32人登頂,其中21人遇難。某支日本登山隊在此全軍覆沒。這裡面,似乎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情節。
雪山昆侖相關閱讀:
(二)昆侖龍脈
本節昆侖,是指作為中華龍脈的萬山之祖-昆侖山脈。
龍脈西端,有喀喇昆侖山脈,慕士塔格峰,新疆喀什地區西部的蔥嶺。
龍脈蜿蜒東去,經和田地區以及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部方向的昆侖山脈,一直延伸到青海湖南側,接隴中高原直達秦嶺。青藏高原北部邊緣之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脈,可視為昆侖山脈的北側分支。
龍脈東端,是中國南北之大阻秦嶺,有黃河折彎前之華山,折彎後之崤山。
在這條昆侖山脈附近,頗有一些似乎以輔音K和L發音的地名:喀喇,庫爾勒,塔克拉瑪幹,克拉瑪依,喀拉塔什山,未及深究,感覺都是昆侖的拼音化。
會寫漢字的人也會說話,會說話的人不一定會寫漢字,作為音形意三位一體的漢字,極有可能是有音無意,有音無形之拼音文字的源頭。當然,很多專家不這麼認為,動辄漢語某某詞彙從西邊傳過來,這似乎是一門顯學。
顧颉剛就不無得意地提及,其古史辨之《昆侖傳說與羌戎文化》一經寫完就有幸能發表于巴黎大學漢學研究所,同時提及" 昆侖一名即是kurkura的音譯" ,是“ 西方的宗教變成了東方的曆史 ”,有位女士是《楚辭》研究專家,從楚辭裡分析出來昆侖在阿拉伯半島,昆侖四水是伊甸園流出來的,老顧也覺得說的很好。
回到主題昆侖山脈,秦嶺山系出豫陝峽谷後,終結于洛陽西部,和中嶽嵩山之間形成洛陽小平原。然後,北側沿王屋、太行直達燕山、碣石入渤海,南側沿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天目山一線直達會稽,入東海。
南北兩脈和東海包圍的廣大平原上,隻有西側的嵩山和東側的泰山巍然屹立。
如果要選一座山,整個昆侖山脈都在其西部,整個平原都在其東部,該選哪座呢?
泰山和嵩山四面皆為平原,可以首先排除;
華山也不合适,其東部還有延綿不斷的崤山,黃河北岸的中條山,以及豫陝峽谷之間起起伏伏黃土丘陵。
南北走向的東太行基本符合條件,但是太大,這裡有邺城、邯鄲、安陽等古都。東太行折向西南方向為南太行,南太行與黃河之間的河内小平原直達王屋。
因此,隻有南太行西側,洛陽北方的王屋山,是當之無愧的西有昆侖之山。
其東皆是平原,别無他山,其西皆為山脈,但又不直接連接秦嶺,王屋西側之中條山脈在黃河北岸終結于風陵渡,與西嶽華山隔河對望。
王屋山下黃河南岸的東函谷關,黃河北岸的古轵關、古勳掌城,以及小浪底水庫,都能說明王屋山的地理分界屬性,大緻位置見下圖五個小三角。
函谷關
豫陝峽谷,是關中平原和東部平原的過渡, 峽谷西有曹操所設之潼關,中有三門峽靈寶老函谷關,也稱秦關;東有漢武帝所設洛陽新安函谷關,也稱漢關。
從潼關到漢關,雖然隻能在黃土之間的狹小通道裡穿行,車不方軌,馬不并辔,但是受到山脈與黃河的制約,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今天的連霍高速,鄭西高鐵也是沿着這條古路修建。
函谷以西,皆為山川,函谷以東,方為平原。
轵關
轵關,古關隘,戰國時置,位于河南濟源城西王屋山下的封門口村東,關當轵道之險,因曰轵關。
轵關陉為太行八陉第一陉,是河内平原到山西高原的通道,可大緻理解為太行、王屋的分界。
轵,一匹馬拉車,可見轵關陉之險要。
戰國時期,秦将白起率秦軍下轵道,破轵關,切斷太行道,隔絕了韓國國都新鄭通往上黨的交通,上黨降趙,引發長平之戰。
秦皇東出,必經轵道。西安市東北有轵道亭,是子嬰降于劉邦之處。
南北朝,轵關是東魏與西魏、也即後來北齊與北周的分界線。
勳掌城
勳掌城,北齊第一名将斛律光所建,曆史上長期是北齊高氏和北周宇文氏的分界。在今河南濟源市西北二十四裡勳掌村。
《資治通鑒》:南朝陳天嘉四年 (北齊河清二年,563),“斛律光督步騎二萬,築勳掌城于轵關西”。
