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寒食注音版完整版

寒食注音版完整版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14:42:43

寒食注音版完整版(韓翃寒食)1

清明節最脍炙人口的詩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可我并沒有選這首詩。原因在于,這首《清明》詩,并沒有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中,而且,在唐朝乃至北宋時期,杜牧的詩集中并沒有出現這首詩。直到南宋末年,謝枋得編《千家詩》,才把它歸入杜牧名下。時至今日,仍然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它不是杜牧的作品。這是一個理由。更重要的理由是,現在的清明節,本來就包含了古代的上巳節和寒食節,我們暫時放下《清明》,選一首《寒食》,是希望大家知道,古代其實有過更多的節日,那些今天已經消逝了的節日,也都曾經有過自己的芳華,值得我們記住和珍惜。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一到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隻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禦柳:禦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燃燭。

  先說說題目吧,這首詩的題目是《寒食》,可能有人會問,不是清明節嗎?為什麼會講《寒食》,還說是應節氣呢!因為現在的清明節,其實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合并。而且,更早的時候,上巳也罷,寒食也罷,都比清明的名氣大。上巳本來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按照風俗,這一天要在水邊洗滌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講的就是上巳沐浴祭祀的風俗。到魏晉南北朝,上巳的時間就固定在三月三日,節日的内容也變成了水邊的燕飲和踏青,杜甫《麗人行》裡:“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講的就是上巳遊春的風俗。

  寒食是怎麼回事呢?寒食節是在冬至之後的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節前的一到兩天。這一天最重要的風俗就是禁煙火,大家都隻吃冷飯,所以叫寒食節。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被燒死在山西綿山的介子推。後來,這個節日又增加了祭祀這個重要内容,從漢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間第一大祭日,曆朝曆代都要放假,讓人回鄉祭祖掃墓。白居易所謂“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别離處”,講的就是寒食節掃墓的情景。

  那清明節又是怎麼回事呢?清明本來不是節日,它就是一個節氣,因為“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所以叫作清明。但是,大概是因為中國是農業大國,大家對節氣特别敏感吧,清明的地位從唐朝開始逐漸提升,到了宋朝以後,幹脆合并了上巳、寒食兩個節日,從上巳那裡接收了遊春的内容,又從寒食那裡接收了祭掃的内容,這才演變成了今天的清明節。

  我們跟大家分享唐詩,除了講文字之美外,本來也是想幫大家了解一下唐朝人的生活。所以,我就來講講這首和清明節相關的,文字優美,内容也新鮮的《寒食》。

  先看第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句話寫得真漂亮。春城是什麼?不是昆明,不是廣州,而是春天的長安城。時唯春日,地屬都城,春和城連接,非常雄壯。那無處不飛花呢?這是一個雙重否定,本來就是處處飛花的意思,但是雙重否定表示強烈肯定,所以,無處不飛花,又比處處飛花的感情要強烈。但是這些都不是這句詩中最精彩的部分。

  最精彩的地方在哪兒?在“飛”字。為什麼要寫無處不飛花,不寫無處不開花呢?因為開花就是開在地面上,是平面的,而飛花,則是從地上又飛到天上,這就是一幅立體的春光圖了。而且,“開”字多呆,“飛”字多靈動啊,春風卷着缤紛落花,春風也卷着柳絮楊花,春風浩蕩,春花飛舞,這是多麼動人的場景啊。一個“飛”字,詩眼就出來了。現在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詩,但是知道“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句話,這就是煉字的力量。要知道,寒食在春分之後,已經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的時候,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馬上,整個長安城春深如海、飛花撲面的景象如在眼前,真是一幅又輕盈、又壯闊的長安城春日全景圖。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第二句:“寒食東風禦柳斜”。這是從全景轉到細節了。東風浩蕩,吹遍了長安城,當然也吹進了皇宮禦苑。禦苑中的柳絲随風起舞,斜斜地飛上了天,這就是“寒食東風禦柳斜”。本來,風是無形無影,最難描述的,但是,這兩句詩,通過花之飛、柳之斜,一下子讓我們感受到了春風的力量。而且,随着這句“寒食東風禦柳斜”,整個春光圖也找到了一個焦點。焦點在哪兒?在皇宮。如果我們看清了這個焦點,另一個問題就出來了。這裡的東風,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風嗎?其實在古代,春風往往不僅僅指春風本身,它還有帝王的意向,那在這首詩裡,是不是也如此呢?

