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數字經濟核心産業gdp

數字經濟核心産業gdp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09:35:58

數字經濟核心産業gdp?智能和數字時代GDP指标的局限性,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數字經濟核心産業gdp?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數字經濟核心産業gdp(數字經濟的價值)1

數字經濟核心産業gdp

智能和數字時代GDP指标的局限性

目前,全世界通行的衡量經濟規模的方法是按一定的規則去統計GDP。在通常情況下,人們談經濟增長,指的就是GDP增長。

那麼,在新經濟時代,沿用多年的GDP這個指标的科學性究竟如何呢?

按支出法統計,一個時期的GDP,等于該時期購買的各項最終産品和服務支出的加總。

因此,在同一時期,不同質量的同類産品,因銷售價格不同,貢獻的GDP也不同。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生産并銷售了兩種皮鞋:一雙普通皮鞋售價為500元,一雙高檔皮鞋售價為3000元。

如果在同一個統計年度,普通皮鞋和高檔皮鞋各生産并銷售了一雙,毫無疑問,皮鞋行業該年貢獻的GDP會被統計為3500元。

然而,如果考慮皮鞋的跨期銷售,以及對GDP增長的貢獻,問題就會變得複雜起來。

不妨考慮一個簡單的例子,某國在基準年t生産的都是普通皮鞋,賣出兩雙共計1000元;在基準年的後一年t 1,由于改進了設計和工藝,普通皮鞋停産,皮鞋行業開始生産銷售高檔皮鞋,也賣出了兩雙共計6000元。

從t到t 1、皮鞋行業為該國的經濟增長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在現行經濟核算體系之下,由于皮鞋質量改進很難度量,皮鞋從500元一雙賣到3000元一雙,每雙多賣出來的2500元大體會被視為價格變動,因此,按不變價格計算,t 1年皮鞋貢獻的GDP依舊被計算成1000元,沒有增長。

皮鞋質量提高為消費者帶來的福利,被完全忽略了。

GDP歸根結底是根據最終産出的總價格來衡量的。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新産品在功能上可以完美替代舊産品,但由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生産成本可能會大幅下降,所以新産品的價格相對來說要低廉得多,以至按照目前通行的GDP統計方法新産品盡管科技含量更高,使用價值更好,但對于GDP的貢獻反而可能會減少。

例如,個人計算機的信息存儲,早前使用的是容量極其有限的軟盤,後來使用的是用起來并不方便的光盤,再後來使用的是方便易帶、存儲量要大很多的U盤。

真實的曆史數據是,1976年希捷公司研制出5.25英寸的軟盤,售價為390美元,在當時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其容量不到1MB;2020年,一個容量32GB(1GB=1024MB)的普通U盤,售價隻有幾美元。

因此,按照目前通行的GDP核算方法,U盤替代軟盤,使得信息存儲行業貢獻的GDP反而減少了,至少 1GB 存儲媒介産生的GDP減少了。

另外,在新經濟時代,數字化、互聯網化的趨勢日益顯著,許多數字化産品和互聯網服務的供給是無限的(詳見:數字經濟時代,商業的底層邏輯變了)。這些無限供給産品由于供應量大,邊際成本極低甚至為零,所以收費也極低,甚至免費。

例如,百度的搜索引擎服務,高德地圖的定位、導航服務,微信的社交服務與視頻通信服務等,對于許多用戶而言,價值極高,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這些服務并不直接向用戶收取費用,而是通過廣告、流量轉化等其他方式獲取收益。

由于是免費模式,按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方式,用戶使用這些服務所獲取的使用價值無法在 GDP中得以體現。

也許有人會說,GDP是衡量産出規模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标,但在本書中主張将其歸類為經濟發展的範疇。因為将GDP作為産出規模和經濟增長的衡量指标,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細究起來卻發現存在許多問題以及内在邏輯矛盾。

舉例來說,一部小米手機賣3000元,同時,一部華為手機賣5000元。兩者貢獻的GDP自然不同。人們會認可這種差異,并将其歸結為小米和華為設計、配置、質量以及品牌的差異。

比如去年1公斤大米賣5元,今年賣6元,大家會說大米價格上漲了20%,所以,按不變價格計算,1公斤大米在去年和今年貢獻的GDP沒有差異。

如果華為去年上市的手機(Mate7)售價為5000元,今年上市的手機(Mate8)售價為6000元,那麼這裡20%的價格差異到底在核算GDP增長時,應該考慮為物價上漲,還是産品質量的差異?

