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
在央視主持人敬一丹看來,讀書、寫書是她獲得和傳遞力量的方式。她在這個過程中頭腦激蕩、心靈安甯,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自己,認識生命。
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敬一丹為我們帶來她的随筆集《床前明月光》。書中,敬一丹以女兒的視角記錄了母親生命最後的時光。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種種不确定性,她希望這些關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能給大家帶來慰藉,和面對明天的勇氣。
1
疫情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生命課
4月27日是我的生日,也是我母親去世的日子。三年前的這一天,母親永遠離開了我們。母親去世一周年的時候,我把她生命最後一段路程中的故事集結成書出版,取名為《床前明月光》。
對我而言,這次的寫作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是一種痛感的記錄。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自己更清醒地認識了我的至親,認識了自己,認識了生命。這讓我明白,記錄是有價值的。
後來,書稿寫完了,我以為自己不會常常流淚了。然而,猝不及防,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直至今天,疫情的陰霾仍然籠罩着世界,我又常常流淚了。在疫情的背景下,一個名字、一句話、一個鏡頭、一封信、一首歌,都會讓人百感交集。
我回想起2003“非典”疫情發生時,我和同事曾經在鏡頭前發聲,為危機焦慮,忙得顧不上流淚。但如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卻突然變得很脆弱。
疫情逼着人們直面疾病,直面生死,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焦慮和彷徨。但畢竟日子還要繼續過下去,我們需要一種力量,通過傾訴或記錄來彼此慰藉。于我而言,寫書是我獲得和傳遞力量的方式,我能夠把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家裡的孩子們、和讀者們進行一個深度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之間會有更多的共鳴和理解。因為在閱讀中,我們能夠獲得營養;在閱讀中,我們頭腦激蕩、心靈安甯。
如果說,和母親的告别是我們全家人的必修課,那麼當下的疫情可能也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生命課。每個人都需要一些契機,通過溝通和釋放來走出情緒的陰霾。
2
接受醫學有限,才能平靜面對疾病
完成這本書首先是在完成媽媽留給我的作業。她是一個有記錄習慣的人,而當失去了這種記錄的能力時,她在病床上對我說:“你把這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
《床前明月光》的書名是我在母親病床前想到的。在病床前陪伴,是一個很痛苦的經曆,我仿佛覺得媽媽一點一點走進暗夜。但是,即使是至暗時刻,在人生最後一個階段也是有光的,仿佛夜晚的月光一般。
媽媽還在醫院接受治療時,我總是樂于看到心理醫生的出現,心想:真好,病患多需要心理科學的幫助!醫生看媽媽狀态挺好,肯定地點點頭。她環視着在床邊陪伴的家人,說:“你們自己不要成為病人,得正常生活。你們如果情緒不好,就會對患者不利。媽媽看到你們正常地生活,她也高興。”
“你們自己不要成為病人”——這是太重要的一個提醒。面對癌症,很多人會有一種絕望感。還有希望嗎?還有多少天?怎麼辦?這些,幾乎每天都在折磨着家人。那種壓力和無助,會讓我們焦慮、失衡、茫然。
在醫院的環境裡,人的心情更容易變糟。清晨的門診大廳,人頭攢動,衆聲喧嘩。在這樣的環境裡,人會立刻感到自己變小了,要被淹沒了。周圍也許會突然響起紛雜的腳步聲,繼而是一片沉寂,有人走了。周圍靜下來了,心裡卻一陣陣翻騰。接着,就可能是一個失眠之夜。在手術室的門外,等待,是一種六神無主的感覺,每一分鐘都過得很慢。
醫生跟我們說:要接受醫學的有限。
接受,可能是調整自己最重要的方式。疾病是一種存在,生命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輪回,這些是人不能改變的事實。接受疾病和生命同在,接受醫學的有限,才能讓自己心平氣和地面對疾病。
我試圖調整自己,讓自己盡量地正常生活。我意識到,在病床前陪伴的家人,也要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哪怕去陽台上轉一轉,去走廊裡走一走,去餐廳吃個飯。
每當在病房裡看着窗外的時候,我總能得到一種調節。窗外的天空、白雲、清風,似乎可以稀釋病房裡的緊張空氣,緩解藥瓶、管子帶來的特殊壓力。醫院庭院裡的榕樹、綠葉、彩色的花,都給人帶來舒緩的感覺。大自然是可以療傷的,每次拾一片紅葉回到病房,似乎也能把外面的季節和時令變換帶給病床上的媽媽。
3
生命不會因任何事停下它的腳步
陪伴媽媽期間,有一些持續進行的工作,并不能因為我身在病房而停下來。比如說,每半個月,我都要為央視新聞錄制《夜讀·節氣》。新的節氣一個個到來,我一次次錄音。有時在媽媽的病房,有時借用護士的值班室,有時在醫院招待所的窗前。趁着媽媽睡了,趁着有其他家人在床旁陪伴,等到環境安靜下來,我讓自己心平氣和,面對着想象中的自然環境,讀出寒露、霜降,讀出清明、谷雨。讀着讀着,心情竟然變好了。
有關節氣的文字寫得都很美好。我在其中體會到了季節更叠中的哲思,寒來暑往中的悲喜。錄節氣,是我在媽媽病床陪護中的一種轉換,終于能從病房各種輸液管上擡起目光,望見窗外的春夏秋冬。一面是活力漸衰,一面是生機依然。生命的輪回悄然在同一個時空中進行着。
就在前不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閱讀之聲》重播了《床前明月光》這部有聲書。這讓我想到,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這本書在聽衆中産生了一定的共鳴,另一方面,也許現在這樣的書還是太少了,否則就不會用老的作品來重播。
我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寫道:“逝者漸遠,留給我們的一切都将保持着生命的溫度。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會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深處的甯靜。”這本書寫的是昨天的事,但卻是為了明天而寫的。不論我們身處哪個年齡段,在面對明天,面對未來的時候,都逃不開生命的進程。生命不會因任何事停下它的腳步。疫情當前,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思考生命的價值。我也特别期待,大家能将對生命的思考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和更多的人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圖:敬一丹提供
來源:健康報文化頻道
編輯:于夢非 魏婉笛 張昊華
審核:徐秉楠 闫龑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413XJUO4】獲取授權
本文來自【健康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