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一個糾結的名字,一個思念的地方。不管是年少,不管是年老,無論你出去多長時間,隻要一踏上故鄉這片熱土,就讓他們嘴角含笑,心生甜蜜與安穩,勾起兒時的遐想,成為今天美好的回憶。我的故鄉位于山根底下的小村莊,風景秀麗,環境優雅。這裡是八百裡秦川,關中平原東南部,有着秦嶺的偉岸雄奇和灞水的悠遠綿長,以及衆多的人文古迹,造就了這裡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魅力。這裡依山傍水,占有四峪,清峪、峒峪、道溝峪和流峪,形成四條天然河流,清峪河、峒峪河、灞河和流峪河,其中灞河最大,也最有名氣,其它三條河流最終也彙聚到灞河,也就是說的“八水繞長安”之一的 “灞水”。其中,著名的藍田7峪,這裡就占有3峪,清峪、道溝峪和流峪。這裡五谷雜糧種植齊備,不僅有着美麗的自然景色,也有着豐富的人文文化,這裡的人們,代代相傳,用智慧、勤勞的雙手譜寫着美麗的錦繡山莊。這裡是老區,憶往昔,峥嵘歲月惆,多少仁人志士為了美好的明天,匆匆而過,留下了令人難忘的時刻。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汪鋒故居就坐落于此。如今,汪鋒故居已是西安市愛國教育基地,西安市廉政教育基地,同時也是渭南師範學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裡還是渭南師範學院大學生藝術寫生基地。原甯夏武警總醫院院長的穆廣态少将的故鄉就在這裡,他從十八歲入伍後就離開了故鄉,至今還在異鄉從事着他的事業。是的,在那片土地上,作為一個普通的部隊衛生員,從包紮學起,一步一步,經過艱苦的努力學習,終于走出屬于自已的一片天地,幾十年如一日,他勤奮地學習,不辭辛苦地工作,走遍了甯夏的每一寸土地,為回族同胞姐妹們行醫治病,拯救了多少條生命,受到了甯夏人民的好評和尊敬,他的故事源遠流長,每一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是不會忘記這個熟悉的“穆院長”三個字。他用行動譜寫着美好的生活。
當你徜徉村間小道,一排排整齊的農舍顯得清雅甯靜,農舍後面坡上的柏樹構成一道綠色的屏障,一年四季永不變色。沿着村後石級漫步而上,枝繁葉茂的樹林形成的天然氧吧,讓你瞬間忘掉了都市的喧鬧、煩惱和工作後的疲勞。當你站在村莊後嶺南望,秦嶺山脈王順山巍峨挺拔,相傳王順山原名玉山,因大孝子王順擔土葬母于此而得名,還被稱為“天下第一孝山—王順山”,也成了教育孩子的典範,“孝道文化”的經典故事,為後人所贊。著名的藍田玉即産于此山中,王順山的故事不僅感人,而且還兼有華山之險,黃山之秀的特點,這裡奇峰聳立,溝谷幽深,森林植被覆蓋完好,其自然山水和地貌特征與我國名山黃山相似,因而有陝西“小黃山”的美譽。環境清幽、物種豐富、氣候宜人,森林景觀優美。
當你徜徉村間小道,一排排整齊的農舍顯得清雅甯靜,農舍後面坡上的柏樹構成一道綠色的屏障,一年四季永不變色。沿着村後石級漫步而上,枝繁葉茂的樹林形成的天然氧吧,讓你瞬間忘掉了都市的喧鬧、煩惱和工作後的疲勞。再轉向東面,依然是聳立的山脈。東面的歪嘴崖在夕陽的餘晖下像亭亭玉立的美少女顯得愈發婀娜多姿;當年為了接應中原突圍部隊,汪鋒奉中央之命,千裡喬裝穿越國民黨重兵把守的封鎖線回到藍田,首先在歪嘴崖組建遊擊隊,成立了藍洛支隊、藍洛工委、藍洛縣民主政府,創建豫鄂陝革命根據地,安全護送李先念等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高級幹部到達陝北延安,在哪裡他堅持了艱苦卓絕的根據地鬥争。再向東南望去,就是有名的道溝峪,一條狹長的深溝,滔滔不絕的溪水從此流出。相傳西漢末年,王莽追殺劉秀,劉秀逃自峪前,見前有大山阻隔,後有重兵追殺,急中生智,命大家将鞋倒穿着藏入峪中。王莽追至峪口見腳印朝外,又見巨岩壁立,難以藏身,便調師轉回。此峪遂留名為“倒回峪”,久而久之,變演變為“道溝峪”。
