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騰票房号召力第一?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謝若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沈騰票房号召力第一?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謝若琳
沈騰成了中國票房号召力最強的演員。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月26日15時,沈騰參演的電影票房收入達207億元,成為中國首個200億元的“票房先生”,而他參演的電影僅有18部。
有不少人認為,以沈騰為代表的喜劇人走向大銀幕,代表了中國喜劇電影的勝利。
喜劇确實是中國觀衆更偏愛的種類,開心麻花、大碗娛樂也趁着東風迅速崛起,站到了電影市場的主流位置。一位資深數據平台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票房的角度看,中國的電影分為幾類:大部分平庸的電影票房在5億元以内;故事講不清楚,但有流量明星主演的,票房約在5億元-10億元;劇情、演技均在線的,基本能拿下10億元-20億元票房;如果能感染到觀衆情緒,讓受衆産生廣泛共情的,才有爆款潛質。”
春節檔還是好檔期嗎?
中國電影市場在2021年開局就屢創紀錄,燈塔數據顯示,截至2月26日15時,2月單月票房達116億元,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單月票房新紀錄,也刷新了全球單一市場單月票房紀錄。2月份的票房盛宴受益于春節檔,目前本月票房前三名分别是:《你好,李煥英》(45.43億元)、《唐人街探案3》(42.09億元)、 《刺殺小說家》(8.28億元),均上映于春節檔期間。
春節檔是業内普遍認為可以創造出爆款電影的熱門檔期,也是一年中觀影人數最多的檔期,但對于片方來說,春節檔還是好檔期嗎?在過去很多年中,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現在卻未必。
“誰都知道春節檔的火爆,這段時間競争也是最為激烈的,每家片方都把最重磅的電影拿出來,能上春節檔的絕對都是多方博弈後的‘大制作’。過去哪怕是一部票房預估千萬元級别的爛片(口碑較差)隻要上了春節檔,也能混出幾億元的票房。”一位不願具名的影視公司CEO認為,今年春節成了寡頭時代,很多人都說是“口碑驅動票房”,但事實上票房低的電影口碑也不差。
也有不少人為《刺殺小說家》《人潮洶湧》的票房憤憤不平,這兩部影片在豆瓣、淘票票、貓眼三家平台的平均得分為8.17分、8.33分,排在曆年春節檔電影口碑前列,但票房收入卻隻有8.28億元、3.77億元。
從創作陣容來看,《刺殺小說家》主演為雷佳音、楊幂、于和偉。導演為路陽,曾指導過《繡春刀》《金剛川》,是近年來的新銳導演之一。該片改編自雙雪濤短篇小說集《飛行家》中的同名短篇小說,具有良好的劇本基礎。
《人潮洶湧》主演為劉德華、肖央、萬茜。導演為饒曉志,曾執導《無名之輩》《你好,瘋子!》,均為豆瓣上的高分作品。而《人潮洶湧》改編自日本電影《盜鑰匙的方法》,具有成熟的故事架構。
“春節檔是典型的合家歡檔期,很多觀衆一年隻看一次電影,那便是在春節檔,此時這部分觀衆選擇的不是電影,是一種過節的方式。這種情況下,可以引發共情的劇情片才是大衆的選擇,從《流浪地球》《紅海行動》到《你好,李煥英》都能喚起觀衆心中的情愫,是具有普世價值觀的。”上述分析師舉例稱,《刺殺小說家》中也有父女情,但不是每個人都丢過孩子,難以産生共鳴。過去幾年中,很多獲獎作品都沒有成為票房爆款,比如《少年的你》《狗十三》《過春天》這種殘酷青春主題的内容,隻有少部分人才會理解,“春節檔本就不應該是所有影片的首選”。
中國電影工業化仍勢在必行
中國電影總票房不斷突破新的紀錄,這是一件讓人振奮的事情。但如何維持高增長?“電影工業化”還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必經之路嗎?
2014年以來,電影工業化被視為中國電影崛起的重要标志。電影工業化,不像很多人直觀理解的重工業、機械化、大齒輪,它的内核是強調流程、協同與分工,意味着流程的整合、觀念的改變。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曾表示,“籌備制作《流浪地球》的4年裡,我和團隊不止一次感受到國産電影工業化與世界先進的差距。前期籌備的8個月裡,我們完成了上百萬字的劇本、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正式籌備期間,我們又做了1萬件道具,搭建10萬平方米的實景;前後7000多人參與制作,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職業……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标準化流程與協調分工尤為重要。”影片上映後,郭帆也曾進行反思,他認為,“電影工業化是我們的短闆”。
“喜劇片、劇情片成為受中國觀衆歡迎的電影類型,中國電影工業化也逐漸不再被提及,對于觀衆來說,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對于電影背後的投資方而言,他們未來會更傾向于選擇小成本的故事片。這就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因為小成本不代表都是高票房。”上述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不是藥神》火了,這類型的電影再難出爆款,而《你好,李煥英》與《乘風破浪》《夏洛特煩惱》的故事也是很相近的,但沒人說“漫威”和“DC”每一部電影都很接近,盡管超級英雄片都是一個套路,“這就是中國必須要走電影工業化道路的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