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解剖學 騰康學院
咽的神經支配
咽的神經支配主要來自咽叢。此叢是由舌咽、迷走及交感神經的分支組成的。
咽的主要運動纖維來自副審計官的延髓根,這部分纖維先并入迷走神經及其分支,再分布到咽肌(由舌咽神經支配的莖突咽肌除外)及軟腭諸肌(由下颌神經支配的腭帆張肌除外)。
感覺纖維主要來自舌咽神經;但鼻咽部最上區域,由上颌神經來的纖維,經蝶腭神經節的分支分布;喉咽部為迷走神經的分支分布。
咽的交感纖維主要來自頸上神經節;有的交感纖維先并入迷走神經的咽支,再加入咽叢;也有單獨的交感神經小支加入咽叢。然後自咽叢發支進入壁内,分布于咽肌和黏膜等結構。
食管的神經支配
食管由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支配。
食管頸部由喉返神經發支分布,這些支進入食管壁内一般不越過中線。
食管胸部由左、右迷走神經發支分布,迷走神經主要分布在食管腹側,右迷走神經主要分布在食管背側;一側的迷走神經分支不僅分布于同側,也有分支到對側。
食管的交感神經起于頸下神經節或星狀神經節。
某些交感纖維先加入交感神經心支或喉返神經,然後再分布到食管;也有分支直接到食管。
主動脈叢的交感神經纖維也有分支分布至食管。
食管腹部有來自胃叢及膈叢的纖維;也有來自内髒大或小神經的交感神經纖維分布于該處。
總之,迷走及交感神經組成的食管叢,自叢發支進入食管壁。其中,支配食管的交感神經纖維由胸2~7脊髓節段發出,節前纖維在星狀神經節及胸交感幹形成突觸。
支配食管的迷走神經由迷走神經背核發出,HRP逆行标記尚證實支配食管平滑肌的中樞除背核外尚由疑核。迷走神經節前纖維與食管内神經叢節細胞突觸,節後纖維分布至食管壁平滑肌。
食管的感覺神經支配來自迷走神經及交感神經,傳統認為食管上部的痛覺纖維由迷走神經下節發出,研究證實貓頸段食管除接受迷走神經下節的神經纖維外,尚接受胸1~5及頸1~8脊神經節發出的纖維支配。
食管下部的痛覺主要由與脊髓胸5(或6)~8節相聯系的纖維傳入。
胃的自主神經支配
胃由迷走神經及交感神經支配。
迷走神經自食管叢延續至腹腔内形成迷走神經前、後幹達胃的前後壁,并形成胃前叢及胃後叢。
胃前叢的分支分布于贲門、胃體前上面、幽門部及肝等,其中進入并支配胃窦的分支稱為拉氏支,前幹發出的肝支還分出神經支到幽門管、幽門括約肌。
胃後叢的分支分布胃體後下面及幽門窦。
胃的交感神經來自脊髓胸6~10節段,此部的節前纖維形成内髒大神經在腹腔神經節交換神經元,再發出節後纖維和迷走神經一起伴随胃的各支動脈分布到胃。
在胃的贲門部有時接受來自膈叢、左胃叢、肝叢的交感纖維;自肝叢至胃的纖維穿經肝胃韌帶,有人稱為肝胃神經。腰上部節段發出的纖維也有分布于胃的。
胃的感覺神經支配來自迷走神經節及脊神經節。兩類神經節細胞的纖維混合在交感(内髒大、小神經,内髒最小神經,腰内髒神經)及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中到達胃。
小腸的自主神經支配
小腸由迷走神經及交感神經支配。
迷走神經纖維來自迷走神經後幹的分支,經腹腔叢,分布至小腸;交感神經纖維來自内髒大、小神經節,節前纖維主要在胸9~10脊髓節段。節後纖維通過腹腔叢及腸系膜上叢發出。
這兩種纖維都與小腸動脈伴行,進入小腸系膜。
迷走神經纖維在小腸系膜内可能獨自經行,也可能伴随血管而行,但經常以後種方式進入小腸壁。
在小腸系膜内兩種纖維可從其直徑加以區别,迷走神經是節前纖維較粗(B纖維),交感神經為節纖維較細(C纖維)。迷走神經穿管壁的縱行肌層進入腸肌叢,有些纖維進一步延伸入黏膜下層。
而交感神經一般與腸系膜血管金米伴行,在漿膜下層相互吻合,形成漿膜下叢。
小腸傳入纖維與胸2~12脊髓節段相聯系。其纖維髓内髒大、小神經及腸系膜上神經叢到達小腸。
大腸的自主神經支配
大腸的神經支配來自副交感及交感神經。
在人,迷走神經支配較廣,達橫結腸右1/3或2/3,确切位置尚不清楚。在結腸近端,迷走神經與盆神經的支配互相重疊。
支配近端結腸(盲腸、闌尾、升結腸及近端橫結腸)的迷走神經纖維主要發自迷走神經背核。
支配遠端結腸、直腸和肛門内括約肌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來自骶2~4副交感核。
支配盲腸、升結腸、近端橫結腸及闌尾的交感神經來自内髒神經,在椎前節(腸系膜上神經節)交換神經元,節後神經纖維随動脈分支到達腸壁。
人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近側部的交感神經在腸系膜下神經節交換神經元,節後神經纖維形成腸系膜下叢,到達腸壁。
