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大面積推廣的第一年,在16個省份示範推廣1500多萬畝。這一年裡,湧現出了大批地方首創模式,成效顯著。通過一年的“磨合”,捋順了機制,找到了符合地方實際的模式、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些探索為今後在更大範圍内推廣複合種植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将為國家穩糧擴豆做出更多貢獻。
“大豆搖鈴千裡金”。10月以來,從西南丘陵、黃淮海平原到東北黑土地,我國多地推廣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陸續進入收獲季。行列整齊的玉米、錯落有緻的大豆“同台亮相”,合奏豐收曲。“一地兩收”成了今秋田野上别樣的風景。
10月21日,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振龍農業機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托管基地内,大型收割機正在收割帶狀複合種植的玉米、大豆。 劉雲傑 劉青 攝
在山東禹城市房寺鎮的田間,一台大豆收割機在兩行玉米間穿行。“終于豐收了,我們是兩個品種一起播下去的!”禹城市房寺鎮鄉邦合作社(簡稱鄉邦合作社)理事長劉厚志看着收割機源源不斷“吐”出大豆,難掩欣喜。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的農諺所言不虛,玉米套種大豆,高低作物搭配,相得益彰,不但利于各自的豐産增産,還能整體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傳統間套種技術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來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簡稱複合種植),改單一作物種植為高低作物搭配間作,改等行種植為大小壟種植,通過近年來在四川、山東、河北等地的試驗示範推廣,被證明确實能夠充分發揮邊行優勢,實現玉米産量基本不減、增收一季大豆。
在穩糧擴豆的背景之下,複合種植推進是大豆玉米兼容發展、協調發展,乃至相向發展的重要路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國家大豆和油料産能提升工程,在西北、黃淮海、西南和長江中下遊地區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
今年是複合種植大面積推廣的第一年。中央财政安排專項補貼予以支持,在16個省份示範推廣1500多萬畝,引導各地集成創新适合本地特點的技術模式,總結可推廣可複制的經驗。
從春到秋,這一個種植季下來,複合種植的效果怎樣?種植戶、農技人員進行了哪些探索,克服了哪些困難?這一過程中,又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記者對内蒙古、山東、河北、四川等地的複合種植情況進行了采訪。
山東省禹城市房寺鎮種植戶在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田内,查看即将收獲的大豆。 王善磊 攝
品種關——
兩種作物不同科、不同屬,種植品種怎麼搭?
大豆是雙子葉植物,玉米是單子葉植物,兩種作物不同科不同屬,其習性、生長方式不同,株高有差距,除草、化控、防病蟲技術要求都不一樣。因此,複合種植模式中對這兩種作物的品種有着特殊要求。
國家大豆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雍太文介紹,開展複合種植,玉米品種要求株型緊湊、适宜密植和機械化收割的高産品種,大豆品種要求耐蔭、抗倒、宜機收高産品種,要注意品種間的合理搭配,還要充分發揮作物品種的自身遺傳特性,挖掘其品種潛力,減小帶狀間套作環境變化對其産量造成的影響。
為此,農業農村部從審定的大豆品種中遴選出102個相對适宜的品種,分區域分類型向各地推介選用。16個省(區、市)農業農村廳均推薦了适宜當地的大豆與玉米品種。
山東禹城市是産糧大縣,常年玉米種植面積保持在69萬畝。今年,禹城發展了13.46萬畝帶狀複合種植,主推“4+2”模式。禹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成強介紹,禹城的大豆品種主推“齊黃34”,玉米品種主推“登海605”系列、“農大778”“沃玉3号”等。
