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武漢抗疫感人故事

武漢抗疫感人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7:15:34

武漢抗疫感人故事?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武漢抗疫感人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武漢抗疫感人故事(四個武漢家庭的抗疫故事)1

武漢抗疫感人故事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赴武漢采訪組

初冬傍晚的漢街,身着潮服的年輕人正在當街演唱,被暖到心坎的路人掏出手機專注地錄着,也有人的注意力并不在此,忙着跟同伴讨論即将新開張的網紅奶茶店,是不是值得排隊幾小時。武漢帶着熟悉的煙火氣複蘇了,速度就像當地解放大道上出租車的車速,不過年初的那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之戰留給這座城市的痕迹依然存在,口罩佩戴率可排全國前列,飯館裡一次性餐盤幾乎是标配……2020年即将過去,為了深入探究這場疫情帶給武漢市民怎樣的改變,《環球時報》記者再赴武漢,傾聽親曆那場抗疫戰争的醫生、康複者和志願者回顧各自的經曆。

首位被确診的重症醫生:我告訴兒子,爸爸是個英雄

“大腦缺氧時,整個人都是‘空’的,沒有多少思維,隻是看着心電監護儀,隻剩害怕。”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急診科醫生陸俊向《環球時報》描述起自己年初感染新冠病毒直至呼吸衰竭時的感受,表情平靜得像是在向新來的實習生講課。

陸俊告訴記者,他應該是第一個被确診的重症醫護人員。此前他接受媒體采訪時猜測自己可能是1月2日被感染的,那天晚上,他接診了大概30個發熱患者。從1月5号下午出現發熱症狀到10天後漸漸無法自主呼吸,再到1月29日病情好轉,陸俊在生死線上遊走了一圈,病情最重的時候,是一種“要被淹死的感覺”。那段時間,甚至傳出陸俊“因病去世”的謠言,以至于他聽說有沒搞清楚狀況的同事為此大哭一場,“其實我真要是不幸去世了,對當時的醫護人員一定是個比較大的打擊,因為當時抗疫主力還是年輕醫生,如果你開始害怕的話,被感染的幾率就會成倍的增加。”

為了讓戰友們堅持住,陸俊決定主動辟謠,委托一名醫生拍下他帶着醫療設備做原地蹲起的視頻,畫面裡的陸俊完成一次蹲起需要七八秒的時間,看上去非常吃力,畢竟在兩三天前,他連手機都拿不起來,“就是為了給同事打氣,那個時候内心強大是最重要的。”

“其實我了解這類病,知道熬過最初二十多天的階段,可能就會慢慢恢複了,還是比較自信的。”在被《環球時報》記者問到是否擔心自己挺不過時,陸俊這樣回答。最終,他赢下了這場戰鬥,1月29日他從金銀潭醫院轉回到同濟醫院,并于3月28日出院。今年6月,陸俊重返工作崗位,上班的第一天,醫院的相關領導和同事都在迎接他,但整體氣氛溫馨而平靜,“同濟醫院90%的醫護人員其實都是在抗疫一線,都是戰鬥英雄。”

陸俊說,現在他的身體狀況已恢複了90%,但能明顯感到跟患病之前有所不同:“比如我去查一個病床,幾十米的距離以前可能半分鐘就走到了,現在隻能慢慢的走,能感覺心跳得比較快。”在他看來,雖然新冠病毒給肉體帶來負面影響,但這次“從醫生到病人再到醫生”的角色轉換,讓自己對醫生的責任有了新的理解:“再一次以醫生身份站在病人床前的時候,看着心電監護儀,我就覺得回來真好,又可以為病人解決他身上的病痛,去問診的時候也會對病人有更多的關注和理解。”

記者了解到,患病期間,陸俊一直瞞着家人,父母在2月份才從新聞裡得知兒子患病的消息,在出院後,他隻是淡淡地告訴3歲的兒子:“爸爸一直在上班,支援前線。爸爸是個英雄。”

疫情讓倔強的父子和解 康複者:我變得“佛系”了

“我會永遠失去他嗎?”當陳林(化名)眼睜睜看着父親被送入ICU病房時,腦子裡蹦出這個可怕的念頭,而這在過去20多年的人生裡都從未出現。而這時,他幾乎已經忘了自己盡管症狀很輕,但也是一名感染者。

