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讀呀
01
以下這些場景你是否熟悉:
場景一:飯菜準備好了,孩子因為不好好練鋼琴,耽誤了自己玩耍的時間,于是抓緊時間看着動畫片。家人着急催促:“快來吃飯了,一會涼了。”他跟你說:“媽媽,馬上!”
喊了幾遍人不來,無名火湧上心頭,然後準備要責罵孩子。
這時孩子說:“最後兩分鐘,媽媽,馬上來。”
全家人心軟了,隻好等他看完動畫片,跑過來吃飯。
場景二:吃早飯的時候,他看着盤子裡的食物,一聲聲“媽媽”灌進你的耳朵:
“媽媽,我就把雞蛋吃了可以麼?”
“媽媽,我也能和你一樣多放2勺蜂蜜麼?”
“媽媽,今早的煎蛋好像太鹹了,我想留給爸爸吃?”
看ipad,玩遊戲的時候,他更是“抓緊時間”:
“媽媽,沙漏已經漏完了,我可以再多看5分鐘嗎?”
“媽媽,再和我打一局嘛?”說着拿起手中的小人,“你演壞人,我演好人!”
等他開始彈鋼琴、做作業,又是“講價半小時,練琴三分鐘”:
“媽媽,這首曲子我就彈3遍,不錯就行了吧?”
“媽媽,老師說,每個字母就寫一行?”
“媽媽,把這頁讀完就不讀了吧,我都讀了3頁了?”
最終,老母親那絲絲僅有的溫柔和忍耐,就這樣被孩子的“可以嗎”、“好不好”消磨殆盡。怒火平地起,血壓蹭蹭高。
同事說:寒假終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吧?
你揉揉太陽穴呵呵一笑說:“速效救心丸已經給自己準備好了。”
02
真不知道從哪一天起,和父母讨價還價成了孩子的一項基本技能。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彈鋼琴、寫作業、玩pad.....反正就是不占“便宜”,不罷休。
經常是”孩子虐我千百遍,我待孩子如初戀。”在陪孩子讨價還價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孩子大了,能說會道以後,講價錢、談條件的次數也多了。
近日,一則朋友圈刷爆網絡:“這屆孩子是吃啥啥沒夠,幹啥啥不行,讨價還價第一名。”
于是,我心中默默點了100個贊。
不得不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熊孩子。
孩子總是談條件,自然而然養成讨價還價的習慣。那孩子談條件咋辦呢?
在電視劇《虎媽貓爸》,趙薇扮演的虎媽畢勝男帶着女兒在公園邊跑步鍛煉。女兒偷懶,不想跑,于是說,我身體疼,哪兒都疼。
聰明的虎媽一下識破女兒的詭計,不動聲色地問,隻要不跑步,肚子就不疼了嗎?女兒點點頭說是。
虎媽非常聰明,給孩子出了一道選擇題。“那你知道人生病了要去醫院,去了醫院就要打針吃藥,吃藥很苦,打針也很疼。”
“那麼,媽媽給你兩個選擇。一,繼續跑步,二,我們去醫院。”
小女兒馬上被吓住了,誰也不想吃藥打針呀,于是乖乖地和媽媽去跑步了。
看起來,隻要媽媽運用恰當的策略,當孩子談條件時,順道抛出選擇題,孩子往往一不小心就“中了道”了,所以嘛,姜還是老的辣。
03
孩子是怎麼學會跟大人讨價還價、講條件呢?還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時為了說服孩子做事情,自己先抛出的“小伎倆”,“你把……做了,媽媽就讓你……”
聰明的孩子舉一反三,又用回到我們的身上。
那麼,除了《虎媽貓爸》的經典對策,給孩子出選擇題,還有哪些應對孩子“講條件”的好辦法呢?
堅持原則。這個是最基本的,古人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就是大人給孩子制定好的條條框框。制定了就要堅決執行,誰說情也不可以。而且大人要帶頭執行。比如飯前要洗後、回家後第一件事也是洗手。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多說話,抓緊時間吃飯等等。這些原則就是家規,不可以讨價還價,等孩子慢慢習慣了,會伴随他一生。
掌握一個“度”。孩子在讨價還價的時候,一味拒絕也不可以,要掌握“度”,講究方法。理論上講,關系到原則問題的,毫不猶豫拒絕。比如今天去幼兒園,别的小朋友沒有穿秋褲,我可以不穿麼?不可以。那晚上可不可以刷了牙再吃個糖?也不可以。但是,可以在刷牙後再玩一會玩具。我們要學會适當地妥協,隻要不破壞原則,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到别處即可。
立場堅定。現在的孩子一個比一個聰明,很會察言觀色,比如媽媽不讓做的事情,他會找奶奶找爺爺,因為老人好說話,隻要嘗過一次甜頭,他就會知道找誰管用,下次會直奔主題。所以,全家人要統一思想,父母要跟老人溝通好,全家立場要堅定,制定好的事情就不能輕易改變,誰說情也沒有用。
選擇獎勵。家長可以适當獎勵孩子,但是不可以亂用,不可以常用。比如鋼琴彈得好,作業完成得好,這些都是孩子應該做到的,就不用獎勵。如果孩子用這些談條件,可以在孩子央求過幾次以後,适當獎勵一次看動畫片。要讓他知道,不是隻要讨價還價就管用,而且這也不是交換而來的,是對他的認可。我們還可以把獎勵改成陪孩子一起去踏青,到戶外一起騎自行車,給孩子一個大大地擁抱等等。比起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同樣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