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中台系統是一個很矛盾的闆塊,一方面人們知道它很有用,能夠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很多公司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去做中台,卻沒有多大的效果。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經驗出發,圍繞“建立屏障”這一思維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備注:文中所述的中台,特指電商業務中台。
一、“屏障”思維的由來在我之前寫的一篇總結文章《我做中台這5年:轉轉中台發展的整體回顧》中,我将過去轉轉中台的發展分為了5個階段。
其中,對第四階段定義的關鍵詞就是“建立屏障”。也正在這個時間點之前,我腦海中有了屏障這個思維。
回顧當時的中台内外環境,正如上邊圖中描述的那樣。
因為中台在此之前,一直處于在能力建設和項目集中攻堅的階段,對公司對業務我們的交付原則是先有後優,導緻中台在内部建設投入的資源幾乎為0。
這種現在回想起來,隻想别人不想自己的做法,其實是我的一個失誤。
因為問題集中爆發,不僅導緻了中台内部的并發事情壓力很大,同時業務對中台評價負面也讓大家情緒很低。
二、定位問題與解法面對以上狀态,其實感官上我們都能知道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還是想要比較系統化地全面定位下問題。
于是,我們開始了較大範圍的内部産研訪談和外部反饋收集。
我們将問題歸納分析之後,按照以中台為中心,大概有3個大的交互角色:上遊業務方、終端用戶、下遊業務方。
接下來,我們分别展開講解:
1. 上遊業務與中台之間
1)問題:溝通成本比較高,交付質量與效率低,對接感受不太好
經過深層次的分析,我們發現溝通成本高,是因為我們面向的溝通節點太多,畫了一張圖:
中台面向的上遊業務有很多,而中台子域也有很多。它們之間的信息往來,基本就是以上雜亂的線條。
站在業務視角,中台縱深邏輯複雜以及橫向聯動性強,造成每個業務需要與中台多個人進行溝通,并且可能前後反複,對接效率降低;
站在中台視角,每個子域,都會同時遇到有多個業務方與他溝通,響應質量變差,更别提能夠前置去了解業務動态,做動态預留和架構設計了。
于是,就形成了整體溝通成本高,對接感受差的結局。
2)解法:中台BP機制&中台平台化系統建設
面對以上2個問題,我們找到了2個解題舉措:
第一個,是減少溝通節點,進而提升整體溝通效率,即形成“BP機制”的屏障。
第二個,是減少非必要溝通,讓系統沉澱取代人,即形成“平台化系統”的屏障。
① 重構溝通協作節點
從業務視角來看,如何減少我的溝通節點呢?答案是一對一服務。
其實就是中台BP的概念,這個BP概念其實很多人可能一點都不陌生,公司内很多部門也基本都設置有BP角色,例如hrbp、财務bp等。
中台面向業務設置BP,應該能解決業務與中台溝通1V1。但中台與hr、财務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對内對接成本也很高,因為中台内部各産品域其實專業跨度非常大,例如支付、财務、物流、營銷等等。
所以,對業務的BP(第1重身份),有時候可能很難做到内部全局cover。那怎麼辦呢?隻能設置項目産品負責人(第2重身份),來具體橫向協作中台内部各域的産品實現。
以上BP的設置,并不代表要新增人員,而隻是讓人具備多重身份而已。
加上中台自身垂直方向,産品天然的崗位職責(第3重身份),一個中台PM可能最多會具備3重身份,畫個圖:
圖中,大家能很容易看出來,業務與中台内部各域的關聯關系,由之前很雜亂的狀态,變為了以上較為有序的狀态。
在協作中,角色職責清晰,整體對業務大體做到了1V1。
當然,這個要想完全做到很完美的狀态,幾乎不可能。因為對中台産品的要求太高了。
既然對業務的良好理解做到超前判斷,又要對内部全域系統做到全面了解,還有對上對下的強大溝通協作能力。
下圖中,大家感受下大中台産品域的分類:
能勝任以上多重身份的人才,我們稱之為“業務架構師”。
不過,這個也是過去在實踐中,得到的唯一最優解。我們隻能不斷完善和叠代,多多培養這樣的人才出來。
② 系統代替人:減少成熟場景下人的參與
以上BP機制,我們解決了信息流轉節點雜亂的問題。
對業務對接成本和效率來講,确實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大家對中台産品來講,從一個需求到落地,中台所做的事情比之前應該是沒有任何減少的,甚至還由于身兼多重身份變得更多了。
所以,做到節點有序和減少還不夠,還需要讓信息流轉的次數變少和流速變快。
那怎麼做呢?
