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空氣淨化器測評?1 年前 隔三差五的霧霾,讓與空氣檢測和空氣淨化相關的創業項目成為了寵兒,例如PingWest曾經報道過的iKair、Air.Air!和Birdi,都是空氣檢測類的産品,Air.Air!利用紅外傳感器監測空氣中的粉塵狀況;iKair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在主機之外分别搭配不同的模塊來檢測空氣,例如PM2.5檢測模塊、甲醛檢測模塊、家裝污染模塊;而Birdi的特色在于除了顆粒粉塵外,還能檢測危險物(一氧化碳)或者過敏源(花粉),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黑科技空氣淨化器測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1 年前
隔三差五的霧霾,讓與空氣檢測和空氣淨化相關的創業項目成為了寵兒,例如PingWest曾經報道過的iKair、Air.Air!和Birdi,都是空氣檢測類的産品,Air.Air!利用紅外傳感器監測空氣中的粉塵狀況;iKair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在主機之外分别搭配不同的模塊來檢測空氣,例如PM2.5檢測模塊、甲醛檢測模塊、家裝污染模塊;而Birdi的特色在于除了顆粒粉塵外,還能檢測危險物(一氧化碳)或者過敏源(花粉)。
不過,以上這些産品雖然能幫我們檢測出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及時做出預防,但在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它們的作用就隻能是再用一遍鮮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你:你死定了。換句話說,這時我們更需要的,可能是一個空氣淨化設備。
而你可能知道,大部分空氣淨化器的價格都比較昂貴,動辄上萬元人民币,且體積較為龐大。所以,廉價、小型的空氣淨化器成了不少創業者尋找的新機會,但問題在于,這種方案可行嗎?或許我們可以從一個名為Smart Air的産品上找到答案。
Smart Air是一位名為Thomas Talhelm的創業者的創業項目,幾乎與你在市面上能買到的全部空氣淨化器不同的是,Smart Air采用了讓用戶DIY的方式來組裝産品,Thomas Talhelm提出這種做法能夠大幅降低成本,讓一個售價在幾十美元的設備可以匹敵市面上的大部分産品。
Thomas Talhelm對自己的産品進行了測試,把顆粒測量計數器放在他的13.5平方米大的卧室,然後打開Smart Air,并檢測了1小時和8小時的檢測數據,如下圖所示,用Thomas Talhelm的檢測方法,PM 2.5都大幅下降。可問題在于,Smart Air在一開始就混淆了PM2.5的标準定義、測試環境,并在對比标準上完了些小花樣,知乎上有不少對此的讨論,PingWest将其整理并查閱了資料(參考了劉虓震和Osborn Yang的答案),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PM 2.5的标準定義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2.5微米的懸浮顆粒物,因其粒徑的特殊性,能夠被人吸入肺部并存留,造成較大的公共健康危害。而從測量圖中我們可以看到,Smart Air混淆了這一定義——他們反過來把直徑2.5微米及以上的懸浮顆粒物标注PM2.5,并不斷給用戶灌輸“大顆粒”更有害的概念。
其次,Smart Air的測試環境存疑:Smart Air與測量器對角而放,出于風扇氣流中,所以測量器所檢測的環境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房間環境。無法确定過濾器的真實效果。
并且,這款設備隻做過數小時的短期測試,而空氣淨化設備往往需要長時間運轉以判斷其有效性和壽命,Smart Air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也無法核算真實的性價比——如果它的生命周期過短,或者甚至是一次性的,那麼其價格方案就沒有看上去那麼讓人心動了。
此外,按照Smart Air的數據,運行了三個小時才實現了顯著的空氣淨化結果。不符合CADR測試标準的20分鐘運行時間。
所以,由此看來,挂着DIY名号的Smart Air實際是一款刻意回避了關鍵參數、壽命,隻強調“價格”的産品,它的實際作用我們無法判斷。但不能忽視的是,這樣“挂羊頭賣狗肉”的創業項目比比皆是,他們抓住用戶的痛點,頻繁的打起概念牌,把“DIY”、“極客”、“智能”等詞彙用得活靈活現。無論你是科技媒體、投資人、還是用戶,都要小心,别上當!
題圖來源:NASA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