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嫡皇後馬氏所生的第四個皇子。
建文元年,時為燕王的朱棣因不滿建文帝過分削藩的行為而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了近4年的武力抗争,朱棣成功奪下了皇權并登基稱帝,成為了曆史上大明的第三任君王,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
除了嫡皇後徐氏之外,明成祖朱棣還擁有19位有名有号的後宮妃嫔。朱棣一生共有過9個孩子,其中4個是皇子,5個是公主。除了剛剛滿月便夭折的四皇子朱高燨之外,皇長子朱高熾、二皇子朱高煦、三皇子朱高燧皆是徐皇後所生。
而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位嫡皇子長大成人後的命運也各不相同:
皇長子朱高熾繼承了大明的皇位;
二皇子朱高煦因觊觎皇位而謀反,兵敗遭禁後他挑釁明宣宗未果,最終慘遭炙亡;
被敕封為趙王的三皇子朱高燧亦曾懷揣謀逆之心,但由于他懂得及時認輸、适時收手而得到了帝王的寬恕,得以平安善終。
因為皇帝爺爺笃愛皇孫才赢得江山繼承者之位的明仁宗朱高熾明仁宗朱高熾是大明的第四任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與嫡皇後徐氏所生的皇長子,雖說朱高熾身份尊榮顯貴、獨一無二,但他剛開始卻不是明成祖朱棣心目中的儲君人選。
據史籍所載,大明的江山社稷之所以最終交到了朱高熾手中,都是因為皇爺爺朱棣甚為喜愛朱高熾所生的皇孫朱瞻基,因此,才能平平的明仁宗朱高熾乃是“父憑子貴”才登上大明皇帝寶座的。
公元1424年8月,明成祖朱棣在征伐蒙古班師回朝的途中不幸崩逝,喪禮結束後不久,皇太子朱高熾登基稱帝,是為曆史上的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出生于公元1378年,當時其父朱棣乃是明朝的燕王,因為朱高熾幼時深受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喜愛,所以朱元璋就冊封了年幼的朱高熾為燕王世子,讓他将來承襲燕王的爵位和權勢。
朱高熾天生仁厚安靜,他酷愛美食和文學,除了箭術之外,對行伍打仗之事并不太感興趣,而且因為其天生有腳疾而且身體肥胖,所以這個大兒子在能征善戰的朱棣眼中并未受到過多的重視。
在朱棣的思維中,兒子應當與父親性情相近,但有腳疾的長子朱高熾卻喜文避武、喜靜厭動,實在沒辦法日日将其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培養。
然而在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眼中,長孫朱高熾卻是個喜好讀書、言行有度、端穩持重的好孩子。
公元1395年,被朱元璋欽定為燕王世子的朱高熾,被祖父明太祖進行了若幹“品性測試”,通過對國事和軍務的我問你答,朱元璋認為長孫朱高熾性情仁厚、頗有見識和胸襟,直言這個皇孫有“君人之識”并大加褒贊。
朱高熾21歲那年,父親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4年後,善于攻伐的朱棣大獲全勝,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下了大明的皇權,于公元1402年6月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2年的君王統治。
明成祖朱棣功業卓著、能力超然,通過他的文功武治,大明迎來了安泰繁榮的順治時代,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欲确定大明的儲君人選,當時朱棣的心目中已經屬意将嫡長子朱高熾冊立為太子。
然而朝中的大臣卻各有想法,有相當一部分人還伺機推舉二皇子朱高煦為太子,理由就是朱高煦曾在靖難之役中勠力追随在朱棣身邊并立下了赫赫戰功,完全當得起“文武全才”這幾個字。
心有動搖的朱棣轉過頭又征求大臣解缙、黃淮、尹昌隆3人的意見,黃淮和尹昌隆适時拿出了“立嫡立長”的立儲傳統論調,而解缙還不失時機地進言道:皇長子仁孝,立之則天下歸心。好聖孫則可保大明三世無憂。
解缙口中的“好聖孫”恰恰指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棣最疼愛的皇孫朱瞻基,因為重臣解缙的一句良言,使得明成祖朱棣如夢初醒,很快就冊封了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隐含的目的就是希望未來大明的江山社稷,将由自己最疼愛的好皇孫朱瞻基來承襲、統治。
明成祖朱棣薨逝後,太子朱高熾即位為帝,朱高熾當上皇帝的時候已經年過四旬,健康狀況并不太好的他上位後就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使得整個大明整肅一新、煥發了出了新的氣象。
可惜,體胖多病的明仁宗朱高熾于公元1425年猝然薨逝在皇宮之中,終年47歲的朱高熾從登基到過世才僅僅做了10個月的皇帝,滿朝文武皆哀恸難過、傷心不已。
随後,朱瞻基登上了皇位,是為曆史上的明宣宗。
明朝在朱瞻基的統治之下變得愈發強盛繁榮起來,大明也的确如解缙所言——安泰和順、三世無憂。
從外貌到能力與朱棣最為相似的二皇子朱高煦為何起兵謀逆,最終兵敗身死公元1389年,朱棣的次子朱高煦降臨人世,朱高煦從小就英武好動,不但喜歡舞槍弄棒,而且還喜歡排兵布陣、翻讀兵法兵書。
朱棣見次子朱高煦是個練武打仗的好苗子,便時常将年幼的朱高煦帶進兵營之中,親自教導朱高煦習武練兵之法,用意栽培。
最初,朱高煦被封為“高陽郡王”,後來因為他孔武有力、能征好戰,便被朱棣任命為副将,随同朱棣一同起兵靖難并榮立了累累戰功,可謂年輕有為、威風八面。
明成祖即位稱帝後,将次子朱高煦封為漢王,賜藩國雲南,以示榮寵褒贊。
若是将二皇子朱高煦與皇長子朱高熾比較一番,那麼無論何人都不得不承認朱高煦的相貌和軍事才能都遠勝朱高熾。
看着與自己甚為相像,并曾陪同自己出生入死的二兒子朱高煦,明成祖朱棣也曾數番動過要在大皇子朱高熾和二皇子朱高煦當中選出一位儲君的念頭。
面對着江山和皇權,有點頭腦的朱高煦也不禁摩拳擦掌,想要在争奪儲君的“暗鬥”中較量一番。
為了能夠方便自己親近父皇朱棣,已經被封王的朱高煦一直留居在南京城内,不肯就藩,意欲适時搶占先機、力壓大哥一頭并順勢坐上太子之位。
後來,深受朱棣信重的大臣楊士奇,看出來二皇子朱高煦有故意污蔑太子之舉,本性忠毅的楊士奇為了給仁厚的太子解除這場政治危機,便提醒成祖朱棣:漢王兩次受封都不肯就藩,而且眼下陛下即将遷都,可漢王卻執意留在南京,他的用意究竟是什麼呢?
