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賜是春秋末年的一代俊傑, 複姓端木,賜是名,字子貢,他同時也是孔門非常出色的弟子。
在《論語》中有關他的事迹比較多,在曆史中也有一定地位,總的來說,他的成就在三個方面:口才好,在“孔門十哲”中位列言語科;能力強,做過魯國、衛國的丞相;具有出色的商業才華,是儒商鼻祖。
子貢是孔子最親近的幾位弟子之一,善于辭令,在春秋末年的諸侯國間很有些名氣,是當時出色的外交家。除此外,他又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商業頭腦的,做生意“億則屢中”,每次預測行情都被他猜中,憑借一身本領馳騁商海,幾年的時間就成了大富翁,是魯國的首富。
身邊有子貢這樣有才華有财富的弟子,孔子出遊列國的經費等一切開銷就有了保障,沒有了吃穿住行的後顧之憂,更能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弘道的理想中去。
孔子師徒遊走在列國之間,是帶着推行仁道的使命上路的,這是孔門師生的共同理想。但是理想雖然重要,實現理想的資本同樣不能缺少,假如沒有子貢經商源源不斷提供遊學經費,周遊列國之旅就會平添許多現實困難,甚至無法完成。
孔子去世後,按照禮制,弟子們應守喪三年,子貢念及師生情誼,每每難以忘懷,在三年喪期過後,又結廬守了三年,對老師孔子的愛戴,情之真意之重,由此可見。
孔子曾經評價過子貢,這段原文編者摘錄如下: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有一次子貢故意問孔子,老師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你就好比是一個器物吧,子貢就又問是一個什麼器,孔子說是“瑚琏之器”。
瑚琏是一種禮器,一方面在祭祀時使用,一方又可以用來盛放糧食。在我國先秦時期,很重視禮,在宗廟祭祀的時候,需結合禮樂來進行祭拜活動,這個時候需擺放供品以示對神靈的尊重,瑚琏就是祭器中的一種,用來裝上糧食擺在供桌之上。
孔子評價子貢是“瑚琏之器”,就是說子貢是一個能夠登上朝堂之上的實用型人才,因為有才有識,遲早會脫穎而出,展露才智。果不其然,後來子貢先後受到魯侯、衛君的重用,成為當時成就斐然聲名顯赫的外交家。
在從政之前,子貢跟在孔子身邊是“半讀半商”,一邊學習六藝之學,一邊從事商業活動,是儒生中經商最有成就的一位,被後人稱為“文财神”。現今在一些東南之地的經商人家,還有供奉子貢的傳統,在民間也有着很大的影響力。
中國傳統上的商業文化強調“義利合一”的商業精神,不但求利,而且還重義,講求的是“君子愛财,取之有道”,不會為了取得财富置社會公義而不顧,當國家、社會需要的時候,願意舍财而取義,這與“資本以逐利為第一目标”的現代經商理念是不相同的。
中國的“義利合一”儒商傳統,就是從儒門子貢開始的。在當代社會,義利之間該如何選取,不僅是商人,也是大衆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如果為了利益而舍去一切價值信條,這個社會上最終沒有人會是赢家。
如果您喜歡我的原創文章,歡迎關注賬号!謝謝點贊、留言、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