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東湖綠道楚風園站點,停滿了“車小藍”公共自行車。(記者 梅濤 攝)
圖為市民們遊玩東湖綠道,騎行共享單車是首選。(記者 梅濤 攝)
湖北日報訊(記者 成熔興 黃磊 通訊員 李瑩)昨日淩晨零時起,武漢市4萬輛“車小藍”公共自行車的運營時間,由早6點到晚10點調整為24小時運營。武漢環投公共自行車公司表示,将進一步加大車輛投放力度和站點建設密度,以滿足更多市民的出行需求。
業界普遍認為,這是武漢公共自行車面對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做出的應對之舉,“被市場競争的壓力倒逼着提升服務、加速布點。”
去年12月29日,摩拜單車進駐武漢。短短2個多月内,ofo、哈羅單車相繼入駐,加上“車小藍”,目前已有近20萬輛公共自行車服務武漢市民。
如同“鲶魚”一般,這些“純市場化運作 互聯網技術革新”的共享單車,快速攪活整個市場。曾經一波三折、不溫不火的武漢公共自行車市場,迎來新生。
民心工程一度“爛尾”
武漢是國内最早開通公共自行車的城市之一。
2009年4月,該市啟動公共自行車項目,采用“政府主導扶持、企業投資運營”模式,由本地民營企業鑫飛達出資建設站亭、配置車輛和人員,市城管部門免費出讓廣告資源作為投入。
最高峰時,武漢曾有1200多個便民自行車服務站點,近10萬輛自行車,近100萬市民辦理租車卡,可在規定時間内免費租用自行車。
一時間,“滿街都是自行車”成為武漢的靓麗名片,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後來漢學習。這一項目也成為該市創建“兩型社會”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但2014年前後,武漢公共自行車開始陷入“車輛少、租車難”的境地,不少站點或無人值守、無法租車還車,或改為賣報售煙的商攤。
鑫飛達稱,自行車管理維護成本高、站點廣告牌廣告收益不理想,導緻企業虧損,進而加劇後期管理脫節。最終,市民争相退卡,破舊車輛影響市容,“民心工程”變成了鬧心的“爛尾工程”。
兩次重啟仍不溫不火
2014年4月,武漢市政府與鑫飛達提前中止合同,運營5年的公共自行車宣告夭折。
随後,該市決定改用“政府投入、國企運營”的模式重啟該項目,卻一波三折。
一開始,武漢市政府拟将運營管理權交由市公交集團負責。該集團組建公共自行車專班,先後前往杭州、太原等多地考察,着手制定接手方案,拟于當年底挂牌成立運營公司。
根據規劃,新方案拟借鑒杭州模式,站點啟用全新的智能租車系統,無人看守,同時選用更為昂貴、結實的自行車。每輛自行車單價在500元至1000元,在漢口地區先行試點。然而,該計劃需政府投入大量經費,難以實現收入平衡,最終市公交集團宣布退出。
随後,武漢市城管委将該項目轉交市環投集團負責,2015年4月,新項目“車小藍”正式上線。
相比鑫飛達,“車小藍”的互聯網味兒更濃,使用更加方便:騎行者可用微信和手機APP掃碼租車,隻需交納押金,1小時内免費使用。所有站點不設亭棚,不涉及廣告資源出讓,避免了重收益、輕公益情況的發生。
據悉,截至去年底,武漢公共自行車開通站點2000個,投放車輛4萬餘輛,日均騎行量約12萬人次。不過,受限于資金及技術等原因,“車小藍”仍無法滿足市民需求,推出一年多來不溫不火。
共享單車攪活市場
去年12月29日,摩拜單車亮相光谷,成為進駐武漢的首款智能無樁共享單車,經過近3個月投放,目前已有數萬輛單車遍布三鎮。
2月25日,ofo全國共享服務中心及華中區總部落戶光谷;3月10日,哈羅單車開始布局。短短76天時間,已有3款共享單車進駐武漢,加上“車小藍”,集齊藍、橙、黃、白4種顔色。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4款單車在武漢市投放量近20萬輛。而按照各企業的投放計劃,到4月底這一數字将再翻上一倍。
相比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都采用無樁停靠技術,可随停随走,解決了居民出行的“最後一公裡”難題。
