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重要政治任務。大衆日報客戶端特邀全國知名學者,對五中全會精神進行權威、全面、深刻、系統的解讀,快來學習吧!
本期專家:郭鐵成,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簡稱“中信所”)研究員
中信所專家: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科技創新被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并進行專章部署,這在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曆史上是第一次。
從“行列”到“前列”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收官之年,我國即将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并在此基礎上向跻身創新型國家前列進軍。
“跻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實現這一目标,我們必須建設一流的國家創新體系,賦能發展、引領躍升、繁榮科學、激活人才,為現代化建設全局提供根本支撐。
賦能發展,就是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促進智力資本、技術資本、數據資本等新的生産要素進入生産領域,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改造傳統産業,加快形成發展新動能和新發展方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引領躍升,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以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為場景,促進重大突破,帶動中國經濟體向中高端躍升,形成核心競争力和發展新優勢。
繁榮科學,就是弘揚科學精神,培育創新文化,優化科研環境,争取對人類文明做出更多貢獻。
激活人才,就是改善科技創新生态,激發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四輪驅動”
完善國家創新體系,首先要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成。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首次提出:“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随後又在不同場合多次要求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關于建設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的要求,以及五中全會提出的“兩個推進”的要求,是對國家創新體系構成和功能的重大完善。未來的國家創新體系,不再是企業、高校、研究院所三輪驅動,而将是由國家實驗室、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四輪驅動,政府與社會力量充分合作的創新生态網絡。
生機勃勃的創新生态
建設一流的國家創新體系,不僅要在構成上加以完善,而且要進一步改革治理體制,建設生機勃勃的創新生态。重點是:堅持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科研體系在創新發展中的先導作用,激發科技創新人才活力,加強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創新。
首先,堅持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除基礎研究外,政府和公共科研機構應圍繞企業需求配置創新資源,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應調整現有行業和地方的科研機構,充實企業研發力量,支持依托企業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
其次,發揮科研體系在創新發展中的先導作用。調動大學、科研院所等組織化的科研力量和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導入産業和區域發展,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中心。
再次,激發科技創新人才活力。面向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根據經濟社會創新發展需求,培育面向未來的引領型科技人才,主要是戰略科學家、領軍工程師、一流創新團隊和青年創新人才。
最後,加強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創新。政府與社會力量以協議的形式,建立法律上的合作關系,共同決策,共同投入稀有資源,包括資金、人員、設備和信息等。政社合作關系本質上是夥伴關系,即平等的協議關系,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清偉 整理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