在上篇公衆号文章《中台規劃深度解析:用戶、機制、系統》中,我介紹中台平台化章節中,我提到了4個系統:
分别是:規則中心、配置中心、開放平台、綜合查詢,我對它們也都有詳細的描述,見下圖:
其實,以上系統的核心,就是将重複的事情結構化,變為系統化,然後在業務與中台之間建立漏鬥。
一方面,可以讓業務自助解決一些問題,這樣信息就不用穿透到中台。如開放平台、規則中心、綜合查詢。
另一方面,通過系統化的方式,讓實現一個需求的過程變得有指引有配置,速率提升。如配置中心。
當然過程中,我們還做的有後台系統統一導航、中台對接人導航等等,道理也是類似。
2. 端用戶與中台之間
業務與中台之間的矛盾解決了,中台産研面對另外一類用戶也會遇到難題。
因為這些用戶就是我們的終端用戶,即服務的線上C端買/賣家(回收會有C1賣家)和B端商家,還有一部分是線下作業人員(例如倉儲物流等)。
相對業務方這一内部項目需求用戶來講,終端用戶遇到問題一般都是緊急的線上問題,要求要及時響應。
1)問題:用戶穿透到中台産研,沒有緩沖層,造成熱點嚴重
中台本身提供交易能力,橫跨用戶交易的全部生命周期。一旦遇到問題,跟中台的關聯度是極大概率。
而中台本身的産品資源是稀缺的,我們有的崗位基本就是1個人,甚至半個人。
那麼,就很容易會産生嚴重的熱點問題,導緻産品精力受到牽制,會關聯影響其他更多的事情處理效率。
下面一張圖,是之前我們質檢方向一位産品的企業微信日常,大家感受一下:
一段時期内,中台各個方向的PM,基本都是以上的狀态,99 的消息鋪開全屏幕,天天看消息看不過來。
2)解法:引入産品運營角色,工具賦能給運營
從中台産研視角來看,如何減少咨詢和幹擾呢?
面向以上問題,我們找到了解題思路:
就是必須在組織層面增加節點,招聘産品運營角色,形成“緩沖區”的屏障。
産品運營角色,需要發揮2個作用:
一個是由外到内,起到收攏信息、過濾信息、轉化信息的作用,提升産研處理信息的有效性;
另一個是由内到外,起到沉澱解決問題方法、宣導培訓用戶的作用,提升上遊自助解決問題,減少問題到中台。
另外,除了解決線上問題之外,産品運營角色還會牽引各種對接sop的建立,讓問題流轉機制趨于更加有序。
過程中,産品需要花費一些資源,做一些小工具,賦能給運營,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
3. 中台與下遊(非生産系統,如客服、大數據、财務)之間
以上中台打交道的兩類用戶,其實都會比較顯性,在交付上一個是“最重要”業務方,一個是“用戶第一”的用戶。
那其實還有一類用戶,我們會較難注意到他們,因為他們屬于非生産系統,一定程度上不會影響用戶交易進程。
但是,他們确實也服務着公司内部很多中後台的業務用戶。例如,客服、大數據、财務等。
那中台與他們之間會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呢?
1)問題:中台業務數據分散,會造成下遊與上遊業務多點對接,成本高,數據統一性差
因為處于下遊,很多時候,他們沒有太多話語權,所以過程中,慢慢也就會接受了很多現狀,不向上遊提需求或提需求上遊沒空“搭理”。
你想,在上邊這種中台本身都沒有時間做内部建設的環境下,更不會有太多精力花在更下遊的系統基建上。
以上造成最直觀的結果,就是下遊需要兜底中台沒有封裝掉的業務場景,需要一對多去進行解決問題。
畫個圖,大概就是這個邏輯:下遊業務需要對接除中台之外,還需要跟很多業務個性化信息去做識别和交互。
那這時候,下遊各個業務的實現成本,其實是比較高的。
2)解法:中台核心數據分散問題統一化
那怎麼辦呢?還是用我們的屏障思維來解題。
即中台數據統一化項目,将下遊業務依賴的發散場景收斂到中台,由中台與下遊一對一交互。即形成“數據統一化”的屏障。
畫個圖解釋邏輯如下:
在這裡,中台用框架包住了業務個性化的觸點,邏輯還是個性化,隻是不對下遊感知了,中台變為了和下遊對接的唯一觸點。
到這裡,我們将中台對接的3類用戶,所遇到需要建立屏障的情況做了詳細說明。
總結一張圖,便于大家記住。
到這裡,就是我過去在中台建設實踐中,關于“屏障”思維的一些思考。
其實,也都不是很多東西一開始就能想到,而是遇到問題一點點去解決,後續慢慢形成的歸納總結。
見招拆招,隻要一心去解決問題,就必然會有所悟、有所得。
作者:減形簡遠,産品雜談(life_pm)
本文由@減形簡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