如果從北京出發,緊貼着太行山自駕,不過黃河,那麼你所能到達的最西南端就會是勳掌城。
小浪底水庫
小浪底水利樞紐,南岸為孟津縣小浪底村,北岸為濟源市蓼塢村,是黃河中遊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
黃河之水天上來,過了小浪底之後進入平原地區,從此再不受山丘的制約,在華北平原逐漸形成懸河。
黃河,流沙之河,在咆哮了15萬年之後,今日以一湖碧水,呈現于王屋山下。
小浪底恰恰位于山區和平原的分界。黃河離開山地丘陵的制約,成為懸河,是小浪底下遊才會出現的景觀。
還有,少為人知的531工程,位于王屋山下,東西跨度近100公裡,南北寬度近50公裡,是當時建設的最大火炮廠。
(三)西方昆侖線
上節昆侖,是王屋西部直達蔥嶺的蜿蜒巨龍,昆侖山脈。
本節昆侖,是兩座具體的山,是巨龍身上兩個最閃亮的鱗片,分别由周穆王和漢武帝所認可,也是前文“尋找一座山-正說昆侖”系列第二、三部分所明言的昆侖山。
兩座昆侖山的特殊地位有其必然性,其之所以被選中,似乎主要是因為黃河。
于阗南山昆侖
于阗昆侖大緻在昆侖山脈的西側,塔克拉瑪幹沙漠南側,今天于田縣,和田縣都隸屬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南部,于田縣西部,有一座高山,似乎獨立于昆侖山主脈,地形極其顯眼,我猜測正是漢武所定之西域昆侖,于阗南山。
鑿空西域、見多識廣的博望侯張骞,把于阗一帶從青藏高原北側流入塔克拉瑪幹沙漠(西方流沙)的某條河流,誤以為是河源之一,漢武帝相信張骞,且基于河出昆侖以及河有兩源的概念,把和田河的源頭山脈命名為昆侖山。
《史記·大宛列傳》:“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
漢武帝看過劉歆獻上的《山海經》嗎?當然沒有,他又不會穿越,那是西漢末年漢哀帝建平年間的事情。但是漢武所案之古圖書,無疑是《山海經》文本的原型,關鍵是有圖。 而 《山海經》這本書的名字,司馬遷也知道, 隻是志不在此。漢武帝把于阗南山命名為昆侖山,太史公表示還需要謹慎。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馀裡,日月所相避隐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骞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總之,盡管存在河源的誤判,于阗昆侖也是一座有理有據的昆侖山。
天山腳下美玉之鄉的于阗昆侖 尋找一座山-正說昆侖(二)
青海積石山昆侖
積石山在青海高原東側的隴中高原上,可視為昆侖山脈中支,終年積雪,西北方向隔日月山有青海湖、鹽池等著名景觀。最重要的,這裡真的有黃河。
黃河從青藏高原阿尼瑪卿山北流,在青海湖南部折向東,過貴德,沿拉脊山南側繼續東行,再過積石峽流入低地,過蘭州,然後基本沿着東北方向,過賀蘭山、狼山、到達河套陰山附近,形成黃河幾字型的左側。
積石峽上遊有龍羊峽水庫,東側是劉家峽水庫,黃河穿越峽谷,從臨夏積石山東北經過後,落差較大。積石山和積石峽附近,是黃河從青藏高原到達第二階段的關鍵位置。
黃河與積石的關系深入人心,大禹治水以疏導為主,導的主要就是積石山。如果跑到今天的紹興會稽山,就實在沒什麼可導的,已經快到海裡了。
積石山和昆侖一起在青海出現,與山海經的記載有關:
《尚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西三百裡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山海經·海外北經》:“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河水所入”。
《山海經·海内西經》:“海内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