在篩選複合種植品種方面,種糧的“老把式”也沒少花心思。
王泉貴是吉林省蛟河市的種糧大戶,從2016年開始探索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這兩年,他在内蒙古通遼市進行推廣。
“在一畝地上同時種兩種作物,首先品種要選對。”王泉貴說,品種選擇一定要因地制宜,帶型模式也不可“一刀切”,要和當地的機械配套相結合。今年,他在通遼有4萬畝複合種植,主推“4+4”帶型,也就是4行大豆、4行玉米。玉米品種有“内秀10”“豫單9953”“良玉99”,都是矮稈耐密品種;大豆品種主要是“黑農82”“吉育86”“吉育203”。
雍太文表示,從今年各地示範情況來看,推薦的品種總體表現較好,如“齊黃34”大豆不僅在山東本省産量表現較好,帶狀間作畝産達到120—150公斤,在四川、貴州等地也能通過春晚播獲得100—120公斤畝産量;玉米則有“黃金糧MY73”“登海605”等品種在山東、河南、江蘇可實現畝産600—700公斤。
“要想确保苗壯苗齊,除了精細化整地之外,還要做到種子精選,播種時的深淺也要考慮。”王泉貴向記者曬出了今年在通遼地塊的大豆、玉米田間測産報告,“大豆、玉米品種選得好了,産量自然也不愁。今年玉米平均畝産量579公斤,大豆平均畝産量86公斤。我們實現了玉米不減産,每公頃增收1200多公斤大豆。”
“通過這一年的實踐和觀察,我們禹城所選的大豆、玉米品種整體表現優異,得到了群衆的認可。”李成強說,10月12日,山東省農科院專家組在禹城市莒鎮前将軍廟村策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實打測産6.12畝,玉米畝産達到726.28公斤,大豆畝産達到134.23公斤,做到了“玉米基本不減産、多收一季豆”。
雍太文特别提示:“下一年品種選用上一定得早準備。”他建議,各省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根據今年本省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示範過程中表現較好的品種,早發布品種推薦意見,在主推品種與主推技術中明确列出适宜帶狀複合種植,同時組織本省種子公司根據推薦的品種,做好備種準備,在有種源的地方及早選種收購,争取來年不僅有種,還有好種可種,避免搶種現象發生。
2022年10月,内蒙古自治區科左中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示範區采用4 4帶型大豆玉米複合種植模式下的玉米和大豆,正等待收獲。王泉貴 供圖
播種關——
播種深度、頂土能力差異大,怎樣确保苗全苗勻苗壯?
選對種隻是開了個頭兒,播得好很關鍵。這些年來,随着農業機械化的推進,玉米、大豆淨作播種都已經不是什麼難題,但複合播種是個新題目。
全國農技中心經作處處長湯松介紹,玉米和大豆的播種需求不一樣,玉米的播種深度一般是4—7公分,大豆是3—5公分(降雨量多時僅需2—3公分)。因為大豆的頂土能力要弱于玉米,尤其要注意播種時不能太深,也不能壓得太緊,不然不好出苗。
提高播種質量,要有機具配套的硬件保障。
四川農業大學機電學院副院長張黎骅介紹,複合種植在主産區是間作模式,需要同時播種。在丘陵山地,如西南地區往往采用套作模式,通常先播玉米,等玉米長到大喇叭口—抽雄期再播大豆。他認為,不管是在黃淮海大豆主産區的免耕播種,還是在西南地區進行旋耕播種,機播技術都是比較成熟的,帶狀複合種植可以借鑒。特别是今年,在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推廣下,很多企業積極生産和改裝相配套的播種機具,解決了複合種植無機可用或機具不夠的難題。
“大田複合種植,群衆最擔心的是工藝複雜。”山東禹城市委常委、副市長周蕾介紹,禹城市加強新型農業機械的研發,如播種補水、滅茬、造墒、播種、封地一體機等,以提高出苗率、減少人工成本。同時,對植保機械列入補貼名錄,提高企業研發、農民購置的積極性。
鄉邦合作社理事長劉厚志說,他們使用了氣吸式播種機,通過氣泵把種子吸上去,保證株距一緻,不會缺苗斷壟。
但也有不願購買專門的播種機、或者沒有購買能力的種植戶。針對這種情況,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今年年初印發了《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配套機具應用指引》,分區域、分模式指導各地研究細化機具配套方案、操作技術規範,也為現有機具改造提供技術參考。