北面橫嶺遙望,當你站在嶺的最高處放眼觀望,一幅幅田園風光如畫般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令人驚歎陶醉。望了北面再轉向西端眺望,是富有戰略眼光的旅美華人馬清運開辦的玉山葡萄酒莊園有限公司,在此将葡萄、果酒資源的綜合利用、深加工及其相關産品的開發。緻力打造集莊園、觀光、酒吧和釀造于一體的葡萄酒莊園,打造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國際水準的紅酒文化主題莊園。現已走向市場,暢銷全國,走向世界。
最後再隔河相望藍田猿人遺址公王嶺,優美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公王嶺猿人距今約115萬年,1979年在公王嶺建立藍田猿人遺址保管所,現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公王嶺下面的省道S101穿過流峪,通向洛南、湖北等地,再往裡走10多公裡就可見藍田流峪飛峽,山巒疊嶂,溝壑錯落,山崖險峻。高峰向下,池湖相連。四級瀑布,飛浪濺花。青松翠竹,野草野花,漫山碧透。海拔1786米,氣溫與西安相差15度,晝夜溫差10度,夏季白天平均25度,夜晚18度。這裡雲中覓古徑,霧裡聽流聲,登山不知途,幽徑伴人生,是一個純生态、純天然,返璞歸真避暑休閑、遊覽度假的自然風景區。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川流不息的灞水,像一條玉帶與滬陝高速高架橋相互牽手蜿蜒向西流過;多年來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如今的灞河下遊已建成灞橋濕地公園,從華清橋到祥雲橋約3.3公裡,總面積達2.45平方公裡,形成濕地面積1980畝,綠化面積1650畝。它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以灞橋、灞柳、灞水為主題文化,使灞河的曆史文化和鄉土風情得以複蘇和弘揚,成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觀、人居休閑、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景觀長廊,有效改善了周邊區域的人居環境和城市形象。夏季更可謂是碧波蕩漾、水鳥飛翔,百花争豔、柳樹依依,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供遊人欣賞。
這裡,春節過後,大地萬物開始複蘇,最早映入你眼簾的是迎春花-春的信使。葉子碧綠碧綠,花兒嫩黃嫩黃,總是用笑臉相迎,第一個告訴我們,春天來了!其次這裡還有着春天百花盛開,莺飛草長,油菜金黃,溝川峁梁綠意蕩漾;夏季桃紅柳綠荷塘亭亭,山風送爽;秋天色彩缤紛,柿子紅中透亮,蘆葦飛白随風飄蕩,遠山斑斓多姿,屋舍自在舒暢;冬天大雪紛飛,一派北國風光,玉樹瓊枝,山舞銀蛇,萬千氣象,還有着一年四季永不變色柏樹,郁郁蔥蔥,那是生命的象征,充滿着活力與健康,令人陶醉在這大自然的美色之中。
陽春三月,這裡有着更是迷人油菜花,吸引着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觀賞大自然的美麗,陶冶情操。這裡你可以領略到,春風拂過,花浪翻滾,花香四溢,讓你好像走進了一幅油畫中。油菜花的黃色鮮豔奪目,鋪天蓋地,讓你神清目醒,讓你心花怒放,極目遠眺,在農田裡,在溝渠旁,一株株蔥綠的油菜自由自在地生長,一片片金黃色的菜花盡情綻放,一陣陣撲鼻的香味随風飄揚。你一旦身臨其境,頓感心曠神怡,陶醉在大自然美好的景色中去,猶如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十月國慶節,正是柿子成熟的季節,這裡滿山遍野的柿子,繁繁密密地挂滿枝頭,猶如一個喜慶的小紅燈籠。硬柿子用溫水暖熟可以吃,香甜又脆,軟柿子剝掉皮可以直接吃,香甜可口,也可以用來做柿餅吃,也可以用來嚷醋食用,如今,這裡人們用古老技術嚷成鮮汁的“柿子醋”,并且注冊商标為“九間房”頭道汁柿子醋,已經走向市場,暢銷全國。每一位來過這裡的人們,臨走之時,都少不了帶上幾瓶這裡的“柿子醋”,招待親朋好友。