陳林父親的症狀是在吃完年夜飯後出現的,起初是咳嗽,然後氣喘。當時武漢疫情已經相當嚴重,但僥幸心理讓他們都覺得這樣的事情不會落到自己頭上,父親甚至還埋怨是陳林把感冒傳染給了自己,因為在這之前,陳林已經斷斷續續咳嗽很長時間了。

陳林從沒在醫院見過如此讓人窒息的景象,由于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求診病人塞滿醫院,候診時間都是幾個小時起步,“我親眼看到一個病人在我面前昏過去,跟演電視一樣。”

之後的十多天裡,陳林每天要在醫院守20個小時幫父親争取住院機會,就靠着早上出發前的一碗面條扛一整天,這樣的極限狀态持續到2月11日,陳林背着已經無法行動的父親上車、住院。看到父親住進病房,陳林感覺身上和心裡同時輕松了,卻忽然有些站不住。

其實陳林也有住院的機會,但他向社區主動申請将機會讓給一位年長的鄰居。接下來,陳林收拾行李住進隔離點,在那裡吃了“畢生難忘的一頓飯”,“肉丸、大蝦,紅燒牛肉、辣椒,幾乎全部都是葷菜,吃着吃着眼淚就流下來了。”

新冠病毒讓陳林和父親隔開一個多月的距離,卻拉近了他與父親疏遠了20多年的心。出生于傳統家庭的陳林一直想創業,但最終還是拗不過作為退伍軍人的父親,在當地法院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疫情前,他和他父親關系非常不好,“一次談話幾乎不會持續10分鐘。”

父親病愈後,這對沉默寡言、互不低頭的父子的關系開始升溫。“父親開始耐心地聽我說,理解我想要的生活,支持我一直夢想做的事。”陳林說他注意到,父親出去買菜,買的全都是兒子愛吃的菜。他坦言,這場疫情軟化了自己的個性,讓自己變成一個溫和的傾聽者。“我變得‘佛系’了,看什麼都不是事兒。之前總認為自己什麼人都見過,算是見過世面的。但這種直面生死的場面,真的會讓人覺得‘活着就挺好’,不再執着于争鬥。”陳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病愈後,他從隔離點出來第一件事就是買了好多口罩,直接送到附近的一家孤兒院。

話雖這麼說,但當談到美國不斷诋毀中國在控制疫情方面所做的努力時,陳林又按耐不住自己的“好鬥”脾氣:“你看美國那邊,疫情那麼嚴重,搶劫到處都有,我們武漢有嗎?一個都沒有,在封鎖期間,武漢的居民真的是團結起來抗擊疫情。武漢人民永不投降,我們将向世界證明武漢會更強更好。”

志願者:中國人的民族凝聚力隻是被日常生活的瑣碎所掩蓋

一月末,陳星旭開車帶着愛人去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幫助分配物資的路上,兩個人在車裡号啕大哭,“武漢以碼頭文化著稱,平時充滿煙火氣,很熱鬧,連市民講話都很大聲,但當時封城後,碩大的城市空無一人、萬籁俱寂,竟然能聽得到鳥叫。”

陳星旭是武漢520志願者組織發起人,他談起當時的反應仍感覺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畢竟反差太強烈了。就在封城前幾天,他和愛人正在雲南旅遊,愛人的一個十幾年的閨蜜退群并且把他們拉黑了,理由是“我們在武漢水深火熱,你們還在外邊玩。在群裡看着不舒服。”

“其實做志願者是我愛人先提出的。”陳星旭說,自己當初隻是抱着陪老婆的心态去的物資發放現場,但這一去,就完全被當時的氛圍包裹了。“從來沒有看過那樣的場面,幾百輛車一直排到館外,到處都是身穿防護服的人,一種臨戰的感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跟他一起去的志願者隻有13人,帶隊的讓他們一人領一套防護服,自己卻根本不知能幹點啥,“就好像要上戰場了,自己卻從來沒摸過槍,當時腿真的有點哆嗦,我老婆都笑話我了,現在想起來還慚愧。”

陳星旭記得很清楚,一位同批抵達的志願者是個非常瘦小的女孩子,“感覺還沒有我一半體重,人家一手提着大箱子,一手提着足有50斤重的消毒水,飛快地走,不說休息也從不喊累。”卸貨卸到巴基斯坦的物資車時,陳星旭的情緒又一次無法按捺,“每個箱子上卡了一包口罩,那些物資看起來并不整齊劃一,但能看出來是舉全民之力捐贈的,幾個大男人的眼淚一下就下來了。”

