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螞蚱都屬于蝗類。蝗蟲的形态特征是頭大,觸角短。前胸背闆堅硬,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動。後腿有尖銳的鋸刺。産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它和螽斯最大的分别;螞蚱旳特征除了頭部呈較尖的圓錐形之外,其餘形态與蝗蟲相似。在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宋趙昌(傳)《寫生蛱蝶圖》中可以看到蝗蟲和螞蚱勾勒用筆的精微之處。在明孫隆和清華嵒、任伯年以及現代齊白石的畫中可見兼工帶寫的筆墨表現力。
蝈蝈與螽斯都屬于螽斯類。蝈蝈的形态特征是頭大、顔面近平直。體型短粗。觸角絲狀,長度超過身體。前胸背闆呈馬鞍形。雄蟲翅短,雌蟲腹末有長馬刀形産卵管。腿節下緣具黑色短刺并呈鋸齒狀,後足發達。在現代齊白石、陸抑非的畫中,可見出畫家對蝈蝈形理的高度把握和個性化的筆墨、造型語言,可讓後學者從中品讀筆墨與物象形理的深層關系。
螽斯與蝈蝈的形态區别是頭小,體型較長,覆翅較長,尾須短小,産卵器刀狀或劍狀。在宋代團扇、冊頁中常可見其生動的造型。在清李蟬、袁耀和現代王雪濤、江寒汀的作品中也可見到。
螳螂的形态特征是眼大頭小,頸細身長,頸部可自由轉動,觸角細長,前胸細長,前足為一對粗大 呈鐮刀狀的捕捉足,并在腿節和胫節上生有鈎狀刺。前翅皮質,後翅呈扇狀膜質。腹部肥大。螳螂題材在宋人小品、明陳洪绶和清華嵒的作品中可見。現代王雪濤、江寒汀也多有所作。齊白石則在質與量上都有超乎尋常的表現。
蟋蟀觸角細,前翅為革質而較硬,後足發達。在宋牟益和清華嵒、任伯年以及現代齊白石的作品中,可以看見蟋蟀的頭胸部與翅翼的濃淡虛實的對比。以及觸角與腿足的靈動健實的對比,這些藝術處理方式既來自對蟋蟀形态、質感的感受,也與筆墨技法自身的運用規律密切相關。
自史前濫觞算起,中國繪畫曆史已逾五千年,從早期的顧恺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到近代旳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等曆代大家均未脫離技法承傳與創造的軌迹,即通過繼承傳統技法(當然還有師造化的寫生實踐),為後人創造出新的『技法傳統』。中國前代畫家大都是通過師傅帶徒弟旳『作坊式』或師法傳統技法跨時空的『課徒式』訓練,由此産生了許多輝映千載的藝術作品。國畫傳統技法之重要可見一斑。
中國畫的學習是一個『由技進道』的過程,『技』在『道』前,是進『道』之必要條件。《莊子·養生主》中 的『庖丁解牛』于此可作理解參照。
繪畫技法的産生直接源于畫家的性情及其所處的地域風貌,以大家熟知的斧劈皴、披麻皴法為例,出自南派的『董巨』山水秀潤平和,而源于北派的『荊關』山水則雄偉瑰麗。有關傳統技法的著述頗豐,其博大精深亦非短篇小冊可以詳盡。如人物畫有『十八描』,山水畫有『十六皴』,工筆畫有『三礬九染』,寫意畫有『五筆七墨』(黃賓虹)等。荀子在《樂論》中言『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倘以此而論,中國畫傳統技法體系可謂大美!『凡操千曲而後曉音,操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國畫技法的學習應博采衆長、通覽各家,藉此豐富自己,方能厚積薄發,創自家面貌。
該畫集精選出曆史 上最具代表性畫家的繪畫技法并分門别類,以『局部寫真』的呈現方式彙集成冊,且各章節輔以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和技法介紹,使讀者能夠對國畫傳統技法精髓進行系統的欣賞、學習,同時對其生成、演變有一個概略認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