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一系統解剖學考試題及答案

大一系統解剖學考試題及答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06:45:43

大一系統解剖學考試題及答案?大一上學期解剖學名詞,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大一系統解剖學考試題及答案?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大一系統解剖學考試題及答案(大一上學期解剖學複習題知識點)1

大一系統解剖學考試題及答案

大一上學期解剖學

名詞

1.解剖學姿勢:身體直立,兩眼向前平視,雙下肢靠攏,足尖朝前,雙上肢自然下垂于軀幹兩側,手掌朝前。

2.矢狀面:從前後方向,将人體或器官縱切為左、右兩部分的切面。

3.額狀面:與矢狀面垂直,從左、右方向,将人體或器官縱切為前後兩部分的切面。

4.水平面:與人體的長軸呈直角的切面,将人體分為上、下兩部分。

5.矢狀軸:呈前後方向,與身體的長軸和冠狀軸垂直相交。

6.額狀軸:呈左右方向,與身體的長軸和矢狀軸垂直相交。

7.垂直軸:與身體長軸平行,垂直于地面。

8.胸骨角:胸骨體與胸骨柄相接處形成突向前方的橫行隆起,兩側接第2肋軟骨,可依次計數肋和肋間隙。胸骨角相當于第4胸椎體下緣水平。

9.肋角:肋骨的肋結節外側一彎曲較明顯處。

10.翼點:在颞窩區内,額、頂、颞、蝶4骨呈“H”形的連結處,稱翼點(相當于“太陽穴”的位置),翼點的骨質比較薄弱,其内面有腦膜中動脈的前支經過,翼點處骨折時,容易損傷該動脈,引起顱内血腫。

11.顴弓: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外耳門的前方,與眶下緣和枕外隆凸之間的連線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由颞骨的顴突和顴骨的颞突融合而成的一弓狀骨梁。

12.動關節:又稱關節、間接連結、有腔隙連結。骨與骨間借關節面、囊、腔相連結,出現腔隙并失去連續性,有較大的活動性。

13.複關節:由兩個以上的骨構成,被一個關節囊所包裹,其中每一塊骨都能獨立活動的關節,稱為複關節。如肘關節,膝關節。

14.關節面:是相關節骨的接觸面。其中關節面凸者為關節頭,凹者為關節窩。關節面上覆蓋有關節軟骨,它堅韌、光滑而富有彈性,厚薄不一,有孔隙,無神經血管。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緩沖震蕩。

15.關節盤:位于關節腔内兩骨關節面之間的纖維軟骨闆,多在運動頻繁而相連骨關節面又不相适應的關節中,屬于關節内軟骨。其周緣附着于關節囊,多呈圓形,中間稍薄,周緣略厚,把關節腔分為兩部分。它能使兩骨關節面更為适合,增加關節的運動範圍,并可緩沖外力沖擊。

16.半月闆:膝關節内的呈半月形的纖維軟骨闆。位于胫骨内、外側髁(平台)上。分為前角、體部、後角,借9條韌帶與骨性部相連。外緣肥厚與關節囊愈着,内緣薄而銳利。上面凹陷,下面平坦,表面被覆有滑膜。外側半月闆呈盤狀,内側半月闆呈“C”形。能使股骨髁和胫骨髁關節面相吻合;傳遞負荷,吸收震蕩,保護相連關節面;增強潤滑,減少摩擦;加深了關節窩,使關節更加穩固;調節關節内壓。

17.鈎椎關節(Luschka關節):在下6個頸椎體之間(第2-7頸椎之間),共5對,由椎體上面兩側緣的鈎狀突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緣的凹陷構成。關節的周緣有滑膜囊包繞。此關節病變可引起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導緻頸椎病的症狀。

18.椎間盤:位于相鄰椎體間的纖維軟骨闆,共23個。外圍是纖維環,由多層呈同心圓狀排列的纖維軟骨環組成,前寬後窄,堅韌而有彈性,圍繞在髓核的周圍,防止髓核向外突出。位于纖維環中部的是髓核,是一種凝膠凍狀物,富有彈性和水分,有緩沖的作用。髓核被限制在纖維環内,施加壓力則有向外膨出的趨勢。椎間盤的作用是,連結椎體,承受壓力,吸收震蕩,減緩沖擊以保護腦,利于脊椎相各個方向運動。

