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期的事件?為什麼史學界都将荊州的淪陷當作蜀漢亡國的轉折點呢?這片戰略要地對于蜀漢與其餘兩國争霸又有怎樣的意義呢?,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蜀漢後期的事件?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為什麼史學界都将荊州的淪陷當作蜀漢亡國的轉折點呢?這片戰略要地對于蜀漢與其餘兩國争霸又有怎樣的意義呢?
依照諸葛亮在隆中的戰略構思,蜀漢的戰略核心為荊州、益州兩地。具體的作戰方針,便是兵分兩路,一路兵鋒直指洛陽,另一路則向關中挺近。當然,在完成這一戰略計劃的過程中,與東吳協同作戰亦是重中之重。若無東吳的策應,很難起到夾擊曹魏的目的。
其實從大體上不難發現,在整個戰略計劃裡,最能影響戰局發展的實際上是由荊州進攻洛陽的這一路,相比于這一戰略目标其他戰線上的情況隻是對曹魏主力的牽制罷了。畢竟,洛陽與長安是曹魏主力的活動範圍,若無法解決曹魏主力,其他的一切進攻思路都是空談。
不過,這并不意味着漢中的戰略地位不重要。這一切戰略計劃,都是建立在漢中和荊州始終不失陷的情況下。隻要漢中、荊州任何一處陷落,整個隆中對的構思将崩盤。失去荊州,意味着失去了北伐的中轉站或支撐點;失去漢中,蜀地将直接暴露以至于陷入被動。
除了戰略角度以外,荊州的經濟發展、開發狀況亦是核心所在。
在三國時期,有眼光的戰略家可不止諸葛亮一位,早年占據荊州的諸侯,均十分重視該地區的開發。所以,哪怕是在赤壁之戰爆發以前,僅擁有荊州這一塊地盤的劉表,都是橫在東吳統治者眼睛裡的一根倒刺。在當時的天下大勢中,不論任何一方占據荊州,都能将影響力輻射到長江以南,在該地區的争霸中占據主動權。
在“白衣渡江”這一策略得到順利實施後,東吳終于拿到了荊州的掌控權。介于前面提到的原因,諸葛亮的戰略構思已在崩潰的邊緣,此時的蜀漢已陷入到空前的危機中。劉備從未放松過對東吳的警惕,所以在夷陵之戰爆發之前,蜀漢東側防線尚且處于襄樊乃至荊州一帶。然而,在這場戰争爆發以後,防線被迫遷徙到如今的三峽地區。
且不說蜀漢該如何面對接下來與東吳之間的較量,單看漢中這條戰線上的形勢,此時的漢中已成為沒有策應的孤島,若以此為根據地發動北伐戰争,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在荊州淪陷以後,劉備才會不顧一切地發動夷陵之戰。事已至此,若不孤注一擲進行豪賭,那麼早年的一切努力将付諸東流。
遺憾的是,在這場豪賭中劉備敗了,所以蜀漢已徹底失去了對東吳的威懾力。
雖然早年的戰略規劃崩盤,但作為指揮官的諸葛亮不能就此放棄。根據現有的局面,諸葛亮隻能制定一套符合現狀的發展策略(其實此時的蜀漢已無進取的餘地,隻能靠現有的地理優勢被動防守)。諸葛亮的策略,依激進程度可分為三個:
第一個,也就是激進地進攻。
這種策略,與當年楚漢相争時期劉邦的思路有些共通之處,那就是集結全部有生力量,沿着秦嶺直入關中,和曹魏主力來一場硬碰硬的決戰。當然,這種思路與夷陵之戰一樣,是賭上蜀漢氣運的豪賭。如果命運之神站在蜀漢一方,那麼自可以拼來關中的地盤。不過,凡事總是有風險的,在諸葛亮看來失敗的概率遠大于成功。一旦這場戰争無法取勝,那蜀漢将徹底失去與其他兩家奪天下的資本,連守住現有的土地都成了空談。在賭輸了全部國力之後,隻能眼睜睜地看着曹魏南下,再無抵抗的力量。
第二種,采取迂回戰術。
繞開秦嶺進攻涼州、雍州。在所有魏占區内,無疑駐守在這兩地的魏軍數量是最少的,取得勝利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畢竟,曹魏的主力均集中于長安。保守自然有保守的好處,這樣進攻的優勢在于,即便沒能取勝,也可以全身而退死守漢中,從長計議。況且,隴西、天水相比于秦嶺的地形更平緩,撤退時能保有餘地,不會被追兵蠶食殲滅。
第三種,最保守的戰術。
