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它獨特的故事
一條條街巷裡弄,一幢幢曆史建築
構成了上海的城市肌理
記述了城市的曆史和文化
訴說着城市的演變和新生
讓我們來一場“新春漫遊”
暢遊各具特色的曆史保護建築
一起品讀上海吧~
第一站
葉家花園
葉家花園坐落在政民路507号内,擁有近百年曆史,是一座以中國傳統樣式為主,間以西式建築點綴的蘇州園林式花園,有着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山石洞壑等美麗景色。
整座花園呈東西向的橢圓形,園内花木蔥茏,布置精巧,波光島影,相映成趣,園湖内有三個大島環繞交錯,島與島,島與環路,均以亭橋相連,構成全園盛景。
湖心島主島上有一座小白樓,名為延爽館,是葉家花園的主樓。建築四面環水,底層有東、南、西三面環廊,柱廊為愛奧尼柱式。1920年建成,古典主義風格。二樓設有弧形凸出露台,可以遠眺整個花園美景。
第二站
張園
建造于1882年的張園,是當時上海三大園林之一,與“徐園”“愚園”齊名,曾經是清末民初上海最大、最有特色的市民公共活動場所。自上世紀20年代後,原張園區域先後建成了多種、170幢不同風格的裡弄建築,并逐漸演變為充滿煙火氣、五方雜處的裡弄街坊,是上海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築風格最豐富的石庫門建築群,堪稱活着的“石庫門博物館”。
張園曾經亮起上海第一盞電燈;開張第一家室外照相館;上演第一場話劇;留下第一輛自行車的車痕……這個在百年前,開創上海乃至全國多個“第一”的地方,享有“海上第一名園”美譽。
曆經百年風霜,張園的建築與弄堂風貌被較完整地留存下來。2019年,張園開始了“征而不收、人走房留”的保護性征收改造模式,2021年啟動保護性修繕。經過修繕,2022年張園西區16幢建築煥新回歸,每一棟建築都安靜地訴說着當年設計者與房屋主人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與巧思,成為全新的城市空間。
第三站
外灘9号
在外灘知名的“萬國建築博覽群”中,有這樣一幢建築,各層腰線明顯,二、三層為清水紅磚外牆,可謂“萬樓叢中一點紅”——它就是曆史悠久的外灘9号。
中山東一路9号原為輪船招商總局大樓,是一幢具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後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外廊式建築,也是外灘灰色基調風景線中僅有的兩棟紅磚樓房之一。
大樓面向外灘的主立面為三段式古典主義構圖,呈典型的橫三段、豎三段造型;二三層柱廊分别采用了塔什幹及柯林斯柱式;門窗多用拱券,磚工精細;大樓内部樓梯欄杆木扶手有精美券柱式雕花。在外灘風景線中,具有獨特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第四站
武康路100弄
高大的法國梧桐濃蔭掩映下,武康路100弄宛若一座“秘密花園”,低調“藏身”其中。2016年,保護修繕工作正式啟動。兩幢曆經百年曆史的西式别墅,經過精心修繕後,已然成為擁有濃厚曆史底蘊和精緻優美庭院的精品建築。
武康路100弄的兩幢花園西式建築,建于1918年,坐擁南北兩個花園,房屋外立面為卵石牆面,南立面外露木構架,别具風韻。扁券大窗、圓券窄窗、青石窗台點綴其間。雙坡平瓦屋面與菱形平瓦屋面相結合,尖拱型老虎窗透出濃濃的海派風情。
第五站
虹橋源1号
迎賓三路298号虹橋源1号建成至今已98年,它與虹橋路及其周邊衆多花園住宅一起,構成了上海近代西郊,也就是如今虹橋路曆史文化風貌區獨特的曆史風貌。
老宅院中最具特色的是東宅中式傳統的歇山頂,融合了東方的曲折、含蓄與西方的深沉、厚重,兼并着歸屬感與榮耀感,帶着根的情懷,開創了“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
第六站
雷士德工學院
雷士德工學院舊址位于虹口區東長治路505号,設計、建造于1934年,兼具英國哥特複興風格和裝飾藝術派風格,是研究上海近代建築風格的重要案例,也是上海近代多元建築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築主體三層,局部六層,總建築面積7858.82㎡。建築立面以天平、角尺、齒輪、圓規、燒杯等科學儀器與機械圖案作為裝飾,獨具匠心。
雷士德工學院修繕項目于2022年10月總體完工,門前開闊的草坪上綠草茵茵、鮮花盛開,一展20世紀30年代建成時的迷人風采。
第七站
彙龍潭公園
彙龍潭公園建于1588年,是一座布局有緻的明代園林。園内明清建築與古樹名木相映成輝,5條河流在此彙集成潭。在潭中小島應奎山的最高處,可俯瞰彙龍潭全景。
第八站
佘山天主教堂
佘山天主教堂坐落于佘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西佘山山頂,于1871年由法國傳教士始建,1935年落成。主體屬于歐洲巴洛克風格建,并融和了希臘、羅馬、哥特建築藝術,部分建材與裝飾采用中國傳統建築手法,建築面積為1586平方米。
修繕工程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外立面精緻的琉璃筒瓦屋頂和清水紅磚牆面采取傳統手法進行了修繕,内部則遵循最少幹預的做法,保持了建築大堂原有的特點和氛圍。經過修繕的佘山天主教堂與佘山的自然風光以及周邊建築形成了本市不多見的特色文化景觀。
第九站
倪葆生住宅
倪葆生舊居建造于1927年,建築占地面積約1449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44平方米。宅邸除南面正門方向外,周邊三面有護宅溝,是崇明、啟東、海門地區典型的“四汀宅溝”類型住宅。建築做工考究,同時蘊含着豐富曆史人文價值,于2015年被列為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曆史建築。
修繕前鳥瞰圖
“四汀宅溝”作為崇明海門地區特色住宅,形成于傳統的鹽文化和農墾文化,是當時農民和自然災害長期鬥争的結果。
縱觀宅邸,東、西、北三面環以護宅溝,白色粉牆面,硬山小青瓦屋頂,部分房屋山牆做觀音兜,屬于崇明典型的“獨宅獨水”式民居。主要屋堂坐北朝南,四進三院式磚木結構,擁有“四汀宅溝”類型住宅内最高的“四進三場心”形制。
編輯:吳百欣
資料:上海住房城鄉建設管理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