内蒙古包頭市源盛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簡稱源盛苑合作社)就根據生産實際對現有播種機進行了改造。
合作社理事長金軍說,今年,源盛苑合作社共進行複合種植3160畝,主推“4+4”帶型。“對于帶型的選擇,我們要考慮産量,考慮利于機械作業。”合作社原有5台玉米播種機、3台大豆播種機。複合種植要求把以前一畝地的玉米種子種進現在的半畝地裡(另外半畝是大豆),靠傳統的播種機有難度。
為此,合作社對播種機進行了改裝。一方面,調試播種機,加裝籽粒盤,在保證播種量不變的情況下,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的種植密度;另一方面,加裝北鬥導航定位系統,根據導航情況,一台玉米播種機、一台大豆播種機并排作業,同步推進。
金軍說,從出苗情況看,改裝是成功的。玉米畝播種量在5000株左右,能夠保苗4800株左右,大豆出苗也很穩定。“複合種植整體出苗率能達到96%以上,這達到了我們的預想效果。”
其實,除了機具配套的“硬件”因素之外,播種質量還與農機手操作這一“軟件”因素密切相關。
張黎骅提到,複合種植對農機手的操作有較高要求:大豆、玉米播深不同,農機手要注意調整好播深位置再進行播種;出苗率、發芽率不同,會差出5%—10%,播種時需多播一些,以此保證出苗率。“尤其是要播好大豆,要求農機手對技術熟練掌握,注意播種事項,才能保證機播出苗率。”
四川省遂甯市安居區是2022全國大豆科技自強示範縣。該區早在2006年就有少量示範複合種植,2021年複合種植擴大到3萬畝。在選配良種的基礎上,安居區一方面強化對經營主體、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與農機手的操作培訓,發放技術明白紙;另一方面依托有經驗的農場建立高産樣闆,針對機具選擇、播深、播期等進行觀摩展示。
記者了解到,今年在遭遇高溫幹旱的情況下,安居區通過科學種植和科學抗旱,複合種植春玉米實測畝産達617公斤,複合種植大豆畝産達到150公斤以上。
在提高播種質量、确保苗全苗勻苗壯方面,各地各主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雍太文坦言,今年各地的播種情況确實存在較大差異。一些使用GPS導航拖拉機帶一體機進行播種的,出苗整齊、均勻健壯;而利用改造後的異機播種既有缺苗斷壟,還因播深不一緻導緻植株長勢不齊、發生大小苗,影響高産。他建議,各地應在今年一體機播種基礎上,盡量組織經營主體購買大豆玉米一體機,或者以縣為單位組建農機服務合作社,利用财政補貼資金支持統一購買農機,來年提供統一播種等社會化服務,以搶農時縮短播期,從根本上提高播種質量。
10月13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區閻裡鄉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示範區,農業專家對實打實收地塊進行測量。 劉童 攝
田管關——
田間除草容易“誤傷”彼此,這個難題怎麼破?
10月初,經過90多天的精心管理,河北邢台市南和區的大豆玉米迎來收獲季。10月13日,農技專家對南和區閻裡鄉金沙河帶狀複合種植基地的玉米和大豆進行實打實收測産,測産結果為玉米畝産557公斤、大豆畝産112公斤,“一季雙收”妥了。
得知這個消息,邢台市南和區金沙河合作社種植戶王志剛松了一口氣。今年,他負責管理合作社的400畝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基地。他告訴記者,比起淨作玉米,複合種植的田管挺費事。以往玉米隻要澆底肥,追施肥,後期基本上就沒事了。但是,大豆玉米一塊兒種,後期管理“比想象中要難”。
難就難在,對大豆、玉米這兩種作物除草會産生“打架”的情況。
邢台市南和區農業農村局推廣研究員溫春爽解釋說,大豆、玉米的除草劑用藥有着很大的差異,一些防治譜較寬、土壤殘留期較久的除草劑很容易對彼此造成“誤傷”,不僅會對今年的産量造成影響,可能還會耽誤明年的間作種植。她認為,除草環節風險性很大,弄不好就會功虧一篑,因此,“複合種植最關鍵的技術是田間除草。”
内蒙古包頭市農牧局二級調研員薛永明告訴記者,采取地膜覆蓋,能夠解決60%的除草問題。其餘40%的雜草(苗眼、巷道間雜草),他們通過兩種不同的除草方式解決。在玉米3—5葉、雜草2—4葉時,用自行改裝的中耕除草打藥一體機(帶隔離擋闆),加裝不同除草劑進行第一遍除草。在玉米喇叭口期,根據雜草生長情況,“半機械、半人工”,利用手推式除草機和農戶自行改裝的耘鋤進行第二遍除草。
