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9-09 02:27:58

引言:“一座城市的劫難與重生,包含着無盡悲歡,也見證着無數奮起。從曾被西方媒體預言“将從地球上被抹掉”的滿目瘡痍,到今天奮翅于冀東沃野的現代化城市,唐山40年的滄桑巨變,镌刻着一座城市鳳凰涅槃的發展奇迹,诠釋着一個民族和國家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偉大力量。”

曆經磨難、不忘初心;飽嘗艱辛、奮發圖強,這是一座英雄城市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愈挫愈奮、多難興邦的精神密碼。砥砺前行的中華民族,必将在複興之路上迎來更為光明的前景。

新華社評論員

《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紀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

一、回首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唐山,燕趙大地上的一座上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在一場沒有任何征兆的特大地震中被夷成廢墟。裡氏7.8級強烈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頃刻間,山崩地裂,房倒屋塌,24萬人罹難,16萬人重傷,100多萬人受傷,損失慘重,舉世罕見......被世界稱為“20世紀人類十大災難之一”的巨禍奇劫。

而就在不久前,2020年7月12日6時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為1976年唐山大地震餘震。

44年前唐山大地震至今竟還有餘震!

二、複原唐山大地震

為探尋唐山大地震及其餘震發生規律,數字冰雹整理了1976年7月28日至1978年12月底,地震活動最為活躍的兩年多數據,基于可視化決策系統,按照時間和地理空間兩個維度,對每一次地震按照震中位置、地震震級和地震時間進行了可視化分析。

我們努力找尋到了早期唐山衛星影像數據,并進行了可視化處理和渲染,盡可能的還原當年唐山及周邊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地勢、地貌、森林、建築分布等要素。

破壞性地震是指發生地震級别較大,一般震級大于5級,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和建築物破壞或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建築物破壞的地震災害。

在三維态勢地圖上,我們調取全部5級以上地震數據,通過氣泡圖來展示每一次地震,氣泡圖的中心點代表着震中位置、氣泡圖的大小代表着地震的震級強弱,氣泡越大震級越強,氣泡密集的區域意味着該地區地震頻繁。

(唐山大地震數據可視化)

三、唐山大地震數據可視分析

通過數據可視化,我們可以發現唐山大地震及其餘震分布的一些規律和特征:

(一)極震區發生在城區建築、人口密集地帶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從區域上看,7.8級大地震震中位置發生在唐山主城區,而非周邊山區,大地震導緻唐山市區所有建築物遭到損毀;在時間上,7.8級大地震發生于淩晨3點42分,正值深夜,群衆毫無準備,來不及轉移,人員傷亡慘重。以1976年7月28日的地震數據為例,通過可視化分析,可以直觀地看到當年唐山的城區建築分布,以及主震、早期餘震的發生過程。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可視化助力智慧應急)1

(震中位置分布可視分析)

(二)破壞性餘震多且強,次生災害遠超想象

唐山7月28日7.8級大地震後至1978年底,據統計,短短兩年多,監測到的1.0級以上餘震達17570次之多。其中,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後,到1976年7月31日,不到四天時間發生1.0級以上餘震3457次,次月發生1.0級以上餘震6237次,而後每月地震發生頻次逐漸減少。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可視化助力智慧應急)2

(每月地震發生頻次可視分析)

此外,我們調取了唐山大地震餘震序列中的5.0級以上地震數據,其中7級以上餘震1次、6.0-6.9級餘震3次、5.0-5.9級以上餘震72次,其中約有43%的5級以上餘震發生在主震後兩天内。餘震造成的次生災害不亞于主震,而餘震以短時内相繼發生高頻率,弱強度的地震,不僅給災後救援造成威脅,同時也會産生次生自然災害和造成更大人員傷亡。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可視化助力智慧應急)3

(5級以上地震震級分布可視分析)

(三)餘震呈帶狀密集分布

從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發生,到1978年底,餘震活動範圍不斷擴大,我們通過可視化手段,讓唐山大地震及其餘震數據同時發生,可以直觀看到所有地震的空間分布情況,在這裡我們可以非常直觀地得出一個結論:唐山大地震其餘震呈帶狀分布,地震帶以唐山主震為中心向東北方向和西南方向延伸。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可視化助力智慧應急)4

(大地震後餘震分布可視分析)

(四)餘震持續時間長、起伏波動大

一般來講,主震發生之後,相當一段時間内,會陸續發生一系列持續性餘震,持續時間可達數月甚至數年,并随着時間推移,在次數和強度上逐漸減弱。但在唐山大地震後,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地震後兩年先後發生了4次強餘震,如1976年7月28日發生的6.5級和7.1級地震、1976年11月15日發生的6.9級地震以及1977年5月12日發生6.2級地震,這幾次地震使唐山大地震餘震頻度衰減曲線發生了明顯轉折。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可視化助力智慧應急)5

(每月最大震級分布)

(五)唐山大地震影響範圍可視化分析

地震烈度,反映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構築物遭受地震影響破壞的程度,包括建築物破壞、自然景觀變化等。我國烈度分為12個等級,等級越高破壞越重。其中烈度VI度(6度)及以上建築物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一般而言,在一次地震中,離震中越近,烈度值越大;離震中越遠,烈度值越小。

我們通過可視化分析,把大地震的影響範圍,按照影響程度的大小通過區域着色進行可視化分區顯示,以大地震震中位置為中心,大地震震中位置周邊的紅色區域代表十一度烈度區,也就是地震影響最為嚴重的區域,橙色區域代表十度烈度區,依次類推,影響程度逐級減輕,最外圈的藍色區域為6度烈度區。

通過可視化分析,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除了震中唐山外,天津、秦皇島、北京、廊坊、滄州等城市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可視化助力智慧應急)6

(大地震影響範圍及程度可視分析)

四、災後重建,涅槃重生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使百年工業城市瞬間被夷為廢墟,曆經歲月磨砺,44年後的今天,唐山已成為京津冀發展戰略核心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唐山人民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不斷交出應對挑戰、無愧時代的發展答卷。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可視化助力智慧應急)7

(唐山76年地震照片和2020年新貌對比)

而唐山,這座自強不息的城市崛起之路,就像是中華民族砥砺前行的縮影,回顧曆史,無論是對抗外部侵略者、還是抗震救災、亦或是抗擊疫情...同舟共濟自強不息、堅韌不拔一直都是中華民族強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也終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

五、智慧應急,可視化助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随着5G、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的發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各種預警系統在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科學依據,“智慧應急”應運而生。

數字冰雹“智慧應急可視化決策系統”作為智慧應急的“神經中樞”,已在中國氣象局、多地應急管理局等單位成功落地并發揮着重要作用。

系統以大數據和系統融合為基礎,可有效連接散落在公共安全管理各個單元的數據資源,實現海量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并充分融合互聯網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可視化等前沿技術應用,将信息、技術、設備與應急管理需求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态勢監測、應急指揮、展示彙報、流程管理、輔助決策等多重作用,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救災等應急工作的綜合效能,提高應急管理決策決策和資源協調指揮效率。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可視化助力智慧應急)8

詳細信息請見鍊接

應急管理大屏可視化決策系統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内容(可視化助力智慧應急)9

數據來源:國家地震局編《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和河北省地震局編《唐山地震目錄》。本文僅對demo演示的内容做闡述,數字冰雹不對數據的準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和适用性等做任何保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