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媽 CD爸媽
自從有娃以後,操心似乎就成了媽媽們的常态。
我每次下樓遛娃,總容易碰見家長們互相詢問孩子的情況。
什麼娃說話利索了嗎?各項能力發展怎麼樣啊?
偶爾還會問到我,當然,我也免不了問回去幾句,誰不關心孩子的早教呢?
生怕娃早教不及時,再“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啊,對于早期能力培養,益智玩具有妙用!
畢竟,早教的一個核心就是要踐行“玩中學”。
但是總有家長說,給孩子買了一堆玩具,但是不知道怎麼用,不知道怎麼才能發揮玩具的最大價值。
今天,C媽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說一說不同玩具,到底能培養孩子的哪些不同能力。
Part.1專注力培養
專注力對孩子來說有多麼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專注是比智商更容易讓孩子成功的因素。
但說實話,現在這屆娃最缺乏的,就是靜下心來好好做點什麼的專注力了。
這話倒是沒錯,實在是孩子所處的環境太熱鬧了。
家裡咱們陪玩時人造的“趣生活”;戶外車水馬龍喧嚣的“趣世界”。
你看,孩子沒有靜靜思考的空間,專注力能不到發展。
這會導緻什麼結果呢?
等孩子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會是“我不會、這太難了”,而不是專注地去解決。
但是,孩子的這種專注力,其實是可以培養的。
在我看來,積木、拼圖,包括咱們之前開團過的鵝卵石、小熊計數,都是培養專注力最具代表性的玩具。
咱以積木為例,對孩子來說,它算是最理想的益智啟蒙玩具之一了。
口說無憑,指路CC&DD。
孩子小月齡的時候,玩玩最簡單的疊高高,或者咱們稍微引導引導,讓孩子做做顔色和形狀配對。
等再大一點,按照圖紙搭建小房子、大城堡鄉間小路、跨海大橋……都不在話下(全看咱的财力,買得起哪種了
)
搭積木很神奇,總能讓孩子安靜下來。
因為從如何把兩塊積木疊到一起、如何擺成房子的形狀……這都是需要大腦去思考的,而這個過程,就需要屏蔽外界的幹擾,精神完全投注在這一件事上才行,不然孩子們完不成啊。
無形之中,就鍛煉了孩子的專注力。
反正,我家倆娃向來對搭積木情有獨鐘,而且一玩起來,專注的不要不要的。
有時候,甚至都是全家齊上陣,玩3小時都不帶停的那種,妥妥的鍛煉專注力的神器。
雖然,這也是我家積木成堆的最大原因,但娃專注力提升了,還計較什麼呢。
總比成天擔心娃一會兒玩這個一會玩兒那個,損傷專注力強多了吧。
Part.2觀察力培養
「觀察、觀察」,其實是代表兩項能力:觀代表看、察代表想。
也就是說,觀察一個事物,是先看到事物是什麼樣,然後還要去思考為什麼這樣,或者怎樣解決。
所以啊,孩子如果在這項能力上發展得好,那麼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會差。
另外,觀察力還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
孩子的智力發育需要來自外界環境的刺激,刺激越豐富,大腦發育越完善。
但是,大腦接受到這些刺激的前提就是需要眼睛先發現它。
沒有發現,又如何刺激呢?
所以,觀察力的引導是十分重要的。
那什麼玩具,是鍛煉觀察力的典型呢?
——找不同。
就拿DD最近很喜歡的這套小偵探繪本來說吧,它就是鍛煉觀察力的典型。
比如:
這一頁中,誰沒有睡飽?

這一頁中,誰和貓咪玩過?

