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6日電(記者 楊月 實習記者 黃華棟)近年來,女科技工作者中存在的“高位缺席”現象受到廣泛關注,即在高層次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隊伍中,越往金字塔的頂端,女性越少。專家指出,“生命周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女性科研人員的表現,生育是其中的重要節點,照料孩子等問題可能影響了女性科研人員的職業發展。女科技工作者如何破解“高位缺席”的困境?近日,由全國婦聯宣傳部主辦的“科技創新 奮鬥有我”——“科技創新巾帼行動”走進北京工業大學專場報告會舉行,來自科技領域的5位優秀女科技工作者走上講壇,講述人生經曆和科研故事,激發師生的科技創新活力,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勉勵青年學生不斷努力、開拓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青春力量。這5位優秀女科技工作者的精彩報告,讓在座的師生感到,沒有什麼能阻礙女性科技工作者前進的腳步。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劉穎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她與生命科學的不解之緣,以及漫長艱辛的留學之路,充滿傳奇色彩的科研之路。讓同學們最印象深刻的是她在留學期間克服困難、突破語言限制、孜孜不倦通宵實驗并最終取得重要科研成就的夢想時刻。
“因為博士期間的研究成果,我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優秀博士生獎。我旁邊的教授是1980年因重組DNA技術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Paul Berg教授。你們知道嗎,對于出生在小城鎮的我,在此之前從來不會想到自己人生中還有這樣的時刻。這些經曆讓我理解了那句話:世界的邊界才是我們的邊界,也讓我敢于開始設想自己未來的可能性。”劉穎說,自己是非常幸運的。因為科研對她來說,是一個“精神上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現代社會在高速高壓的狀态下運轉着,大多數人可能都是在跟着轉,一轉就轉了幾十年。很多人到了中年,已經對生活疲倦了、麻木了,然後會在某天突然感歎,我怎麼就把自己活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社會的标準和大衆的眼光确實很難忽視,但希望你們心中能有杆秤,學會為自己想要的生活作出取舍。”最後,她寄語青年:“勇于肩負曆史賦予的重任,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唐立梅克服野外惡劣環境,多次參與大洋與極地科考。作為中國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潛和極地科考兩項經曆的女科學家,她講述了“蛟龍号”深潛任務與南極科考任務背後的故事。這幾年,她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青少年科普工作中,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勉勵青年奮發:“用科技報國,用青春創造,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中國農科院華東農業創新研究院院長、北京中環易達設施園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魏靈玲,多年從事設施園藝環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先後參與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20餘項。她緻力于打造“植物工廠”,助力鄉村振興和生态農業、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豐富群衆菜籃子,守護人民餐桌安全。她用切身經曆勉勵青年:“要想創業、要想把科技企業做成功,你的專業就是優勢,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專業。”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北鬥二号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慧,和她的團隊一起,經過科研攻關,助力我國衛星導航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實現了導航技術“從有源到無源”的跨越。她通過分享切身經曆,讓大家領略了“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精神。她還強調,唯有自強才能生存,唯有奔跑才能奪取勝利,唯有拼搏才能報效祖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〇六所首席專家許一諾緻力于前沿科技的探索,帶領着團隊突破了空間微動力等領域的多項核心技術。她希望同學們能夠抓住曆史和時代機遇,為實現科技創新、科技自立自強,迎難而上,共創未來。
網友@甯朵兒在互動留言中說:“我印象最深的是唐立梅說的,站在南極中山站,看着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我倍感自豪和驕傲。是偉大的祖國,偉大的時代,讓女科技工作者得以在科研的春天芳華綻放。”網友@添柴正能量說:“告别‘高位缺席’,為女科技工作者們喝彩!”活動現場氣氛也十分熱烈,在互動環節,女科學家們對師生的提問一一作了詳細解答。全國婦聯宣傳部、北京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婦女工作委員會、中國婦女雜志社、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等有關負責同志,北京工業大學師生百餘人參加報告會。
作者:楊月 實習記者
來源: 中國青年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