19.胸廓:由12塊胸椎、1塊胸骨、12對肋借胸椎間盤、關節和韌帶連結而成的籠狀骨性支架。胸廓圍成胸腔,保護、支持胸腔内的重要髒器及神經、血管。通過胸廓的運動,完成胸式呼吸運動。

20.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借關節、韌帶連結而成的穹窿結構。自骶骨岬向兩側經弓狀線至恥股聯合上緣為分界線,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又稱骨盆腔)。骨盆的主要功能是支持體重,緩沖震蕩,保護盆腔髒器,為肌肉提供附着點,還與女性孕育胎兒和分娩關系密切。

21.足弓:為足的跗骨和跖骨借韌帶和肌的牽拉,以及足部的關節、肌腱構成的凸向上方的弓形結構。分為前後方向的足縱弓(内側縱弓和外側縱弓),和内外側方向的足橫弓。足弓的拱形結構以及良好的彈性,有支持負重,緩沖震蕩,使足底神經、血管免受壓迫的作用,利于完成行走、跑跳等人類所必備的生活機能。

22.屈、伸:運動環節繞額狀軸在矢狀面内所進行的運動,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膝關節及其以下關節相反)。

23.内收、外展:運動環節繞矢狀軸在額狀面内進行的運動。環節末端遠離正中面為外展,靠近正中面為内收。手指則以中指為标志,遠離中指為外展,靠近中指為内收。

24.旋内、旋外:運動環節繞其本身的垂直軸在水平面内進行的運動,由前向内的旋轉(順時針方向,右臂為例)為内旋;由前向外的旋轉(反時針方向,右臂為例)為外旋,在前臂稱旋前和旋後。

25.關節運動幅度:指一個動作從開始到結束,該關節處相鄰的兩環節運動範圍的極限角度。

26.克制工作:肌肉收縮克服阻力,肌力大于阻力,使運動環節朝肌拉力方向運動的工作,又稱向心工作。如三角肌和岡上肌使肩關節外展的工作性質就是向心工作。

27.退讓工作:肌肉在阻力作用下逐漸被拉長,阻力大于肌力,使運動環節朝肌拉力相反方向運動的工作,又稱離心工作。如體操下法動作中屈膝緩沖,股四頭肌的工作性質就是離心工作。

28.靜力性工作:肌纖維緊張持續一段時間,收縮和放松不交替,使運動環節固定、維持一定身體姿勢的肌肉工作稱為靜力性工作。分為支持工作、加固工作和固定工作三種。如馬步站樁,平衡木。

29.肌肉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長的這種特性叫做伸展性。

30.肌肉彈性:當外力解除後,被拉長的肌肉又可恢複原狀,這種特性叫做彈性。

31.肌肉粘滞性:是肌肉收縮或被拉長時,肌纖維之間、肌肉之間或肌群之間發生摩擦的外在表現。

32.多關節肌“主動不足”:多關節肌作為原動肌工作時,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個關節後,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關節的現象。其實質是肌力不足。

33.多關節肌“被動不足”:多關節肌作為對抗肌出現時,已在一個關節處被拉長後,在其他關節處再被拉長時有困難的現象。其實質是肌肉伸展不足。

34.肌肉初長度:肌肉在收縮前的長度。肌肉處于适宜(感到便于用力時)的初長度時,肌肉收縮才能産生最大的力量。

35.肌肉生理橫斷面:橫切一塊肌肉所有肌纖維的斷面的總和。肌肉的生理橫斷面的面積越大,肌肉的絕對力量就越大。

36.咽峽:是口腔通向咽的門戶。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圍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處。

37.咽淋巴環:咽壁的粘膜下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形成的咽扁桃體和咽鼓管扁桃體,它們和腭扁桃體、舌扁桃體共同圍成咽淋巴環。圍繞在口腔、鼻腔和咽腔連通處的附近,具有重要的防禦功能。

38.咽鼓管咽口:在鼻咽的兩側壁上,相當于下鼻甲後方約1㎝處各有一個咽鼓管咽口,空氣由此口經咽鼓管進入中耳鼓室。

39.腹膜腔:髒、壁腹膜兩層互相移行,共同形成一個潛在性腔隙,稱腹膜腔。腔内僅有少量漿液。男性腹膜腔是一封閉的囊,與外界不通;女性腹膜腔借輸卵管腹腔口,經輸卵管、子宮、陰道與外界相通。