我們可以引導他觀察小動物的神态、動作和周圍的物品,來最終判斷,到底是哪隻小動物沒睡飽。
這樣,孩子在玩得開心的同時,觀察力不知不覺就受到鍛煉了。
總的來說,觀察力的鍛煉不必拘泥于某一種玩具。
哪怕是出門玩,讓孩子看看兩片葉子有什麼不同,兩塊石頭有哪裡不一樣,也是很好的鍛煉方式。
Part.3想象力培養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是無限的。
沒錯,想象力能夠無限擴大孩子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能嘗試不同的方式去解決。
對于低齡寶寶來說,他們還沒有足夠多的知識和經驗,想象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而想要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啊,孩子們最喜歡也最容易上手的,非塗鴉莫屬了。
畢竟寫寫畫畫,好像是很多娃小時候的天性。
很多媽媽可能會擔心孩子太小,不會畫,也圖不好。
但對于孩子來說,畫畫不單單是技巧,也是思維活動,是他們發揮想象力的通道。
演員孫俪的孩子等等和小花也喜歡塗鴉,為此她還發過微博:
“别影響他們的創作,牆紙可以換,但靈感不能等。”

你會發現,在孩子的筆下,媽媽可能是長耳朵,雲朵可能是粉色的,房子可以是圓形的……
盡管沒什麼章法可言,在咱們看來甚至是“錯誤”的。
但是對孩子來說,這是他們自己運用想象力進行創作的過程。
媽媽的長耳朵,是因為要戴眼鏡、戴口罩,不長一點耳朵就太累了;
雲朵是粉色的,是因為今天出門的雲朵是個女生;
房子是圓形的,這樣就可以随時“滾”到想去的地方……
你看,他們的思維方式總是這麼的奇趣可愛,還有什麼理由去限制呢?
反正自從我家裡的倆娃開始拿起筆,到現在都沒放下。
DD這會最喜歡的就是各種塗鴉,搞得我現在還會時不時擔心,他倆會不會心血來潮,讓家裡畫風突變成嘻哈塗鴉風了。
Part.4社交力培養
關于孩子的社交力,也是備受媽媽們關注的了,在咱公号也聊過不少次。
什麼會不會好好說話啦,和小夥伴們玩得開不開心啦……
當媽的,哪兒能不操心啊?
畢竟随着孩子的長大,總會融入新的社交圈子,以後還要入園呢。
為了以後孩子能順順利利交朋友,不欺負别人,也不被欺負,社交力都是必須要培養的。
除了咱常說的老母親口口相傳社交技巧外,讓娃親身體驗也很重要。
這時候,就不得不提到經久不衰的“過家家”的遊戲了,相信咱們小時候也都玩過吧。
現在啊,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最喜歡的還是這個“傳統遊戲。”
和找不同一樣,身邊的很多東西,都可以拿來當過家家的道具。
比如,這個小熊計數玩具,一言不合就是大型情景劇現場。

黃色小熊、綠色小熊、紅色小熊要開啟一場三方拔河戰,到底誰才能赢?
幾個小夥伴各執一方,可以随時來一場熊熊大戰!

或者,小朋友A和幾個小熊說悄悄話,外面的小熊和小朋友B想要偷聽……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可利用的:
用積木做一個小家,邀請别人來做客;布偶娃娃假裝病人,去看醫生……
咱們沒事的時候盡可以陪着孩子演起來,在娃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發揮的時候,暗戳戳的教孩子怎麼正确社交,寓教于樂多好啊。
這才是培養孩子社交力的正确打開方式嘛!
C媽說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用不同類型的玩具來培養孩子的能力。
當然,同一類玩具不是隻能鍛煉一項能力,同一項能力也不是隻能用一類玩具。
所有的玩具都能融會貫通,隻要對孩子管用就好。
眼看着孩子越長越大,媽媽們對各項能力的培養也逐漸操心起來,畢竟等到3歲入園,沒準就都得用上了,幫孩子更好地适應入園生活。
我養娃最希望的就是,讓娃在玩中學,在用中學,在做中學。
為此,我尤其喜歡在孩子的玩具上花心思,效果還不錯,可以參考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