這裡的小吃也不少,有蒸馍、花卷馍、托托馍、肉夾馍、嚷皮子、哨子面、油潑面、麻花、油糕、荞面饸饹,還有羊肉泡馍等名揚四海。說起荞面饸饹也是這裡獨特小吃,它的制作工藝比較繁雜,首先要準備好上好的材料,饸饹主料除荞麥面粉外,還有食用堿和食鹽。将它們按一定的比例和勻,在大瓷盆裡揉成面團兒,面團兒要揉得恰到好處。然後在開水鍋上架好饸饹床子,把之前做好的荞面團揉成圓柱形,塞入床子圓孔内,用力慢慢下壓,長條形面條落入開水中,用中小火煮至饸饹漂起,要吃熱的,就直接撈到碗裡,加上調料就可吃了,要吃涼的,撈出放冷水盆内浸涼,再撈出瀝幹水分,撒入菜油拌勻。吃時就盛到碗裡,加上精鹽、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醬和紅油辣子,芥末下得多了一些,一筷子入口,不由渾身一顫,好象七竅六神都通了,真是消夏祛暑的好東西。
還記得小時候吃的“葉葉涼粉”,又被稱作“神仙粉”,顔色為棕色,非常好吃,它有解渴、解暑的功效,它是人用山上的糜子梢樹葉經過水煮加工出來的一種涼粉,它味苦明目,清肝下火,是不可多得的綠色食品。來這裡的遊客都得品嘗一下,不時伸出大拇指,兩個字“爽、香”。可以說是,品味農家美味,見證綠色食品的魅力。
是呀,自改革開放以來,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住房條件大為改善,低矮的舊房被磚混結構的樓房代替,原來的土路變成水泥硬化路。過去過河走立石(石頭在河上排成一排,人從上面過去),現在都架橋了。文化娛樂也豐富了,現在全村基本家家都有電視、有網絡,微信也在玩個不停。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越來越多,家家都有大學生。村上還辦起了“敬老院”,專門為那些兒女不在身邊老人服務。但他們還是不滿足現狀,繼續為奔小康奮鬥……隻有祖國的強大,他們的生活才會過得越來越好,享受着改革開放的“紅利”。
為了更好地發揮這裡的山水田園風光等資源優勢,這裡的人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結合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态旅遊,政府鼓勵這裡的人種植油菜,并且免費提供化肥和種子。這裡的人們觀念發生了轉變,經濟發生了轉型,從最初的小麥種植到油菜種植,從最初的蘋果種植到柿子種植,從最初農副産品銷售到農副産品加工,向着産業化和旅遊方向繼續發展。随着旅遊業的發展,這裡也辦起了農家樂,雞是自家養的、蛋是自家産的、豬也是自家養的,菜也是自家種的等,來到這裡,可以盡情地品嘗綠色食品的味道、享受着農家獨特的風味,領略到獨有的風情。
如今,這裡已是四季有景,季季有花。可以說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現在,看油菜花已不再是東奔西跑,随地可以看到,綠油油的金黃油菜花不時地映入你的眼簾,美麗極了,真是如詩如畫,期待您的到來。更有這裡厚道淳樸的民風,濃厚的故鄉情懷,依山傍水的秀麗風景和清新空氣吸引着來至四面八方的客人。記住吧!我美麗的故鄉,請您常來做客,我們歡迎您!靜候您的到來。
穆長安,祖籍陝西藍田九間房,1989年畢業于陝西工學院,電氣技術專業,1989年分配到甘肅蘭州國網甘肅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三十多年年來,一直從事電網建設,從送電工、測工、技術員、項目總工、送電技術管理(專責),與電網結下情緣。工作之餘,有個愛好,喜歡寫作。近七八年來,寫寫工作、生活上的瑣事,作為年長者美好的回憶,作為年輕人上進的動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