40.齒狀線:各肛瓣和肛柱的下端共同連成一鋸齒狀的環形線,稱齒狀線或肛皮線,是皮膚和黏膜的分界線。

41.腸系膜:最長的系膜,呈扇形,是将空腸、回腸系于腹後壁的雙層膜結構。它附着于腹後壁的部分稱腸系膜根。

42.十二指腸大乳頭:在十二指腸的降部中份腸腔後内側壁上有一縱行的黏膜皺襞,稱十二指腸縱襞。此襞下端有一乳頭狀隆起,稱十二指腸大乳頭,有膽總管與胰管的共同開口,它距中切牙約75㎝,可作為插放十二指腸引流管深度的參考。

43.十二指腸懸腸肌(Treitz韌帶):十二指腸空腸曲被一平滑肌纖維和結締組織共同構成的十二指腸懸肌固定于腹後壁,臨床上稱Treitz韌帶,有懸吊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也是腹部手術中确認空腸起始端的重要标志。

44.肝胰壺腹括約肌(Oddi括約肌):在肝胰壺腹的管壁内,有環形平滑肌,稱Oddi括約肌,可控制膽汁的排出和防止十二指腸内容物逆流入膽總管和胰管内。

45.肩胛線:經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線。

46.麥克伯尼點(McBurney點):是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位于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急性闌尾炎時,此點可有壓痛或反跳痛。

簡述/論述題

1.試述肩、肘、腕、髋、膝、踝關節的組成、結構、運動、運動肌群的名稱

肩關節:

組成:肩胛骨的關節盂,肱骨頭

結構:關節面:頭大窩淺小,有面積差。

關節囊:薄弱松弛,下壁尤甚,并有缺損。

關節腔:寬大。

盂唇:附在關節盂的周圍,加深關節窩,增大關節面。

韌帶:喙肩韌帶:構成“喙肩弓”,從上方保護肩關節,防止肱骨頭向内上方脫位。

喙肱韌帶:增強關節囊上部,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

盂肱韌帶:加強關節囊前壁。

運動及運動肌群:

繞額狀軸(屈大于伸):屈:胸大肌,三角肌(前),肱二頭肌,喙肱肌

伸:三角肌(後),肱三頭肌長頭,背闊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在上臂屈後做伸的

動作開始有胸大肌下部纖維參與)

繞矢狀軸(内收小于外展):内收: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闊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喙肱肌

外展:三角肌,岡上肌

繞垂直軸(内旋大于外旋):内旋:三角肌(前),胸大肌,背闊肌,肩胛下肌,大圓肌

外旋:三角肌(後),岡下肌,小圓肌

環轉;水平屈伸;

并常常伴有肩帶的運動(肩帶的運動常常用肩胛骨的運動來表示)

肩胛骨上提:斜方肌(上),菱形肌,肩胛提肌,胸鎖乳突肌

肩胛骨下降:斜方肌(下),胸小肌,前鋸肌(下)

肩胛骨前伸:前鋸肌,胸大肌,胸小肌

肩胛骨後縮:斜方肌,菱形肌

肩胛骨上回旋:斜方肌(上、下),前鋸肌(下)

肩胛骨下回旋:菱形肌,胸小肌,肩胛提肌

肘關節:

組成:肱尺關節:肱骨滑車,尺骨滑車切迹

肱桡關節:肱骨小頭,桡骨頭關節凹

桡尺近側關節:桡骨頭環狀關節面,尺骨桡切迹

結構:關節囊:包含3個關節。前後壁薄弱松弛,兩側緊張。

關節腔:寬大,3個關節有一共同的關節腔。

韌帶:尺側副韌帶,桡側副韌帶,桡骨環狀韌帶

運動及運動肌群:

繞額狀軸(肱尺、肱桡關節):屈:肱肌,肱二頭肌,肱桡肌,旋前圓肌

伸:肱三頭肌,肘肌

繞垂直軸(肱桡關節,桡尺近、遠側關節):前臂内旋(旋前):旋前圓肌,旋前方肌,肱桡肌

前臂外旋(旋後):旋後肌,肱二頭肌,肱桡肌(後兩塊肌肉是在前臂

内旋的情況下外旋)