有人形容,公共自行車是線路固定的公交車,如果用戶的起始點不在站點周邊,可能要步行一兩公裡。而共享單車更像是機動靈活的出租車,能觸及城市的每個“神經末梢”,用戶随時可能遇見。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教授、“車改”名人葉青表示,武漢公共自行車與共享單車各有優勢:共享單車外形時尚,随借随還,頗受年輕人青睐,而武漢公共自行車運營規範,車輛清潔、安全維護有保障,騎行輕便,覆蓋人群更廣,年輕人中老年人都适合,“兩者隻有相互取長補短,才能最大限度滿足市民需求。”
據武漢環投公共自行車公司負責人介紹,共享單車進駐武漢後,“車小藍”日均騎行量已增至12萬人次,“99%的用戶都是免費使用。”下一步,“車小藍”還将加大投放:今年底累計開通站點2800個,投放車輛6萬輛,預計到2018年底實現站點3100個,車輛8萬輛,最終在中心城區實現每300米到500米便有一個站點。
微循環公交遲遲難開通 共享單車幫漢正街解難題
湖北日報訊 記者 汪洋 實習生 柯勁傑
原定去年“十一”期間開通的漢正街微循環公交,至今仍未開通,出行最後一公裡難題尚待破解。摩拜、OFO、哈羅等共享單車的大舉挺進,讓燃眉之急得以緩解。
摩拜湧進漢正街 有些摩的考慮改行
在漢正街,各種共享單車如雨後春筍,讓人目不暇接。
14日上午10時許,記者沿多福路清點,兩側共享單車接近百輛,以橙色摩拜為主,十分壯觀。
在面積僅1.67平方公裡的漢正街核心區,共享單車呈現明顯的“潮汐式”——大多早上八九點湧來,中午12點之前騎走。使用者多是本地做批發生意的商戶或外地來打貨的商販。
共享單車紮堆湧進,麻木、摩的生意差了。在地鐵6号線漢正街站B出口,一名來自黃陂橫店的摩的司機無奈地歎道:以前随便找個路口守三四個小時,百把元到手,現在守了半天,隻賺到30多元。
有打貨女子熟練地騎着摩拜單車,穩穩地停在地鐵口。她說,以往是喊麻木或摩的,1公裡以内,7元至9元不等。摩拜單車随借随停,1元錢可騎半小時,性價比更高。
漢正街市場管委會副書記羅俊介紹,“漢正街寸土寸金,小汽車不好停。采取‘地鐵 單車’,是不錯的選擇。”
他說,去年9月,漢正街開始謀劃公交微循環線路,設計了兩條線路,因為沒有找到公交車停車、保養的地方,加上漢正街隧道開建,道路打圍,方案就此擱置。共享單車的出現,大大緩解燃眉之急。
城管幫忙擺車 破解管理難題仍需努力
自行車多了,如何管理,成為難題。
14日上午,在多福路漢正街品牌服飾廣場段,記者看到,不少共享單車随意停放,有的甚至緊貼着欄杆。
其中,一輛編号為“0034159”的摩拜單車,停在多福路、長堤街交會處的斑馬線上,一度造成交通阻塞。約一刻鐘後,有城管隊員将其挪開,道路恢複暢通。
漢正街辦事處副主任佟玉方說:在漢正街區域,每天上街巡查的城管執法隊員、協管員70多人,發現有車停放不規範,就幫忙擺放,“第一輛車擺放整齊了,後面的也跟着擺。”
不久前,也有人粗暴抵制共享單車。“可能是觸動了麻木或摩的的利益,也可能是給管理人員帶來了麻煩。”羅俊當即找到商城管理方協商,後來商場安排專人管理,并辟出專門的單車車位。
不過,随着單車的增多,管理仍是棘手難題。羅俊表示,希望能接洽共享單車運營方,就相關管理問題進行磋商。
雙管齊下 惠及市民
湖北日報訊 成熔興
從鑫飛達的半路夭折,到“車小藍”的不溫不火,再到共享單車的風靡全城。
回顧武漢公共自行車的發展脈絡,“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的“競合”,讓市民出行“最後一公裡”更加順暢。
上半場,武漢公共自行車由政府主導扶持、企業投資運營。鑫飛達雖為民企,但政府特許經營的模式,仍有強烈行政色彩。缺乏競争、監管不力,再加上企業逐利性與項目公益性的沖突,最終導緻失敗。
中場,國企接手運營,“車小藍”的服務和形象大為提升,也跟上了互聯網的腳步。但“車小藍”仍未能從根本上改革經營模式,破解技術瓶頸,車輛投放、網點布局始終跟不上市民需求,長期靠政府投入的經營模式難以為繼。
下半場,共享單車入局,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使“無樁”成為可能,徹底打破了公共自行車的技術瓶頸。純市場化運作的經營模式,則讓各企業通過“流量 融資”的互聯網玩法獲得了充足的發展資金。
作為新生事物,共享單車仍然存在諸多弊端:車輛無序停放帶來監管難題,惡性競争導緻過度投放,“紅包大戰”後又可能出現“資本聯姻”,過于時尚現代的單車也不方便中老年人使用……而這些,也恰好是公共自行車所能彌補的。
既靠市場運作、又有政府引導。雙管齊下,市民就能享受更多便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