該策略與第二種戰術大體相同,隻不過在進攻時并不會傾巢而出,而是隻做出試探性進攻,達到另一種目的——迫使曹魏駐紮在關中的軍隊回防雍涼。這樣,就能從最大程度的減緩漢中守軍的壓力。從表面上看,第二種策略和第三種策略的差别不大,實際上想要取得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二種策略是為了進攻,而第三種的要旨在于防守,看似相同但内涵大為迥異。
其實,這三種策略并非諸葛亮的獨創。相信曆史上具備戰略規劃能力的主帥,一定能做出與諸葛亮相同的規劃。
諸葛亮一生發動了五次北伐,然而在這五次北伐裡,隻有兩次堪稱險棋,就是暗度陳倉的那次和最後一次。剩下的三次,諸葛亮的策略都相當保守。即便是險些建功的第一次北伐,同樣看不出諸葛亮有什麼賭徒心理。北伐的重點,就是與關中地區和曹操的主力軍來上一場較量。但凡蜀軍沒有攻略關中,而是将矛頭對準隴西、天水地區的魏軍側翼,這就是在保守地防守,緩解漢中作戰壓力。
在兵法之中,虛實的應用至關重要。在短短的數年時間裡,諸葛亮發動了五次對曹魏的攻略,倘若每次都是抱着和魏軍死磕奪取關中的想法,肯定是不可能的。不過,若每次都是佯攻,借此來緩解主戰場上的防守壓力,同樣是不可能的。諸葛亮既不是每次都賭上身家性命的莽夫,也不是畏首畏尾不敢冒險的慫人,他所作出的一切部署安排,都是依照實際情況來決定的。
諸葛亮人生中發動的最後一次北伐,其路線明顯是要一步步蠶食掉曹魏的主力,與其來一場最終決戰。不過,諸葛亮命中注定無法完成北伐,隻能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丞相過世以後,蔣琬和費祎繼承了他的衣缽。在這一時期,蜀漢對曹魏的攻略方針發生了改變,從表面上看仍是以防禦為主。顯然,此時蜀國所采取的策略與諸葛亮生前大為迥異。姜維臨危受命時,并沒有被劉禅完全信任,所以他手裡的兵權十分有限。
因此,姜維所采取的戰術是在漢中地依舊保持着防禦姿态,同時分兵佯攻甘南隴西(同樣是一種牽制手段)。
不過,這樣的戰略規劃顯然無法取得像樣的成效。所以,不論姜維的佯攻有沒有取得勝利,都無法影響結果。哪怕姜維無心插柳,将雍州、涼州拿下,對大局也造不成什麼影響。對于曹魏來說,關中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隻要這塊根據地不丢,任何時候都能組織起有效的反攻。所以,所謂“九伐中原”,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掩人耳目的虛招,絕非實打實的北伐。
該時期的局勢,與宋金戰争時期亦有些類似。南宋雖然失去了半壁江山,但關中、荊州及漢中仍在掌控之中。因此,即便是發生了靖康之難,從戰略角度上看南宋也沒有傷筋動骨,尚有發動反擊的餘地。然而,在張浚的錯誤指揮下,金人奪取了關中、漢中地區,直接将南宋反攻的希望徹底堵死。
若能以荊襄作為根據地,從漢中或關中進行戰略策應,形勢将仍對南宋有利。遺憾的是,當時坐鎮荊襄的嶽飛,雖然手裡掐着戰鬥力強大的主力軍作為底牌,但卻是孤立無援的。就算沒有召回他的十三道金牌,嶽家軍順利地收複兩京,想要守住勝利成果也是不可能的。畢竟,駐紮在關中乃至太原地區的金兵,隻需就近向金兵主力包抄合圍,就将把嶽家軍置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中。
不過,有時武将的個人能力能對戰局造成不小的影響,嶽飛就是個例子。在全面劣勢的情況下,他竟能奪取襄陽,還讓這座城市南宋最重要的一道防線,這一點難能可貴。
再來看看五代十國時期,為什麼前蜀政權會在後唐的猛攻下土崩瓦解?
還不是因為前蜀根本不能将漢中地打造成主防線,亦沒有其他據點可作為策應。宋朝之初,王全斌奉命征讨後蜀,當時的情景與前蜀的覆滅何其相似?王全斌的軍隊僅有五萬人,卻能自漢中南下長驅直入,後蜀甚至連抵抗的機會都沒有。
在我國戰争史上,曾有過“守江必守淮”的戰略名言。以四川作為核心逐鹿中原,那麼必須将荊襄與漢中牢牢地掌控在手中。這兩處戰略要地,一處代表着進攻的主動權,一處則代表着防守能力。
所以,大意失荊州時,蜀漢就已喪失了與吳魏一較高下的資本。等到漢中也淪為敵占區時,蜀漢的後方直接暴露在敵人面前,滅亡隻是時間問題罷了。
參考資料:
【《三國志》、《三國演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