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王芳
在我們的觀念中,不管是像感冒、咳嗽這樣的小毛病,還是癌症這樣的重病都是突發的,其實并非如此。大部分的疾病都是在長期發展下所形成的,有些疾病可能在你身體裡潛伏了多年。而面對“入侵”身體的疾病,正如它們突破人體的防禦需要時間,人體的免疫系統也需要時間克服它們的侵襲。
那麼,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
人體免疫系統分為固有免疫(又稱非特異性免疫)和适應性免疫(又稱特異性免疫)。固有免疫是一種生來就存在、針對微生物的免疫應答,适應性免疫由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免疫應答組成。
正常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因身體内外刺激(如衰老、生理發育不成熟、受損或死亡的細胞、突變的細胞、感染因素、理化因素等)激活後作出适度的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這些不良的刺激因素,進而維持身體内在的穩态。免疫系統實現其識别自己、排除異己的功能有賴于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有機協調地運行。而當這三個組成部分發生異常、引起非正常免疫應答反應,則可導緻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變态反應性疾病、腫瘤等。
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包括中樞免疫器官和周圍免疫器官。其中,中樞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是幹細胞和B淋巴細胞發育成熟的部位,胸腺是T淋巴細胞發育成熟的部位。周圍免疫器官包括脾髒和全身淋巴結,是成熟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定居的場所以及發生免疫應答的部位。
免疫細胞 免疫細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幹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嗜堿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免疫細胞通過表達細胞膜表面分子和分泌效應細胞因子等發揮各自的特異性免疫功能。如:T淋巴細胞介導特異性細胞免疫;B淋巴細胞介導特異性體液免疫;單核細胞具有吞噬和消化抗原的能力,且将抗原信息傳遞給T細胞,通過分泌白細胞介素1輔助T細胞的活化、增殖及分化;中性粒細胞具有趨化、黏附、吞噬和殺菌功能;自然殺傷細胞具有殺傷某些病毒和腫瘤的作用。
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細胞表面分子(如人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白細胞分化抗原、受體等)、免疫球蛋白、補體、細胞因子、細胞黏附分子等。不同免疫分子生物學效應不同。如: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能引起排斥反應;白細胞分化抗原參加免疫細胞信息傳遞、基因表達調控;免疫球蛋白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後形成免疫複合物,激活補體經典途徑、介導調理作用、調節免疫細胞和免疫反應;補體激活後可産生細胞溶解、炎症反應以及促吞噬效應;補體受體參與B細胞活化、促進吞噬細胞作用以及免疫粘附作用;白細胞介素2和g幹擾素可促進細胞毒性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消滅靶細胞;白細胞介素4、5、10等促進抗體反應及抑制吞噬細胞功能;具有趨化作用的細胞因子吸引免疫細胞到達免疫反應部位、參與免疫調節和免疫病理反應;幹擾素具有幹擾病毒複制、調節免疫、調控細胞增殖等作用;腫瘤壞死因子可直接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和炎症反應。
在上述免疫網絡中固有免疫和适應性免疫相互作用并增強彼此的功能,以發揮免疫監視、防禦及調控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