現在回想起志願者的工作,陳星旭都不清楚自己是怎麼挺過來的,接救助電話、對接物資、跟政府協調、提建議等繁複的事讓人的腦子24小時處于“超載”狀态,“經常接完一個電話,緊接着再來一個電話,然後前一個電話内容都忘得一幹二淨。”一天吃不上一口飯是常事,但總有人記得他們,陳星旭曾接到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孩電話,說要給志願者送物資,“夜很深了,街道像是死了一樣,遠遠看着她從黑暗裡走出來,提着一大包零食。那時候覺得她是個天使。”

讓陳星旭欣慰而滿足的是,在經曆初期的混亂之後,溝通機制逐漸理順,社會各界的建議和問題被政府部門充分吸納,武漢乃至全國的抗疫戰争效率大幅提升,他拿出手機給《環球時報》記者看,聊天記錄顯示,一位省領導不管多晚,都會立即回複他的求助,“我們志願者團體2月上旬到中旬,每天早上5點都會更新一批數據和建議,通過相關渠道,據說這些材料幾個小時就能到中央領導的案頭。”

4月8日武漢解封那天,陳星旭和朋友來到江邊,聽着響起的鐘聲,百味雜陳。陳星旭說,這場疫情讓他感受到武漢人性格深處的溫暖一面,“以前總有人說武漢人‘排外’,性格粗犷,不是這樣的。我們車上貼着志願者的标志,明顯能感覺到來自其他車輛的禮讓,這樣的小細節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我們小的時候聽到黃繼光、董存瑞之類的英雄故事,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但是這次我真正相信小時候受的很多教育是真實且具有現實意義的,中國人的民族凝聚力是被日常生活中的瑣碎所掩蓋的,在和平年代掩藏所有國人的心底,但是一旦遇到危難,迸發出來的能量将是驚人的。”陳星旭說。

下沉黨員幹部:引導兒子捐款買愛心菜送困難群衆

1月27号晚上20點,窗外傳來的《我和我的祖國》歌聲讓武漢市公交集團光谷營運分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何愛敏多少有點意外,她之前曾看到朋友圈裡有人号召打開窗戶合唱,但以為隻是一句玩笑話,“我們趕緊跑到窗戶邊,歌聲響起來的時候,心裡真的突然湧出一股勁兒。”這股“勁兒”對當時的武漢市民太重要了,何愛敏說,當時人們正處于封城後的沮喪階段,生活節奏全被打亂:“這東西(病毒)看不見摸不到,而且有那麼多需要救助的人,就在你的身邊。真的有點恐懼。聽到自發的合唱,就感覺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這樣團結起來,明天是有希望的。”

何愛敏所說的希望,不僅來自于醫護人員的奮戰,也來自于抓實阻隔、服務群衆工作,這是防控疫情的重中之重。根據公開報道,2月份上旬,為解決拉網式大排查和社區24小時封控中的人手不足問題,武漢市廣泛發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幹部職工下沉一線。截至2月27日,下沉人員已達4.45萬餘人。何愛敏和在武漢市市場監管局工作的愛人黃家玉雙雙也投入到一線。

面對記者的鏡頭,初一的兒子黃君熙談起很長時間獨自在家的日子,委屈得哭了起來:“害怕。萬一他們要是被感染了怎麼辦?一個人在家很孤單,即使他們回來吵個架,也熱鬧點。”

讓何愛敏欣慰的是,疫情期間明顯感覺到兒子長大了,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下沉的地方有很多生活很困難的人,獨居老人一隻蘿蔔可能要吃三五天,她就想辦法買些愛心菜送過去,“當時我覺得是個教育和引導兒子很好的機會,就在微信上試探一下‘媽媽這次捐了2000塊錢的菜,你能不能也參與一下?’沒想到他瞬間就答應了,說‘你從我的存款裡面扣’。我當時特别欣慰,因為曾經為了讓他給我買一個價值20塊錢的生日禮物,都需要做很長時間的思想工作。”

出門是與疫情拼殺的戰士,回到家則是平凡的爸爸、媽媽和兒子,回顧過去的2020年,一家人的笑容和淚水在記者的鏡頭前盡情釋放。在何愛敏看來,這次抗擊疫情是一次“洗禮”,而兒子黃君熙則第一次感覺到團結的強大力量。

“想說的話太多,現在卻隻有一句:不管是有多大的災多大的難,我很慶幸我是中國人。”黃家玉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