此外,直腸中部的神經來自腹下叢,伴随直腸下動脈行走;直腸下部的神經來自下腹下叢,形成肛門叢,伴随肛動脈分布。
大腸的感覺神經纖維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伴交感神經行走的纖維在内髒神經。其痛覺神經纖維的分布為單側性。
支配盲腸、闌尾、升結腸及右半橫結腸的傳入神經纖維經右側交感神經傳入,支配左半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的傳入纖維經左側交感神經傳入。
直腸的痛覺及其他感纖維則經行于盆内髒神經、骶神經,入脊髓骶2~4節段。
直腸的自主神經支配
直腸和肛門的神經支配
直腸壁的肌層為平滑肌,其環行平滑肌層在肛管周圍增厚,形成肛門内括約肌,在其外圍尚有橫紋肌組成的肛門外括約肌。
直腸和肛門括約肌的神經支配狀況基本與膀胱和尿道括約肌的神經支配相似,即由骶髓副交感核發出的盆内髒神經支配直腸肌層和肛門内括約肌,興奮時使直腸肌層收縮,肛門内括約肌松弛,引起排便。
腰髓發出的腹下神經(交感神經)通過(上)腹下叢和盆神經叢,也支配直腸的肌層和肛門内括約肌,其作用與副交感神經相反,屬于軀體運動神經的陰部神經支配肛門外括約肌,如此神經受抑制,則外括約肌松弛,即能排便,直腸的感覺神經纖維也分别随盆内髒神經和交感神經傳入脊髓。
直腸(排便)反射
在平時,糞便儲存在乙狀結腸内,當結腸做集團運動(一種強烈的蠕動)時,糞便即被推入直腸。
直腸壁内的感受器因受類便的刺激,其沖動沿着感覺神經纖維傳入脊髓後,一方面傳至脊髓骶段的低級排便中樞,另一方面也向上傳到大腦皮質的高級排便中樞,引起便意。
如果環境不允許推便,則由腹下神經和陰部神經發出沖動,使直腸肌層松弛,肛門内、外括約肌收縮,排便反射受到抑制;若環境允許排便,則由盆内跳神經傳出沖動,便直腸收縮,肛門内括約肌松弛,并且陰部神經受到抑制,肛門外括約肌開放,糞便即被排出。
神經性直腸功能障礙
神經性直腸功能障礙基本上與膀胱相似,可出現糞便滞留和糞便失禁。
當骶髓以上的中樞神經病變時,可使來自直腸的感覺沖動不能上傳至大腦皮質而無便意,肛門括約肌的随意性控制喪失,處于反射性緊縮狀态,因而使糞便豬留。
有時,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後,能發生不随意排便,此為反射性間歇性排便。當脊髓圓錐(骶3~5)病變時,因破壞了排便中樞,肛門括約肌麻痹,所以糞便失禁,但硬糞塊仍可存留于直腸内。
肝的自主神經支配
肝接受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支配。
人左迷走神經發出肝支經小網膜直接進入肝髒;右迷走神經發出腹腔支先進入腹腔神經叢,再分支到肝,構成肝前神經叢和肝後神經叢。
肝前神經叢的神經纖維沿動脈分布,随之入肝内。
肝後神經叢位于門靜脈後方,其纖維沿門靜脈入肝。
支配肝的交感神經自腹腔神經節發出,經肝前及肝後神經叢進入肝髒。進入肝髒的自主神經既支配肝内血管,也到達肝實質結構。
肝的傳入纖維伴行于肝的交感及迷走神經纖維。肝的傳入神經纖維伴交感神經纖維行走,部分來自雙側胸2~12背根節,但主要在胸5~8節,伴迷走神經的傳入纖維來自雙側迷走神經下節。
膽囊及輸膽道管的自主神經支配
膽囊及輸膽管道的神經支配來自交感及副交感神經。
膽總管下端的神經源于胃十二指腸神經叢。
胃十二指腸神經系由腹腔神經節分支和右迷走神經的腹腔部分的分支彙合而成。
胃十二指腸神經叢伴随胃十二指腸動脈,在膽總管十二指腸連接處,胃十二指腸叢的纖維常跟随胰十二指腸上動脈和它的分支到達輸膽管道。
來自胃十二指腸神經的纖維常終止于膽總管的内在神經叢和鄰近的腸肌神經叢。
膽囊及輸膽管道的感覺神經伴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行走。研究證明兔膽囊傳入纖維來自雙側迷走神經下節、左頸3~4及胸2~10、右頸4及胸4-8和胸10背根節。
胰的自主神經支配
胰的神經來自迷走神經及交感神經,它們的纖維通過脾叢分布于胰。
大鼠胰的交感節後神經元來自腹腔神經節及胸5-腰2交感椎旁節,雙側對等分布,集中于胸12~13節。
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來自迷走神經背核。胰的感覺神經來自迷走神經下節及胸6~9背根節。分别經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傳入中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