去年的大米和今年的大米,可能沒有明顯區别;但去年的手機(Mate7)和今年的手機(Mate8),變化卻顯而易見。

如果這1000元的差異被當作“通貨膨脹”考慮,那麼為什麼同一年的小米手機和華為手機的質量差異會體現在GDP統計中,而不同時期的Mate7和Mate8的質量差異,在經濟增長(以不變價計算)的核算中在很大程度上“被消失”了?2

科技創新對GDP的多重影響

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态的生産力,一旦加入生産過程,就會被轉化為物質生産力。因此,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産力發展中起着決定性作用,長期被看作推動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

傳統觀點認為,技術創新通過兩種途徑來推動經濟增長。

第一種是技術創新通過對生産力三要素的滲透和影響提高生産率,推動經濟增長。

蒸汽機的發明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種是在高科技基礎上形成的新産業,其産值直接成為國民生産總值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例如,手機和現代通信業的發展,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溝通方式,而且創造了大量的新興産業,大幅改變了國民經濟版圖。

傳統經濟學理論的上述兩條總結,對于刻畫當代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影響過于簡單、片面和狹隘了。

技術創新不僅會帶來産品“量”的變化,而且會帶來産品“質”的改進;不僅會創造新産品和新産業(加法),而且會淘汰舊産品和舊産業(減法)

例如,數碼相機的發展,幾乎淘汰了膠卷。

産品的“質”如何量化,以便合理體現在GDP等統計指标當中?技術進步引起的加減法如何沖抵,以便準确反映經濟規模的變動?這些答案仍是一個未知數。3

不同類别的科技創新對經濟的影響

不同類别的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對GDP統計的影響差異很大。

産品功能和質量提升方面的創新,新産品和新服務的創造,以及交易環節的創新是新經濟時代最常見的創新類型,它們對經濟發展貢獻巨大,但這些貢獻最容易被現行GDP核算體系低估乃至忽略。

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和宏觀經濟研究,如Solow模型、RBC模型等,通常把科技進步看成是一個綜合、抽象和同質化的因素,通過影響生産效率,推動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

這種處理方法固然簡單,但顯然不利于深入探讨技術創新對經濟影響的複雜性、多元性,不利于研究科技創新影響經濟的機理和途徑。

我們将依據創新對産品生産過程和交易過程等不同環節的影響将創新分類,并探讨不同種類創新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1. 改善勞動資料的創新。

勞動資料或稱勞動手段,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

勞動資料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産工具,決定勞動者勞動效率的高低。

卡車代替了扁擔,搬運效率提高了;

拖拉機代替了耕牛,農業生産發展了;

機床代替了人手,工業産品的生産能力和效率提升了。

這些都是勞動資料創新的例子。勞動資料的創新是最傳統、最常見的技術創新形式,主要作用就是提高生産效率,并因此推動物質财富的創造和經濟增長。

2. 擴大和改善勞動對象的創新。

勞動對象是把自己的勞動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質資料。

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經過加工的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如煤礦、原油、森林等;另一類是經過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鋼鐵、面粉、木材等。

纖維闆代替木材,鋼化玻璃代替鋼闆等都是勞動對象創新的例子。

當代新的材料革命和生物工程的興起,意味着企業可以選擇性能更好、更廉價的勞動對象,這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從整體上講,勞動對象的創新和多元化,能夠極大地豐富人們生産物質産品的種類,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

但勞動對象的創新對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影響,比起勞動資料創新的影響,要複雜許多。

勞動對象的創新當然有提高生産力的作用,例如新稻種的選用或原稻種的改良可以提高水稻的畝産量。但有時候,新的勞動對象被創造和采用僅僅是因為其價格低廉。

低廉的勞動對象所生産的産品,大多時候,價格相對來說也低廉許多,對GDP的貢獻自然也少了許多。

3. 産品功能和質量提升方面的創新。

當代的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不僅表現在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上,更常見的是表現在産品性能和質量的改進與提升上。

這種質量提升,在科技産品、電子産品、數字産品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

同樣是電視機,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最後到如今的智能化、立體化,質量和性能進步飛快。電腦、手機更是如此。

