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剪輯的三十個技巧和方法

剪輯的三十個技巧和方法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8-11 19:11:43

有的人說剪輯很簡單,就是把拍好的視頻組合起來就可以了,是的。剪輯就是這樣的,說簡單也是非常的簡單,但是每年各大影視獎項這麼多,而與你無緣,這就說明了剪輯其實很不簡單。現在就給大家說說剪輯的一些常見的術語吧,也給自己打一點預防針。

剪輯的三十個技巧和方法(在剪輯中的術語看不懂)1

切出切入

指上下鏡頭直接銜接。前一個鏡頭叫 “切出”,後一個鏡頭叫“切入”。這種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鏡頭組接方法,能增強動作的連貫性,不打斷時間的流程,具有幹淨、緊湊、簡潔、明快的特點。往往用于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和行動的銜接。在故事影片的 拍攝中,同一場面内的鏡頭,一般多采用這種銜接方式。随着鏡頭的切出切入,觀衆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逐漸了解表現對象,并不感到畫面的組接痕迹。

搶拍攝影師在緊急情況下采用的一種拍攝方法。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有時為了及時拍下演員難得的表演,或為了搶時間拍攝氣候或天氣條件合适的外景等,攝影師可以作出當機立斷的處置,臨場采用搶拍的方法。攝影師搶拍的鏡頭,仍應符合導演總的創作意圖。搶拍方法也常被用于新聞紀錄電影的采訪攝影中。

蒙太奇法文montage 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将 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叙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産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衆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将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并不一緻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産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别是格裡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裡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讨并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 ),聲音與聲音,彩色與彩色,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衆多,迄今尚無明确的文法規範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對比的和隐 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Bazin, 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于觀衆,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 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範圍和内容,并稱之為“内部蒙太奇”。

立體電影使觀衆從銀幕上看到具有立體感的影像的電影。根據雙目視覺原理,用并列的兩台攝影裝置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時攝取同一拍攝對象的兩個影像。将這兩個由于視點不同略呈偏差的影像,同時投映在銀幕上,并使 觀衆的左、右眼睛分别隻能看到其中相應的一個影像,由視神經傳至大腦,疊合在一起,就産生了立體感。立體電影現有兩類:一類需要戴特制的眼鏡(紅綠眼鏡或偏光眼鏡等)觀看;另一類不戴特制的眼鏡,而由光栅銀幕産生立體感。中國于1962年拍攝了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影片《魔術師的奇遇》。

空鏡頭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态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産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寫。空鏡頭的運用,已不隻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将抒情手法與叙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剪輯師攝制組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負責選擇、整理、剪裁全部分割拍攝的鏡頭素材(畫面素材和聲音素材),運用蒙太奇技巧進行編纂組接,使之成為一部完整的影片。剪輯師在深刻理解劇本和導演總體構思的基礎上,以分鏡頭劇本為依據,通過對鏡頭(畫面與聲音)精細而恰到好處的剪接組合,使整部影片故事結構嚴謹,情節展開流暢,節奏變化自然,從而有助于突出人物、深化主題,提高影片的藝術感染力。作為導演的親密合作者,剪輯師通過細緻而繁複的再創作活動,對一部影片的成敗得失,負有舉足輕重的職責。剪輯師必須是導演創作意圖和藝術構思的忠實體現者。但是,剪輯師也可以通過對鏡頭的剪輯彌補、豐富乃至糾正所攝鏡頭素材中的某些不足與缺陷,也可部分地調整影片原定結構,或局部地改變導演原有的構思,從而使影片更加完整。剪輯師的工作,包括藝術創作與技術操作,貫串于整個影片攝制過程中,在完成樣片剪輯、對白雙片制作、混錄雙片制作等不同階段,都須與有關(主要是錄音)部門通力合作。

混合錄音組合影片中各種聲音的合并錄音過程。即根據完成樣片的内容對聲音表現的要求,把已經錄制完畢的對白(包括解說)、音樂、音響效果等各種聲帶,通過多部還音機同時集中播放,按導演要求加以抑揚增删等處理,并重新錄制成一條與影片畫面完美結合的混合聲帶。

化入化出也稱“溶出溶入”、“溶變”,或簡稱“化”、“溶”。電影中表示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指前一個電影畫面漸漸消失(化出)的同時後一個畫面漸漸顯現(化入)。兩者隐顯的時間相等,并且在銀幕上呈現一個短時間的重疊,即經過“溶”的狀态實現交替。也常用以表現現實與夢幻、回憶、聯想場面的銜接。“化”的方法,比較含蓄、委婉,并往往有某種寓意。根據内容、節奏的需要,“化”的時間可長可短,一般在1-3秒之間。

合成鏡頭一般指采用“合成攝影”方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有時也指電影鏡頭的聲畫合成。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畫面與聲音是分别記錄在兩條載體上的,直到印制影片拷貝時,才将畫面與聲帶合印在一條膠片上。因此,聲畫俱備的鏡頭,也稱“合成鏡頭”。

剪輯的三十個技巧和方法(在剪輯中的術語看不懂)2

分鏡頭指影片開拍前,導演根據電影文學劇本和自己的總體構思,将整部影片所要表現的劇情内容,分成許多準備拍攝的鏡頭,并标明每個鏡頭的景别、攝法、畫面内容、對話、音樂、音響處理與鏡頭長度等,即成為分鏡頭劇本。事先的分鏡頭不排斥臨場拍攝時的補充和修正。也有的導演事先隻作大體設想,臨場時才分切鏡頭。

定格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現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呆照)。定格是動作的刹那間“凝結”,顯示宛若雕塑的靜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态、某個細節等。具體制作方法是,選取所攝鏡頭中的某一格畫面,通過印片機重複印片,使這一停止畫面延伸到所需長度。根據鏡頭剪輯的需要,定格處理可由動(活動畫面)到靜(定格畫面),也可由靜(定格畫面)到動(活動畫面);也有的在影片結尾時,用定格表明故事結束,或借此點題,以便給觀衆留有回味。

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把拍攝對象的某個細部拍得占滿整個畫面的鏡頭。取景範圍比特寫更小,因此所表現的對象也被放得更大。這種明顯的強調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寫和特寫一樣,成為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手段,具有極其鮮明、強烈的視覺效果。在一部影片中這類鏡頭如果太長、太多,也會減弱其獨特的感染作用。

先期錄音也稱“前期錄音”。影片制作中先錄音後拍攝畫面的一種攝制方式。多用于有大量唱詞和音樂的戲曲片和音樂歌舞片,即在影片畫面拍攝前,先将影片中的唱詞和樂曲錄制成聲帶,然後由演員在拍攝相應畫面時,合着聲帶還音進行表演。

同期錄音也稱“現場錄音”。在拍攝電影畫面的同時進行錄音的攝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帶片收錄。同期錄音要求攝影棚裝備良好的隔音設備,并在攝影機、錄音機上加裝避音裝置。同期錄音也用于外景拍攝現場,所錄音響供演員配音時參考,以提高影片對白的質量。

推鏡頭将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着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将觀衆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動。

閃回影片中表現人物内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态和感情起伏。與一般回憶及倒叙不同,閃回不需要中斷原來場景中的動作和節奏,而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鮮明形象性的動作或細節,用極其簡潔明快的手法加以強調和表現,給觀衆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閃回”的内容一般為過去和已經發生的事情,如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将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兩者統稱為“閃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