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自己進行了實踐,出了七十二賢,每一位都獨具特色。
這一種施教方法已經被實踐反複證明,它是正确的。
蘇格拉底的教育觀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認為自己的無知。
隻有認知到自己的無知才能深入地研究學習。
在教育中就是引導學生不可以滿足已經掌握的知識,要不斷深入地廣泛地學習。
他本人也是如此,無論哪方面都學得很好,很多。
愛因斯坦的教育則是注重思維的訓練,而不是知識本身的重要。
愛因斯坦自己的實踐證明着他的教育觀。
愛因斯坦的教育與《紅樓夢》賈寶玉的教育太相似了,
别人都主張厚積薄發,而賈寶玉則認為知一而得三,得無窮。
用他父親的話講就是學一句當十句用。
這也是值得提倡的。
不過,愛因斯坦話雖如此,但他的實踐卻告訴了我們,他屬于厚積薄發的人。
愛因斯坦在大學期間,除本課程之外,他将曆史上存在的有重大影響數學著作都進行系統的全面學習。
也就是說,愛因斯坦學習的内容遠超常人。
可見,愛因斯坦說不要學得太多,會被知識束縛的觀點有一些問題。
我覺得将三位巨人的觀點歸納起來最重要。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
學習肯定是第一位的,孔子編寫《春秋》《十翼》等書的過程中,就是學習。
愛因斯坦對前人數學的學習,就是積累。
蘇格拉底更不用說了,他的主張就是厚積,隻是沒提到薄發。
第二位的是什麼?
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說,你對哪方面敏感,就學習和追求哪方面。
這一點非常重要。
愛因斯坦成為達芬奇難,達芬奇成為貝多芬難,貝多芬成為牛頓難。
你能夠成為什麼不是你自己随意決定,别人更無法決定。
是你的優勢決定着你的學習研究方向。
第三位才是思維。
善于思維具有天才的特質,不說你經常思維就能夠有所成,不是的。
思維活躍程度,本人也不錯。
學習,本人也不停,
為什麼沒有所成?
就是思維。
思維打不開,就是打不開。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盡可能地通過學習,在知識的引導下,或者脫離知識進行思考。
思考,思考,再思考,這樣才可能有所成。
實際,真要有所成,學習一定是基礎,牛頓、愛因斯坦、孔子、蘇格拉底如此的成功,
無一例外不是大量學習之後加上深入的思考。
有人會說,我選擇性進行學習。
在大學之前,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我們選擇性是在掌握多方面知識的情況,對知識類型進行對比之後,才有的選擇。
高中階段之前,我們沒有廣博的知識,如何選擇?
所以,先博學,後選擇,再深入思考,這是有所成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如何才是充分條件?
對不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