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叫你不看到路來,你自己看看地面好多水,好滑呀!說過多少次,要注意安全。摔到後腦勺了嗎?摔到了媽媽也沒有辦法,我又沒有辦法讓你不痛,自己要長心眼,長記性。”一位媽媽既生氣又關懷地對着她的兒子說,看了看後腦勺,問道:“摔到這裡了?”
兒子大概十歲左右,玩耍的時候,由于地面打滑,摔得好痛,到媽媽那裡尋求關注。媽媽說的時候,兒子就是哭,頭不停地往媽媽身上靠。媽媽嘴巴上嘀嘀咕咕,手時不時地摸摸兒子的頭,問兒子:“好痛嗎?”兒子點點頭,媽媽對兒子說,去玩吧。
兒子沒有立即和同伴離開媽媽,蹲着身子,依偎在媽媽的身體旁邊。媽媽沒有理睬兒子,看起手機來了。
兒子和同伴玩了一會兒,又回到了媽媽身邊。媽媽拉過兒子,輕聲地說:“還是好痛!”兒子點點頭,頭靠在了媽媽的肩膀上。媽媽說:“我們回家吧。”
這位媽媽是位足夠好的媽媽,英文是good enough mother。這個概念是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提出來的。Good enough mother,不是說媽媽要多麼地優秀,甚至連恰到好處都不是,我國心理學家曾奇峰把它翻譯為60分媽媽,剛剛及格的媽媽。
雖然這位媽媽一開始的言語,讓兒子聽起來很不舒服,好像媽媽不愛他了,因為他摔了一跤,給媽媽和他自己帶來了麻煩,媽媽很讨厭這種麻煩。不管怎樣,兒子在外面受了傷害,第一個反應是找到媽媽。他當然知道,就算媽媽是醫生,不可能讓他不痛。他也知道,找到了媽媽,媽媽會奚落他。但他就是要找媽媽,找媽媽不是為了不痛,而是想告訴媽媽,他摔痛了,想靠在媽媽的懷裡。最終媽媽給了他足夠好的依戀,他知道媽媽的愛永遠在。
Good enough mother不是說媽媽不可以脾氣,不可以犯錯,不可以偷懶。媽媽可以有自己的情緒,甚至有的時候可以用不恰當的形式發洩出來。不是說媽媽要形影不離地陪在孩子身邊,時時刻刻關注孩子的需求,而是讓孩子有适當的空間和時間去感受去化解。
媽媽是安全基地,是大本營。靠近媽媽,就能夠帶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
當孩子在外面發生了Ta很難處理的事情,孩子第一個奔向的是媽媽。孩子會奔向你,你就是good enough mother。媽媽不需要為孩子做什麼偉大的事情,不需要有多麼高深的心理學知識或者多麼高明的育兒技巧。孩子需要的很可能是你的擁抱,你的微笑,你的撫摸或者你炒的菜。孩子Ta自己也知道,奔向媽媽,媽媽不一定能給出什麼好的建議,但他就是要奔向媽媽,Ta需要情感的慰藉。媽媽就是能量補給站,靠一靠媽媽,整個身體和靈魂就充滿了能量,可以繼續向外探索。
孩子發生了難處理的事情,不願意或不會奔向媽媽。你就不是一位good enough mother,哪怕你的心理學知識是多麼地廣博,育兒理論是一套又有一套。孩子不奔向你,Ta要麼奔向Ta自己,把自己給封閉起來,就好像完好的皮膚把膿瘡給包裹起來了。其實,封是不封不住的,随着時間的推移,膿瘡終究要流出來。孩子要麼奔向外界,迷戀手機、吸毒等等,尋找一些虛幻的替代品。
當然,孩子不可能什麼事情都不和媽媽講,孩子有Ta自己巨大的痊愈力。如果,孩子真的什麼事情不和你講,在家很少說話,很少有行動,甚至很少有情緒。你就要特别留意,孩子已經有抑郁症了,趕緊預約心理咨詢師(請注意,作者這裡用的是心理咨詢師。)。
每個人都需要感情的慰藉!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