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文言文常用的修辭手法

文言文常用的修辭手法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3 09:52:40

文言文常用的修辭手法(高中文言文特殊修辭手法之避諱)1

避諱

《修辭學發凡》解釋說:“說話時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便不直說該事物,卻用旁的話來回避掩蓋或者裝飾美化的,叫做避諱辭格。”所謂避諱,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一般意義上的修辭格,通常也叫“諱飾”。即說話時,遇有不良的連帶意義,或有隐情而不便啟齒時,不直接說出該事物,而用旁的話間接地表述。比如“死”,從古到今,人們用了很多種同義的說法來間接表述,而不直接說“死”。如《觸龍說趙太後》一文,觸龍在趙太後面前,稱自己的死為“填溝壑”,稱太後的死為“山陵崩”。李密《陳情表》中用“慈父見背”來婉指父親去世,又用“舅奪母志”來婉稱母親的改嫁。在古人筆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産生不良聯想的事物,也盡可能地采用諱飾的方法。如生病說成“采薪之憂”(《孟子•公孫醜下》),意謂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出門采伐柴薪。上廁所被說成“更衣”。《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課文《赤壁之戰》):“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另一種避諱,即人物姓名的避諱。這裡的所謂“避”,是指躲開,回避;所謂“諱”,是指忌諱、隐瞞。具體地說,是指對帝王、長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諱之。人們在說話或寫文章的時候,遇到應該忌諱的人物的名字,必須設法避開,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或用其他辦法來改說改寫。人物姓名的避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皇帝的名字,全國臣民都要避諱,叫做“國諱”,也叫“公諱”。另一種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後代的人都要避諱,叫做“家諱”,或叫“私諱”。

中學語文中遇到的避諱,一般都是“國諱”。比如,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決定這一年的政事,所以陰曆每年的第一個月,便稱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名為“嬴政”。嬴政當了皇帝以後,便改用同音的“正”來代替“政”,“政月”改稱“正月”。這還不徹底,後又改“正”的讀音為“zhēng”,“正月”讀成“征月”。漢文帝名恒,因為“恒”與“常”同義,于是改“恒山”為“常山”,改“姮娥”為“嫦娥”。漢光武帝名劉秀,便把“秀才”改稱為“茂才”。魯迅《阿Q正傳》中稱趙太爺的兒子趙秀才為“茂才先生”,其源蓋出于此。晉文帝名叫司馬昭,“昭”字别人就不許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稱為“王明君”(“昭”與“明”同義)。杜甫《詠懷古迹》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明妃”就是由此而來。唐代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阿房宮賦》:“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兩個“人”均為“民”。唐高宗叫李治,當時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與“理”同義)。柳宗元《郭橐駝傳》:“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