上臂或前臂可在肘關節處進行屈伸運動。

(桡)腕關節:

組成:桡骨下端的腕關節面和尺骨頭下方的關節盤構成關節窩,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側面構成關節頭

結構:關節面:尺骨下端不參與桡腕關節的形成;手舟骨、月骨、三角骨之間被堅韌的腕骨間韌帶緊密連結成一個整

體,幾乎沒有活動。

關節囊:前後松弛

關節腔:寬廣

韌帶:腕尺側副韌帶,腕桡側副韌帶,桡腕掌側韌帶,桡腕背側韌帶

運動及運動肌群:

環轉;

繞額狀軸:屈:桡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屈肌,指淺屈肌,指深屈肌

伸:桡側腕長伸肌,桡側腕短伸肌,尺側腕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

繞矢狀軸:内收:位于手關節矢狀軸内側屈腕、伸腕的諸肌(即尺側腕屈肌和尺側腕伸肌)

外展:位于手關節矢狀軸外側屈腕、伸腕的諸肌(即桡側腕屈肌,桡側腕長、短伸肌和示指伸肌)

髋關節:

組成:股骨頭,髋臼

結構:關節面:頭小臼深,關節面面積差小

關節囊:很厚,緊張而堅韌,後下方缺乏韌帶加強,較薄弱

關節腔:窄小

韌帶:髂股韌帶:呈扇形,是人體強有力的韌帶之一。限制大腿過度後伸,對維持人體直立有重要作用。

恥股韌帶:限制大腿外展和外旋。

坐股韌帶:限制大腿内收和内旋。

股骨頭韌帶:位于關節腔内,營養股骨頭的血管從此韌帶中通過。

髋臼唇:位于髋臼周緣。加深髋臼,并縮小其口徑,從而抱緊股骨頭,增加關節的穩固性,使股骨頭與髋臼更

為适應。

運動及運動肌群:

繞額狀軸:屈:髂腰肌,股直肌,縫匠肌,闊筋膜張肌,恥骨肌

伸:臀大肌,大收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繞矢狀軸:内收:大收肌,長收肌,短收肌,臀大肌(下),股薄肌,恥骨肌

外展: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梨狀肌

繞垂直軸:内旋:臀中肌(前),臀小肌(前),闊筋膜張肌

外旋:髂腰肌,臀大肌,梨狀肌,臀中肌(後),臀小肌(後),縫匠肌

膝關節:

組成:股胫關節:股骨内、外側髁,胫骨内、外側髁,髌骨

股髌關節:股骨下端關節面,胫骨上端關節面,髌骨關節面

結構:關節面:股骨内、外側髁關節面,胫骨内、外側髁關節面都與股骨髁關節面的曲率不相應,因此在股骨、胫骨

髁關節面間有半月闆存在,使之形狀吻合。

關節囊:廣闊松弛,薄厚不一。

關節腔:分為三部分:股骨内、外側髁與内、外側半月闆之間;

内、外側半月闆與胫骨内、外側髁之間;

股骨髌面與髌骨關節面之間

韌帶:髌韌帶:位于關節囊前方,是股四頭肌肌腱的延續,從前方加固膝關節。

胫側副韌帶:位于關節囊内側(囊壁韌帶),與内側半月闆周緣相愈合。

腓側副韌帶:呈條索狀。位于膝關節外側。(兩側副韌帶在伸膝時緊張,屈膝時松弛)

膝交叉韌帶:位于關節囊内,是強有力的韌帶。分為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

前交叉韌帶:伸膝時最緊張,限制胫骨上端向前移動。

後交叉韌帶:屈膝時最緊張,限制胫骨上端向後移動。

腘斜韌帶:位于關節囊後方,從後面加固膝關節。

滑膜皺襞:最大的是翼狀襞:位于髌骨下方,髌韌帶兩側,襞内充滿脂肪組織。有填充關節腔内空隙,防震、

加固關節的作用。

滑膜囊:位于膝關節周圍,與關節腔相通或單獨存在。有髌上囊、髌下深囊。囊内充滿滑液,可減少肌腱運

動時與骨面的摩擦。

半月闆:位于胫骨内、外側髁(平台)上。内側半月闆呈“C”形,外側半月闆呈盤狀。

功能:使股骨髁和胫骨髁關節面想吻合;傳遞負荷,吸收震蕩,保護相連骨關節面;增強潤滑,

減少摩擦;加深了關節窩,使關節更加穩固;調節關節的内壓。

運動及運動肌群:

繞額狀軸:屈:腓腸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

伸:股四頭肌

屈膝位時,繞垂直軸,輕微地:内旋:縫匠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腓腸肌(内側頭)

外旋:股二頭肌,腓腸肌(外側頭)

髌骨在小腿屈伸運動時,可做上下滑動。

踝關節:

組成:胫骨的下關節面,内踝關節面,外踝關節面共同構成叉狀關節窩,距骨滑車的關節頭

結構:關節面:距骨滑車關節面前寬後窄。

關節囊:前後松弛,兩側有韌帶加固

韌帶:三角韌帶(内側韌帶);

外側韌帶:相對薄弱,分為前方的距腓韌帶,中部的跟腓韌帶,後方的距腓後韌帶

運動及運動肌群:

繞額狀軸:跖屈: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趾長屈肌,胫骨後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背屈:胫骨前肌,踇長伸肌,趾長伸肌

繞矢狀軸:内收:踇長屈肌,趾長屈肌,胫骨前肌,胫骨後肌

外展:腓骨長肌,腓骨短肌,趾長伸肌

2.試述脊柱的整體結構、側面觀特點、功能、運動及其完成運動的肌群

(簡述:胸廓,骨盆,足弓的組成、結構、運動)

脊柱:

整體結構:

組成:24塊獨立的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23塊椎間盤借關節和韌帶緊密連結。

位置:位于軀幹背面正中,形成軀幹的中軸。

上承顱骨,下連髋骨,中附肋骨。參與構成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後壁。

整體結構特點:成年男性脊柱長約70㎝,女性(約為65㎝)及老年人的略短。脊柱的長度因姿勢不同而略有差異。

呈拱形結構,有良好的彈性。

側面觀的特點:脊柱有4個生理彎曲,分别是:

頸曲:凸向前;胸曲:凸向後;腰曲:凸向前;骶曲:凸向後。

這些生理彎曲的功能是:使脊柱更具有彈性,可減輕震蕩,并與維持人體的重心有關。

擴大了胸腔和骨盆腔的容積,使其能容納衆多的髒器。

脊柱的功能:保護脊髓;支持體重;正常的生理彎曲有利于維持身體平衡、人體直立和行走;參與一些腔壁的構成;

拱形結構,具有良好的彈性,可傳遞壓力,緩沖震動;可完成各種基本動作,是運動時的杠杆;為肌肉

提供附着點。

運動及運動肌群:

繞額狀軸:屈:胸鎖乳突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腰大肌斜角肌,頸長肌

伸:斜方肌,豎脊肌,上後鋸肌,頭夾肌,頸夾肌,骶棘肌,橫突棘肌,背短肌,

繞矢狀軸:側屈:單側胸鎖乳突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豎脊肌,腰方肌

繞垂直軸:左旋:左側腹内斜肌,右側腹外斜肌

右旋:右側腹内斜肌,左側腹外斜肌

胸廓:

組成:12塊胸椎,1塊胸骨,12對肋借胸椎間盤、關節、韌帶連結而成

結構:肋與椎骨間借肋椎關節(分為肋頭關節和肋橫突關節)連結;

第1—7對肋借肋軟骨與胸骨相連結;第8—10肋對借肋軟骨與上一肋的肋軟骨相連;第11、12對肋前端遊離。

運動:肋椎關節可繞肋頭與肋結節中心連線所構成的軸做回旋運動,此時肋的前端或升或降。

胸式呼吸吸氣時,肋向外擴張、上提,胸骨向前上方舉;

胸式呼吸呼氣時,肋下降。

骨盆:

組成:骶骨,尾骨,左、右髋骨借關節、韌帶連結而成

結構:從骶骨岬向兩側經弓狀線至恥骨聯合上緣為分界線,上方是大骨盆,下方是小骨盆(骨盆腔)

運動:繞兩側髋關節共同的額狀軸:向前、向後的轉動(如體前屈、體後伸);

繞一側髋關節的垂直軸:側向轉動(如跑步時增大步幅的動作);

繞一側髋關節的矢狀軸:向上、向下轉動(如上下台階的動作);