周穆王選昆侖的依據,文獻記載雖不可能像漢武帝那麼清楚,但似乎更接近昆侖的本質,其邏輯在下一節深入揭示。
尋找一座山-正說昆侖(三)一文,作者通過對《穆天子傳》、《竹書紀年》、《西次三經》等古籍的分析,得出青海小積石山附近有海外昆侖之丘的結論,此處“河出北山而東流”。關鍵之處在于:《西次三經》和《海内西經》說的昆侖并不是一座山。在這個問題上,本文不想寫的太複雜,詳情可參考鍊接。
從王屋到昆侖
也許不會有人注意到,王屋山和上文兩座昆侖山,有三大共同屬性。
于阗昆侖,緯度35.3左右,南靠青藏高原第三階梯,北鄰南疆第二階梯;
青海昆侖,緯度35.8附近,西靠隴中高原第三階梯,東臨蘭州第二階梯;
中原王屋,緯度35.2左右,西靠山陝第二階梯,東臨華北平原第一階梯;
于阗昆侖無黃河,但是張骞覺得有;
青海積石山附近有黃河,在青藏高原之東側,黃河幾字型的左側;
中原王屋山在華北平原之西側,上圖黃河幾字型的右側。
西方昆侖線,是分布在北緯35.2左右,由王屋山-青海積石山昆侖-新疆與阗南山昆侖組成的一條線,三點都與黃河有關,都在中國地形階梯分界處。
三座山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移山的愚公,《禹貢》裡記載的禹公;周穆王;漢武帝和張骞。
河出昆侖
西方昆侖線揭示了河出昆侖的細則:
第一:河出昆侖,到四川尋找昆侖是不對的;
第二:河在正西出昆侖,正西就是北緯35.2,内蒙河套平原沒有昆侖;
第三:河在天上出昆侖,泰山附近沒有落差也不行。
黃河與北緯35.2在東側平原的交彙,是王屋山;
黃河與北緯35.2在昆侖山脈東側的交彙,是青海積石山昆侖;
張骞心目中河源與北緯35.2在昆侖山脈西側的交彙,是于阗南山昆侖。
假設古人有豎亥甲,豎亥乙,豎亥丙三人,從中原的黃河出發向西
豎亥甲走直線,沿着北緯35.2走正西;
豎亥乙溯黃河而上,尋找河源;
豎亥丙也走黃河,但把關中渭河作為黃河主流,向西過西安、寶雞、天水、渭源,鳥鼠山,然後向西北高地行進;
三人會在積石山下的黃河再次相遇,這裡是青海昆侖。
張骞走的更遠,他也沒有忘記黃河,在大緻同一個緯度上,他發現了于阗昆侖。
對黃河的溯源,造成了昆侖一路向西,這就是西方昆侖線上三個坐标的邏輯。時間最早的昆侖,一定出現在離我們最近的黃河附近。
我們再仔細看看古書:
《尚書.禹貢》: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
尚書所言積石,明顯是黃河在華山、中條山峽谷折彎之前的上遊,青海積石山不可能一竿子捅到龍門、西河、渭汭,司馬遷是對的。
《禮記.王制》自恒山至于南河,千裡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裡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裡而遙;自東河至于東海,千裡而遙。自東河至于西河,千裡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裡而遙。
《禮記》中的河,隻從晉陝峽谷算起,這是孔子的地理觀。
《屈原.楚辭》: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昆侖在黃河附近,這是屈原在《河伯》中的地理觀。
《李白.公無渡河》:黃河西來絕昆侖,咆哮萬裡觸龍門。
李白讀過《山海經》,知道昆侖是世界的中心,不可能離龍門一萬裡。小浪底上遊的壺口瀑布附近以及南側的洛陽附近,都有龍門和孟門,可見這個昆侖就在中原。
黃河西來,走了萬裡,決開昆侖,到了龍門。
(詳見(詳見《王屋為天下之中》丁 齊允、王屋、原懷 綜論)
龍門,河,積石,都在中原,昆侖還能在哪?西方昆侖線的起點王屋,是不是本身就是昆侖?昆侖的原型究竟是誰?昆侖為何長期隐沒?
先夏曆史 齊原 原創作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