但以提高産品質量為主的技術創新,并不以改變生産效率為主要訴求。

由于各種産品的質量改進沒有一個量化标準,同時技術創新帶來的質量改進通常又不會售價太高(例如電腦越做越好,但價格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大衆化),因此綜上所述,這類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對經濟的貢獻,并沒有在現行GDP統計指标中得到應有的體現。

4. 新的産品和服務的創造。

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也會帶來許多新産品和新服務。然而,新的産品和服務,不僅是對原有經濟活動的疊加,而且是對原有經濟活動的替代。

如微信語音通話正在逐步代替原來的電話服務;

數字音像制品代替了原來的收錄機和磁帶;

手機攝像頭代替了光學照相機和膠卷;

線上消費逐漸代替線下消費等。

現如今家喻戶曉的颠覆式創新,其實就是新技術替代舊技術,新産品替代舊産品,新服務替代舊服務。

這種替代存在“減法效應”。按照現行的經濟核算方法,照相機和膠卷業務的凋零所帶走的GDP,似乎不足以被手機攝像頭所填補。

雖然這種創新從表面上看甚至會導緻GDP減少,但這并不代表這類創新是無益的創新。隻是按照現行的經濟核算方法,GDP數據通常傾向于誇大這種“減法效應”,而低估這類創新對消費者福利的正面影響。

5. 交易環節的創新。

互聯網、大數據及智能技術的創新和普及,以及現代物流行業的興盛,對方便遠程交易,減少交易的中間環節,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起了不小作用。

總體來說,一方面,交易領域的創新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促進交易規模的擴大。這對經濟發展和GDP增長會起到積極作用。

但另一方面,交易中間環節的減少及交易傭金的大幅下降又會對商業服務業所貢獻的GDP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4

無限供給産品的GDP核算

無限供給産品的生産企業如果不是以直接銷售産品獲利,而是以衍生收益作為盈利來源,産品自身的使用價值将不被納入GDP統計範圍。無限供給産品的實際經濟貢獻,要比GDP指标所體現的情況重要得多。

無限供給是新經濟時代許多行業出現的重要現象。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我們把科研創新形成的知識産權看成一種産品(要素),那麼供給也是無限的。

無限供給産品究竟對GDP有何影響?該如何準确納入GDP統計?這個問題很重要,尚缺乏足夠的關注和研究。

對于面包、鋼材、汽車這些有限供給産品而言,隻要生産出來,無論是否能賣出,都會貢獻相應的GDP,隻要把沒有賣出的産品當作存貨資産即可。

那麼對于無限供給産品而言,比如通用計算機軟件、網絡視頻内容,如何計算存貨?這種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東西,計算存貨對生産企業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無限供給産品生産企業可以通過直接銷售産品來獲利(如微軟銷售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也可以免費提供産品,通過衍生收益來獲利(如騰訊免費提供微信服務)企業選擇不同的商業模式又将如何影響GDP統計呢?

隻要市場擴大,用戶數增多,微軟就能有更多的收入,并為美國貢獻更多的GDP,且無須像通用或波音那樣增加太多的生産成本(銷售和售後服務費用除外)。

這類産品,市場規模擴大會自動導緻支出規模和GDP的擴張。因此,對于這類産品而言,争奪市場,意義非常重要。

騰訊的微信和微軟的辦公軟件一樣,對用戶來講,都有其使用價值。

騰訊免費提供微信,而靠衍生的商業服務賺錢。微信的衍生收益當然貢獻GDP,但它是由微信額外提供的其他服務的價值産生的。微信為用戶提供的社交服務的價值因為是免費模式,所以無法納入GDP統計當中。

由于無限供給産品沒有邊際成本,加之網絡連接帶來的商業模式變化,免費産品和服務越來越多了。

這些免費産品和服務的大量湧現,催生了新的行業,也給民衆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是,不容置疑的是,這些免費産品和服務也颠覆、替代了産值頗高的一些傳統業務。

随着科技進步、商業模式變遷、數字經濟和智慧經濟的興起,人們的生活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遠比目前GDP統計數據體現的情況要重要得多,也大得多。

毋庸置疑,新經濟時代,技術、創新和數字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被GDP嚴重低估了。

相關閱讀

數字經濟時代,商業的底層邏輯變了

(作者為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