  再看下句:“日暮漢宮傳蠟燭”。這是從風景轉到人的活動了。焦點既然在皇宮,那麼,皇宮裡的人在幹什麼呢?“日暮漢宮傳蠟燭”,這裡詩人用的是漢宮,以漢比唐,是唐詩的傳統,所以這句“日暮漢宮傳蠟燭”,就是傍晚時分,從唐朝的皇宮裡走出了馬隊,傳出了蠟燭。那皇宮裡為什麼要傳蠟燭呢?這就涉及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風俗了。按照唐朝的制度,寒食節這天,全國上下不能舉火,隻有皇宮特殊,可以點蠟燭。那為什麼又要傳蠟燭呢?這就涉及當時的另一個制度了。唐朝風俗,清明這一天由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賜近臣新火是在清明節,而天下禁火,隻有皇宮可以點蠟燭是在寒食節。我們剛剛說過,寒食節在清明節之前一兩天,所以,這裡面本來是有一兩天的時間差的,可是皇帝為了表明額外的恩寵,在寒食節的當晚就借賜新火這個風俗,往皇宮外賞賜蠟燭了,這就是“日暮漢宮傳蠟燭”。那麼是誰得到皇帝如此特殊的恩典呢?

  最後一句:“輕煙散入五侯家”。所謂五侯,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西漢成帝時,外戚尊貴,王皇後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都封為侯,合稱五侯。另一個說法是說,東漢桓帝時,宦官勢力強大,五個宦官(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不管韓翃在這裡用的是哪個典故,得到恩典的都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權貴。因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個長安城都暗淡下來了,這時,一隊人馬從皇宮裡出來,舉着高高的蠟燭,飛奔而去,蠟燭的輕煙也随風飄散,一路飄向了權貴人家。這兩句寫得真傳神,讓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把這四句話合到一起,前兩句寫白天的風景,後兩句寫夜晚的風情,一幅長安寒食節的立體畫已經躍然紙上。場景呢,也随着“飛”“斜”“傳”“散”這幾個動詞,從長安城轉到了皇宮禁苑,又從皇宮禁苑轉到了五侯豪門,轉得輕靈跳脫,神采飛揚。這幅畫面的焦點是皇宮,那統領這些場景的力量是什麼?是東風,是東風在讓花飛,讓柳斜,讓煙散。這東風既來自自然,也來自皇帝,這才能結到“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結到皇帝的恩典。白日飛花,夜晚飛煙,真是春風浩蕩,皇恩浩蕩,可是呢,又寫得那麼有靈氣,不沉不重,有如風舞落花。這就叫以清麗之筆,寫承平氣象。

  無怪乎這首詩一出來,連當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正好唐朝當時缺一個“駕部郎中知制诰”,這可是個整天給皇帝寫材料的官,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馬上欽點韓翃。可是,當時在朝廷裡做官的韓翃有兩個,還有一個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唐德宗怕别人誤會,還特意在韓翃的名字旁邊标注了“春城無處不飛花”,明确表态,就給這個韓翃。這就是詩的力量。

  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不簡單,它可不是一般的寫景頌聖,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諷刺的是唐朝的宦官專權。怎麼看出來的呢?看後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剛才不是說,五侯的一個典故就是東漢的宦官五侯嗎?唐代的宦官專權,可一點兒也不亞于東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輕煙散入五侯家”,不就是在諷刺皇帝寵信宦官,宦官驕橫跋扈嗎?有沒有道理呢?有道理。但是,就算韓翃真的在諷刺,這個諷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連唐德宗這個被諷刺的對象都沒看出來。

  那我們到底怎麼理解這首詩呢?還是那句話,詩無達诂。一首好詩,本身的意向是豐富的,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角度受到感發和觸動,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風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氣象,當然也有人感受到了時代的悲哀和詩人的諷刺。在這種情況下,詩人自己本來的意思,反倒已經隐退到背後,既沒有人能說清,也無須說清了。

  最後說一說詩人韓翃吧。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更是一個有故事的人。韓翃本是一位風流才子,當年天寶盛世,他憑借自己的才華赢得了佳人柳氏的芳心,在長安過着你侬我侬的小日子。孰料安史之亂起,柳氏被番将沙咤利所奪,韓翃一介書生,無力與将軍抗衡,隻能接受命運安排,從此蕭郎是路人。本來故事就要以悲劇告終了,誰知半路又殺出一個有俠義之心的小将,幫韓翃把柳氏奪了回來。小将牽出了大将,大将又報告給了皇帝,事情仿佛越鬧越大,怎麼收場呢?唐代宗一錘定音:柳氏判歸韓翃。度盡劫波,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此傳奇的愛情故事被文人許堯佐寫成了小說《柳氏傳》,至今依然是唐傳奇的代表作之一,大家有時間不妨找來看看,絕對激動人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