骨盆可與下肢一起運動:繞額狀軸:前屈(收腹舉腿),後伸(向後背腿);

繞矢狀軸:側屈(鞍馬單腿擺越);

繞垂直軸:回旋(雙杠前擺轉體180°)

足弓:

組成:足縱弓(内側縱弓,外側縱弓),足橫弓

結構:足縱弓:内側縱弓(彈性足弓):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第1、2、3跖骨

外側縱弓(支撐足弓):跟骨,骰骨,第4、5跖骨

足橫弓:骰骨,3塊楔骨

3.簡述足弓的組成、特點、功能。

組成:足縱弓:内側縱弓(彈性足弓):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第1、2、3跖骨

外側縱弓(支撐足弓):跟骨,骰骨,第4、5跖骨

足橫弓:骰骨,3塊楔骨

特點:組成足弓的關節多,并多為短骨,顯示它靈活、輕便等特點,方便運動。

内側縱弓:較高,有較大彈性,可緩沖震蕩。

外側縱弓:較矮,彈性較差,有維持直立的作用。

功能:足弓的拱形結構,可支持負重,緩沖震蕩,免使足底神經、血管受壓;

足弓彈性好,利于完成行走、跑跳等人類所必需具備的生活機能。

4.簡述錐間盤的位置、結構及其主要功能。

椎間盤:位置:位于相鄰椎體間

結構:上、下軟骨闆:與上、下椎體骨面相鄰。

纖維環:位于外圍,由多層呈同心圓狀排列的纖維軟骨環組成,前寬後窄,堅韌而有彈性,圍繞在髓核的

周圍,防止髓核向外突出。

髓核:位于纖維環中部,是一種凝膠凍狀物,富有彈性和水分,有緩沖的作用。

功能:連結椎體;承受壓力;吸收震蕩,減緩沖擊以保護腦;有利于脊柱向各個方向運動。

5.簡述頸椎、胸椎和腰椎的主要區别。

椎骨

關節面

橫突

棘突

椎體

頸椎

約水平位

有孔

分叉,短平

胸椎

約額狀位

橫突肋凹

細長,斜向後下方,呈覆瓦狀

較大,(上、下、左、右)有椎體肋凹

腰椎

約矢狀位

粗短,呈垂直闆狀,直伸向後

肥厚,粗大

6.分析骨的化學成分與物理特性的關系并簡述骨的年齡特征(簡述不同年齡段骨的特征)。

骨的化學成分與物理特性的關系:

化學成分

物理特性

有機物:主要為骨膠原,約占1/3

使骨具有韌性和彈性

無機物:主要為鈣鹽,約占2/3

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

骨的年齡特征:

年齡

有機物(骨膠原)與無機物(鈣鹽)的含量的大約比例

年齡與骨折的關系

少兒

1:1

柔韌性好,但易變形,易青枝骨折

成人

1:2

相對不易骨折

老年

1:4

柔韌性較差,脆性較大,易粉碎性骨折

7.簡述新鮮骨的構造。

骨由骨膜、骨質、骨髓、關節軟骨及神經、血管構成。

8.簡述股骨、肱骨、肩胛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肩胛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肩胛岡:内側端平對第3胸椎棘突。

肩胛骨上角:平對第2肋。

肩胛骨下角:對向第7肋,在皮下可觸知,是測量胸圍的骨性标志。

肩峰:高聳在關節盂上方,是肩部的最高點。是測量肩寬及上肢全長的骨性标志。

肱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肱骨大結節:在肩峰的下方,為三角肌所覆蓋。

肱骨小結節:在肩胛骨喙突的稍外方。

肱骨内、外上髁:在肘關節兩側的稍上方,内上髁突出較明顯。

股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股骨大轉子:為股骨頸與體交界處向上外側的方形隆起,構成髋部最外側的骨性邊界。是測量自由下肢長的骨性标志。

股骨内、外側髁:在膝關節兩側皮下。

9.簡述肱骨上段、股骨上段的骨性标志和附着的肌肉。

肱骨上段:骨性标志:肱骨大結節,肱骨小結節。

附着的肌肉:岡上肌:肱骨大結節上部(止點); 肩胛下肌:肱骨小結節(止點);

岡下肌:肱骨大結節中部(止點); 大圓肌:肱骨小結節嵴(止點);