楊士奇的一番話點醒了成祖朱棣,他思考了片刻,馬上就悟出了朱高煦久久不願就藩的“深意”。
翌日,朱棣全然不顧漢王朱高煦的百般哀求,強行命令他離開南京前往封地。
最終,朱高煦不得不遵旨離京就藩,而他離開京城後,朱高煦與太子朱高熾的儲君之争也暫且告一段落。
當明成祖在班師回朝的途中病逝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了朱高熾耳中之後,這位聰慧的太子決定暫且秘而不宣,好讓漢王朱高煦在朝堂中安插的内線臣子打探不到任何新消息、新動向。
而當朱高煦後來得知了父皇朱棣薨逝之訊時,太子朱高熾早已做好了多重防備、以确保自己登基一事萬無一失。
野心不死的朱高煦随即舉兵造反,意欲用武力來奪得皇位,但他最終并未成功獲勝,反倒是成了侄兒朱瞻基的手下敗将,生擒被俘。因為朱瞻基仁善心軟,起初隻是奉父皇之命将二皇叔朱高煦軟禁起來,供養終生。
而當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一次他突然起意去探望被囚禁已久的皇叔朱高煦,卻被仍懷恨意的朱高煦故意絆倒在地。
遭到挑釁的朱瞻基怒不可遏,當即就命人将朱高煦裝進一個大銅缸,然後在缸下燃起炭火,将這個不思悔改的二皇叔活活炙死在了銅缸之中。
趙王朱高燧曾助纣為虐,但卻被仁慈的朱瞻基放過并得享天年
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三皇子,與朱高熾和朱高煦乃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朱高燧天性魯莽、行事沖動,從小最喜歡跟着二哥朱高煦玩耍嬉戲,因此成年之後,朱高燧就仿佛是二哥朱高煦的跟班随從一樣,總是受到朱高煦的指使和擺布。
永樂二年,朱高燧被父皇朱棣冊封為趙王,但因為朱高燧是徐皇後和朱棣最為寵溺的小兒子,所以他被封王之後仍然奉命留居在京城之内,始終過着極受寵愛而且逍遙自在的日子。
由于朱高燧總是恃寵而驕、任性妄為,所以他曾屢屢做下觸犯法令之事。
一開始,因朱高燧擁有着當朝三皇子的特殊身份,故他那些作奸犯科之事得以被暫且姑息縱容。
雖說朱高燧一直與二哥朱高煦關系密切,但那并不意味着他對皇位沒有半點觊觎之意。身為大明嫡出的皇子,朱高燧亦曾想過先聯合朱高煦扳倒太子朱高熾,然後自己再靜待時機除掉二哥朱高煦,一舉坐上大明的皇帝寶座。
不久,曾犯下諸多違法之事的朱高燧被擁護太子的朝臣揭露了累累罪行,明成祖朱棣大為光火,當即就下令褫奪了朱高燧的冠服并誅除了一直輔佐他的長史顧晟。
生性仁厚的大哥朱高熾害怕父皇會責罰過重,便在朝堂上跪地求情,希望父皇朱棣饒過弟弟朱高燧一回,給朱高燧改過自新的機會。
明成祖朱棣薨逝後,當上皇帝的朱高熾并沒有“翻舊賬”、尋找由頭懲治曾經對自己不利的朱高燧,反而還顧念手足親情厚賜了朱高燧、對這個親弟弟照顧有加。
明宣宗朱瞻基繼承大統之後,因為二皇叔朱高煦心中猶懷恨意而不得不将其處死,但當一衆大臣上書提議要徹查朱高燧的時候,朱瞻基心裡很清楚三皇叔朱高燧再無謀逆之意,因此他力排衆議,堅定地維護了朱高燧的聲名,不僅放了三皇叔一馬,還對其寬待優撫,彰顯了一代帝王的仁厚和大氣。
公元1431年10月,因病終老的朱高燧在當了29年趙王之後善終離世,終年50歲。
其後的歲月裡,朱高燧的兒孫們将趙王的爵位和權勢承襲了14代,是明朝諸位藩王之中存世最久的一支皇室宗親血脈。
有人說,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位嫡皇子之間的“奪嫡之争”皆是因明成祖朱棣而起,若不是朱棣在立儲一事上遊移不決、遲遲不定,朱高煦和朱高燧就不會合起夥來陷害朱高熾。
好在明成祖朱棣最後聽從了朝廷重臣解缙所言,為了好聖孫朱瞻基的未來而綢缪着想,方才給大明王朝欽定了明仁宗和明宣宗2代仁君明主,澤被了江山社稷和百姓萬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