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曾仕強窮養小孩的道理

曾仕強窮養小孩的道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20:37:41

前天我寫了一篇關于《如何愛我們的孩子》的文章,其實這一篇是對上一篇的延續。

很多年以前,我看過一個電視劇,叫《天道》。主角叫丁元英,他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中年男人,用他好朋友韓楚風的話來說:他是一個明白人。

他的這個明白是看透了人世間的所有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以及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曾仕強窮養小孩的道理(養兒防老對不對)1

裡面有一段他對孝道的闡述,具體的背景是這樣的:

丁元英的父親突發疾病,奄奄一息,即便花很多錢搶救過來也很可能會成為植物人。丁元英的父親一輩子都是個硬骨頭,而且他的父親明确表示過如果有什麼大病,千萬不要折磨他,讓他好好地走。他明白父親的心思,不希望父親這麼痛苦的活着,他希望父親可以有尊嚴的離開,如果父親成為植物人他就會拔掉氧氣管,他的大哥和三妹還有母親都不能理解。

于是一場事關父親生死的家庭會議就這樣展開了:

大哥:咱開個會,看看咱爸這事該咋辦,這錢該咋攤。

丁元英:如果是攤錢的事,我就不參加了。

大哥:為啥?你憑啥不參加?

丁元英:我隻知道他是我的爹,他還是誰的爹我不知道。

大哥:你這是啥話呀?你不知道他也是我爹嗎?你不知道他也是秋紅的爹嗎?

三妹:二哥,你說一下你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嘛,我是真的沒聽懂。

丁元英:大哥現在說的是攤錢的事,如果我知道咱爹不僅是我爹,也是你們的爹,那就一定會想到分攤責任,否則心裡就會不平衡,隻要你是個人就會這麼想。我和大哥都在外面,如果秋紅在給父親端茶倒水的時候也這麼想,他也是你們的爹,那麼這碗水就端不下去了,結果就是咱爹喝不上水了。

大哥:秋紅照顧父母,将來遺産都是她的。

丁元英:那沒有遺産的父母就應該扔牆頭上了。講責任本來就已經錯了,說孝順再加個美德就更錯了,那應該是血緣關系的本來,本該如此。孝順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是美德,是非得把所有幹淨地都弄髒了才踏實的東西。

大哥:我說不過你,你也别淨撿好聽地說,你就說你該咋辦吧?

丁元英:原則上說,父親的醫療費和可能的長期醫護,可能的後事所發生的費用都由我來負擔,為什麼說原則上說呢?因為他也是你們的爹,這裡面有一個感情表達的問題,如果大哥覺得秋紅這兩年照顧老人挺辛苦,想放幾個錢表達一下心情也可以。

大哥:你那是有錢,你要是沒錢呢,沒錢你也會這麼說嗎?

丁元英:沒錢的子女多了,辦到哪裡是哪裡,盡心盡力是标準,辦到什麼程度不是标準。

三妹:二哥,你在北京給的那些錢不就是為了兩個老人準備的嗎,現在還多,現在還是說一下眼前該怎麼辦吧。

丁元英:爸還在病危階段,先搶救生命,爸的左手還有反應,現在不能确定是病危的無意識還是植物人的無意識,不到确定是植物人的最後一刻絕不能放棄,如果過了病危階段确定是植物人了那就停止繳費,我就把氧氣管子拔了。

大哥:就算是植物人,也不能把氧氣管拔了,我是長子這個家輪不到你說話,我們不能讓别人說我們做兒女的不孝順,不能讓人家背後戳脊梁骨,别說家裡還有點錢了,就是砸鍋賣鐵也得保住爸的這一口氣。

丁元英:注意我下面說的話隻針對我自己,如果我孝順的口碑是以我父親的痛苦和尊嚴為條件的話,我就真的不知道我是個什麼東西了。

大哥:你也注意了,你的是個東西,是以要咱爸的命為條件。

丁母:元英啊,那可是你爸,拔管子這種絕情的話你也說得出口。養兒防老,他落就落了這麼個下場,自己的親生兒子要給他拔管子,生兒育女還有什麼用啊!

丁元英:媽,如果您養兒就是為了防老,那就不要說母愛有多麼的偉大了,您養來養去就是為了交換,等不等價還兩說呢,碰到我這麼個不孝順的您就算賠了。

曾仕強窮養小孩的道理(養兒防老對不對)2


當時看了這段對話,我被深深地觸動了。一直以來我也在思考“養兒防老”這句話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于是我對這句話的出處進行了查閱。

“養兒防老”這句話出自南宋陳元靓的《事林廣記》。

其實這部書并不是經典著作,它隻是一部百科類的生活指南性質的書。另外“養兒防老”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積谷防饑”。

那麼完整的表述應該是“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這句話的本意應該是告誡我們要未雨綢缪,提前做好打算。隻是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隻記住了前半句。當然這也符合人們的利益,那就是隻關注對自己有利的事。

曾仕強窮養小孩的道理(養兒防老對不對)3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

那就是人們常常說的“養兒防老”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沿着兩條軌迹繼承和發展的。

“養兒防老”就是被人們曲解出來的民間文化。

關于孝道,中國有一部經典的著作,那就是更早的《孝經》,這才是正統的儒家文化。然而我在這部書裡通篇沒有找到養兒是為了防老的描述。

下面來看看我節選的三段: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翻譯: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

翻譯:因為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在父母親膝下時就産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聖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聖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聖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親與兒子的親恩之情,乃是出於人類天生的本性。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翻譯: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當面去教導。

曾仕強窮養小孩的道理(養兒防老對不對)4


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道呢?

《孝經》也給出了明确的答案: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泰山舉行封禅大典。然而,身為史官的司馬談卻被要求留在洛陽等候,不得前往泰山。為此,司馬談心中憤懑憂郁,最後得了一場重病,奄奄一息。此時,恰好司馬遷路過洛陽,便拜見了父親。

司馬談拉着遷的手抽泣地說:“兒啊,現在天子登基繼承大統,在泰山舉行封禅典禮,而我作為史官,卻不讓我随行,這是我的命啊,是命啊!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替我的任務,繼續做史官;你做了史官以後,千萬不能忘記我想要完成的著作啊。孝道是從孝順父母親開始的,然後是侍奉君主,最後就是名揚後世。通過揚名後世來給父母争光,這就是最大的孝道。”

司馬遷聽了父親的話低下頭,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他看着父親,堅定地說:“父親,兒子我雖然笨拙,但是我一定會牢記您的教導。我當上史官以後,一定會詳細記述先人所整理過的曆史舊聞,不敢有任何遺漏。”

正是由于司馬遷牢記父親的遺言,所以即便在他得罪漢武帝之後,遭受了宮刑這樣的奇恥大辱,他依然忍辱負重,在堅持了十四年才終于完成了不朽的經典著作《史記》。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寶貴的經典,也讓我們永遠地記住了他們父子。

曾仕強窮養小孩的道理(養兒防老對不對)5


作為新一代父母,我們确實無法改變上一輩的思想觀念。然而在我們孝順父母的同時,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如何教育下一代。

如果我們總是灌輸給子女,我養你就是要你為我養老,那就等于給子女上了一把枷鎖,他們總感覺虧欠父母的,帶着這樣的束縛,他們如何自由的去打拼,如何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世界,如何才能成功。

作為新一代父母,我們應該提前規劃好自己的财務,管理好自己的身體,身體力行的孝順父母,做給他們看,讓孝順自然而然的發生。

最後我想說的是也許自然生發的反哺會讓我們得到的更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