除了化學除草外,苗前封閉除草是解決田間雜草的有效手段,尤其是黃淮海地區播種階段土壤較濕潤,利于藥液封閉。今年,山東禹城在播種時全市統一供種、統一滅茬、統一播種、統一封閉除草,不僅确保了出苗質量,還讓苗期雜草得到了有效控制。
邢台南和區也總結了一套方案:一是選用高效除草劑進行部分混用,綜合快速除草;二要采取物理措施,避免兩種除草劑互相傷害。根據國内目前較為成熟的除草程序,6月上旬,苗前噴灑玉米大豆都适用的除草藥劑,由于選種時選用的是生長周期基本相同的玉米和大豆品種,7月初,邢台南和的玉米大豆就可以統一進行苗後除草,一次作業,各自用藥,除草效率大大提升。
當然,不同區域的複合種植模式不同,雜草種類也有其區域特殊性。記者看到,在全國農技中心印發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除草劑使用指導意見》中,提出“因地制宜、治早治小、安全高效”雜草防控策略,要求不僅要兼顧模式管理效率和大豆、玉米作物生長的安全性,同時也要考慮可持續性,不能影響來年的輪作倒茬。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李香菊指出,要解決雜草難題,除了優化施藥技術以外,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從作物本身入手,用生物育種的方式提升雜草防治效果,将玉米和大豆劃到“統一陣營”,使二者可以同時兼容某種除草劑,才能把玉米大豆與雜草區分開來,有效解決難以通過機械一體化除草的“卡脖子”難題。
10月12日,在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莒鎮前将軍廟村楊任正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田内,農民正在收獲玉米和大豆。饒泉欽 攝
收獲關——
株高不同、行寬各異,機收怎麼“聯合”?
經曆了選種、播種出苗、田間管理的“苦讀”,複合種植眼下進入了“期末考試”。兩種不同的作物該怎麼收,收獲時怎樣才能減少損耗,實現顆粒歸倉?
張黎骅解釋,複合種植收獲要看哪種作物先成熟。先收玉米,要求機器寬度不能超出兩個大豆帶的間隔,一般要比大豆帶間隔窄15—20公分,以此保證機器進出時不碾壓大豆。先收大豆,如果大豆倒伏較多,就需要用人工收獲或者在機器上安裝分禾器,避免收獲機器碾壓大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如果大豆玉米同時收獲,因為玉米的種植密度比較大,選擇機器的時候要選擇“喂入量”比較大的機器,防止剝皮或者脫粒發生堵塞,保障作業速度。
在内蒙古通遼,種糧大戶王泉貴采用改裝的收割機。“先收大豆,再收玉米。”王泉貴說,他們将原有水稻收割機的割台根據大豆寬幅進行調整,使舊農機派上了新用場。将原來1.5米寬的水稻割台,改裝為2.2—2.9米寬,正好可以收割“4+4”模式的4行大豆,使大豆收獲損耗控制在5%以内。
在山東禹城,鄉邦合作社采用了定制收割機。劉厚志說:“合作社專門從湖北定制了适合“4+2”種植的黃豆割台,10月11日小面積測試時發現效果不夠理想,機損很大。”經過跟廠家溝通和農機手的連夜改裝,10月12日上午測試結果非常好,機損降到大約5%以下。
在河北邢台,農戶王志剛今年采用了“3+2”“4+2”兩種種植方式,因此收獲時也開啟了“聯考”模式:“3+2”模式下,因為壟距變窄,需要兩台收割機,一前一後,共同完成三行大豆、兩行玉米的收割;在“4+2”模式下,大豆收割使用的是經過專門調整、割台為2米的履帶式收割機,大豆收割機“領跑”,玉米收割機随後完成兩行玉米的收尾工作。
張黎骅建議,收獲時最重要的是要選擇合格的、符合國家性能标準的機器,保證收獲時将損失率降低。同時,農機駕駛員也要保證直線行駛,避免混合收獲。此外,要注意收獲季節,尤其是大豆的收獲時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要适時收獲。
劉厚志感慨:“以後大面積種植,光理論不行,必須得實踐。”有了省工的配套機具,如何把握兩種作物的收獲時機,如何把收獲機具調試到最佳狀态,他們還要在生産實踐中繼續摸索。
10月12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區閻裡鄉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示範區,農民操作收割機收獲大豆和玉米。劉童 攝
效益關——
環節多了、成本增了,綜合效益能“多收”嗎?
