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城市的弊端:不符合人類行為學
馮先生這個立體城市就是要把都市更加都市,而且試圖用割裂的方式做一個獨立循環的小生态。什麼意思呢?你可以一直生活在這一平方公裡、1500畝、500萬平方米的建築空間之内,不用出去了。這是不可能的,這不符合人的行為學,從邏輯上聽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不符合人的行為學。
人的行為學未來發展應該是這樣,像美國那樣。我的朋友們都在美國紐約居住,很多個城市他們都在那邊工作和生活。他們是怎麼樣的?那裡的人從上大學開始就會進入到大都會,在大都會裡完成高等教育,完成青春過程中的工作實踐,完成事業的發展,然後結識另一半成家立業。
當你要成家立業結婚的時候,你會到都市外面,也許車程是40分鐘到一個半小時這樣的一個城鎮裡面去買房子、結婚、生孩子,你的孩子基本上就會在這樣的一個小鎮裡長大。這個鎮上周邊什麼都有,如果想進大都會,驅車一個小時就可以到,如果想退出來,這裡安靜、安甯、祥和、安全。
衆所周知,大都會的安全往往都是最差的。全世界治安最差的,就是類似于紐約這種城市,大都會人多、雜亂。然後等到你的孩子生活到他18歲、20歲進大學了,他再進都會這樣的循環。這樣的循環導緻了相對人口在城市周邊的分散,這叫做衛星城。居住的時候分散,工作的資源又集中,因為工作的資源需要集中。
不能夠像馮先生說的這樣,他這500萬平米解決一切功能,恨不得連醫療、上學都不出去,這會變成一個人像殘疾一樣把他圈養,而且試圖用這種方式整合資源,沒有考慮到資源的無法落地性。有那麼多好的學校、好的師資,有那麼多好的醫院、好的醫生給你這種類型的小立體城市去做配套嗎?然後你這裡邊還要有什麼産業,能導入什麼産業?還要種菜,那些菜農怎麼辦?
我們大家都知道,量産可以降低成本,你用過度的、超前的思維和理想化的想法,用工業4.0思維。你在家門口種菜,我不相信你在立體城市裡頭種的菜成本會比山東壽光低,不可能,你種給我看看。我不相信在摩天大樓上種的菜會比在壽光那種大棚裡頭種的成本低。所以這裡邊有工業4.0定制化的這種幻想的騙局。
到目前為止,工業4.0還不能拿出一個真正拍在桌面上讓我們見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滿足服務的一個實際性的一個産業鍊出來。工業4.0這個思維在早期實際上就是最原始落後的一種形态。例如古代衣服都是定制的,根本就沒有成衣,家具是定制的,房子是定制的,都是工業4.0。當然這裡的工業4.0是打引号的,它沒有工業化,是4.0。你想用工業化的手段,但是現在不是時候來做這個事。很顯然,無法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滿足品質的這個要求。一味的堆砌新概念,給新想法是個理想的空想主義。
再來就是功能分布,一個城市的功能分布,已經擁有了這個城市生物多樣化和每一個版圖之間接軌的那個核心競争力,想通過一個立體城市解決掉整個城市的所有功能,人們不用離開小區就能解決,相親、養老送終等一系列問題,這是空想、烏托邦。在這點上,我隻能說馮先生是一個詩人,他不太像一個商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