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物顯性性狀和隐性性狀的判斷,八年級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摸不着頭腦的,不知如何去判斷。這其中既有對性狀、相對性狀等概念的不理解,也有學習方法的缺失。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判斷生物的顯性性狀、隐性性狀還是比較簡單的。
首先回顧下什麼是生物的性狀?性狀就是生物體形态結構、生理和行為等特征的統稱,如單眼皮和雙眼皮、人的血型、卷舌與不卷舌等。
其次,遺傳學家把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為相對性狀,相對性狀又分為顯性性狀和隐性性狀。其中顯性性狀受顯性基因控制,控制生物性狀的一對基因中隻要有一個基因是顯性基因,顯性基因控制的顯性性狀就能表現出來;控制生物性狀的一對基因全部是隐性基因時,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狀才能表現出來。
第三,判斷顯性性狀和隐性性狀的方法。
1.無中生有:親代性狀相同,子代性狀不同,出現性狀分離,分離出來的性狀是隐性性狀。如父母都是雙眼皮,子代中出現單眼皮,那麼單眼皮就是隐性性狀,雙眼皮就是顯性性狀。
2.憑空消失:親代性狀不同,子代性狀相同,隐藏了一種性狀,隐藏的性狀是隐性性狀。如父母一方單眼皮,一方雙眼皮,子女都是雙眼皮,那麼單眼皮就是隐性性狀。
3.根據性狀分離比判斷:親代性狀相同,子代出現性狀分離,分離比是3:1,占3份的性狀是顯性性狀,占1份的是隐性性狀。如親代豌豆都是高莖,子代出現性狀分離并且高莖與矮莖之比是3:1,那麼高莖是顯性性狀,矮莖是隐性性狀。
初中階段掌握住這3種方法,基本上就可以解決顯性性狀和隐性性狀及基因組成的判斷問題。
咱們借助一個例題,來看看怎樣利用以上方法來判斷顯性性狀、隐性性狀及基因組成的問題。
某生物興趣小組對人群中耳垂(基因用A、a 表示)的遺傳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下列有關叙述,錯誤的是( )
A.第2組中父親的基因組成是Aa
B.第2組和第3組中父親的基因組成可能不同
C.第3組的後代中出現了無耳垂個體,這是一種變異現象
D.親代控制耳垂性狀的基因是通過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給子代的
解析:無中生有:由第3組數據可知,親代性狀都是有耳垂的,後代性狀中出現了無耳垂,因此無耳垂屬于隐性性狀,有耳垂屬于顯性性狀。那麼無耳垂的基因組成是aa,第3組所調查家庭親代的基因組成分别是Aa、Aa。
性狀分離比:由第3組後代性狀及個體數量可知,有耳垂:無耳垂=213:59,約等于3.6:1,有耳垂占3.6份,屬于顯性性狀,無耳垂的占1份,屬于隐性性狀。
第1組數據沒有分析的必要,接下來分析下第2組。
第2組調查家庭中母親性狀無耳垂(隐性性狀),基因組成是aa,後代性狀中也有無耳垂,基因組成也是aa,其中一個a來自母親,另一個a來自父親,父親是有耳垂的,其基因組成是Aa。也就是說,第2組調查家庭的父母雙方的基因組成分别是Aa、aa。其後代的基因組成有Aa、Aa、aa、aa四種,有耳垂和無耳垂的性狀比是1:1。但是咱們再來看看第2組調查家庭後代性狀及個體數量,有耳垂:無耳垂=156:41,約等于4:1。這說明第二組中父親的基因組成除了Aa外,還有AA這種可能。所以,選項A錯誤。
看看,掌握解題方法後,做題就是如此簡單。對此,小夥伴們有什麼看法,不妨來交流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