種植模式不管如何調整,有效益的才是好模式,才能真正地推廣開。複合種植與淨作相比,增加了多個環節,人工、農藥、種子、機械等方面的投入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那麼,玉米産量達到多少才是“玉米不減産”,大豆産量達到多少才是“多收一季豆”,綜合效益究竟能增加多少?
全國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專家指導組組長、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钰表示,通過多年多點及不同生态區玉米、大豆大面積生産産量統計,複合種植增産效果明顯。例如,在以規模化經營為主的黃淮海地區,玉米畝産量達到500—550公斤、大豆畝産量達到100—110公斤,畝産值可達到2000元以上。
當然,與淨作玉米相比,複合種植的成本确實有所增加。據測算,每畝增加大豆用種3—4公斤、種子成本60—80元,增加大豆複合肥15公斤、肥料成本30—40元,增加一次滅茬成本10—15元,增加一次化學除草成本20—30元,增加一次病蟲害防治成本20—30元,增加一次大豆機收成本30—40元。整體算下來,畝增成本170—235元。
據楊文钰測算,相較于淨作玉米,整體收益減去增加的成本,複合種植的規模化經營主體純收入能增加200—300元/畝。
雍太文告訴記者,從山東禹城複合種植千畝示範片專家測産結果來看,玉米平均畝産555公斤、大豆畝産121公斤。按當前市場價玉米2.7元/公斤、大豆7.0元/公斤算,每畝産值可達2345元,與當地淨作高産玉米(1200-1300斤/畝)相比,可畝增純收入230—370元。再加上各種補貼收入,經營主體通過複合種植可畝增純收入500元以上。
從面上看,複合種植确能實現“玉米不減産,多收一季豆”。從多個點上看,種植戶對複合種植的效益比較認可。
包頭源盛苑合作社理事長金軍說,當地玉米産量達到每畝800公斤,才能算是“玉米不減産”。通過測算,合作社今年玉米産量達到每畝816公斤,超出了目标。大豆的産量每畝有120公斤左右。他算了一筆賬,今年複合種植的3160畝,按照一公斤大豆賣6—7元算,每畝能賣700—800元。複合種植中,播種、除草、施肥環節增加的投入是每畝240元,刨去這部分,每畝能有400來塊錢的賺頭。此外,還有政府給的複合種植補貼,每畝350元。“合作社複合種植這部分,比單種玉米要多收入180—190萬元,非常可觀。”
邢台農戶王志剛說,合作社進行複合種植,農戶更省心,農藥、種子、機械這些成本都是由合作社統一出,農戶隻有在農忙時節,比如播種、打藥、收獲期盯着機器,盡可能減少損耗。加上政府每畝補貼200元,複合種植的畝效益能達到600元。
禹城鄉邦合作社理事長劉厚志說,從收獲結果看,今年玉米基本不減産,能達到理論目标。各個環節的投入在原來玉米淨作的基礎上增加了100—150元。即便不算補貼,多産出的大豆也是可以彌補玉米的少量損失和這部分成本的。他很肯定:“這種模式是有種植效益和長遠發展前景的。”
除了這些“變現到手”的效益,種植大戶對複合種植帶來的其他“好處”也很看重。
金軍說,為了支持複合種植,當地政府對合作社農田的設施進行了改造,采用膜下滴灌的水肥一體化技術,省水、省肥,還能精準灌溉施肥。與傳統地面灌溉相比,還有抗災、抗鹽堿、增産、改善作物品質等優點,這對複合種植的高産起了決定性作用。現在合作社的地都成了高産田,這對今後合作社多打糧、打好糧幫助太大了。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油料處處長劉武表示,複合種植大面積推廣的第一年裡,上下齊心,各方配合,湧現出了大批地方首創模式,成效顯著。最重要的是,通過一年的“磨合”,捋順了機制,找到了符合地方實際的模式、方法,摸清了各個環節的難點痛點,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些探索為今後在更大範圍内推廣複合種植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将為國家穩糧擴豆做出更多貢獻。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鄒卓然】
【來源:農民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