小圓肌:肱骨大結節下部(止點); 背闊肌:(扁腱)肱骨小結節嵴(止點);

胸大肌:肱骨大結節嵴(止點); 三角肌:肱骨體外側面的三角肌粗隆。

股骨上段:骨性标志:股骨大轉子。

附着的肌肉:髂腰肌:股骨小轉子(止點);

臀大肌:股骨的臀肌粗隆(止點);

股四頭肌:股中肌:股骨體前面(起點);

股内側肌:股骨粗線内側唇(起點);

股外側肌:股骨粗線外側唇(起點);

股二頭肌短頭:股骨粗線外側唇下半部。

10.列表寫出上、下肢的主要骨性标志。

上肢:肩胛岡,肩胛上、下角,肩峰,喙突,鎖骨,肱骨大結節,肱骨小結節,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鷹嘴,桡骨頭,

桡骨莖突,尺骨莖突,豌豆骨。

下肢:髂嵴,恥骨結節,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股骨内、外側髁,髌骨,胫骨内、外側髁,胫骨粗隆,腓骨頭,外踝,

内踝,足舟骨粗隆,跟骨結節。

11.比較肩關節與髋關節的組成、特點及運動。

關節

組成

特點

運動

肩關節

肩胛骨關節盂,肱骨頭

靈活性大,穩固性較差

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環狀,水平屈伸

髋關節

髋臼,股骨頭

靈活性小,穩固性強

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環狀,水平屈伸

12.試述肩關節與髋關節的組成,并比較其特點差異。

肩關節:組成:肩胛骨關節盂,肱骨頭。

特點:是多軸關節;相連骨關節面的面積差較大;關節囊薄弱松弛;關節腔寬大;關節本身的韌帶少而弱。

因此,肩關節是人體中最靈活,穩固性較差的一個關節。

髋關節:組成:髋臼,股骨頭。

特點:關節窩深,關節頭小,髋臼周緣還有髋臼唇來加深髋臼;關節囊很厚,緊張而堅韌;關節腔窄小;周圍的

韌帶和肌肉粗大;因此,髋關節是人體中穩固性很強的一個關節,而靈活性較小。

13.簡述骨盆的組成、特點、功能。

組成:骶骨,尾骨,左、右髋骨借關節、韌帶組成。

特點:是一個穹窿結構;形态上有性别的差異。

功能:支持體重;緩沖震蕩;保護盆腔髒器;為肌肉提供附着點;在女性還是胎兒娩出的産道。

14.簡述骨盆的組成與界線。簡述肩袖的組成、位置和作用。

骨盆:組成:骶骨,尾骨,左、右髋骨借關節、韌帶組成。

界線:從骶骨岬向兩側經弓狀線至恥骨聯合上緣為分界線,上方為大骨盆,下方為小骨盆(骨盆腔)。

肩袖:組成: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的肌腱

位置:關節囊。

作用:加固和保護肩關節。

15.簡述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彈性,粘滞性。

16.簡述腹前外側肌群的名稱、層次和肌纖維排列方向。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線兩側。肌纖維由下向上走行。

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側壁淺層。肌纖維自後上行向前下方。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層。肌纖維上方大部分自外下行向前上方,其下部肌纖維行向前下方。

腹橫肌:位于腹内斜肌深層。肌纖維由後外行向前内方。

17.對以下動作進行解剖學分析:“俯卧撐”下降階段上肢動作;“鉛球推球”的上肢動作;“排球扣球”上肢的動作;“單手肩上投籃”上肢動作;“單杠引體向上”上肢動作;“正腳背踢球”擺動腿的動作;“落地緩沖”的下肢動作;“卧推杠鈴”上推階段的上肢動作名稱。

18.試述消化系統的組成與主要功能。

組成:消化道: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

下消化道:空腸,回腸,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肛管)。

消化腺: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大唾液腺,肝腺,胰腺

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層):唇腺,頰腺,舌腺,食管腺,胃腺,腸腺。

主要功能:攝取食物,消化食物,吸收養料,排出糟粕。此外,口腔、咽等還參與呼吸、發聲等活動。

19.簡述肝外膽道系統的組成及其膽汁進入小腸的途徑。

肝外膽道系統的組成:膽囊,輸膽管道(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管,膽總管)。

膽汁進入小腸的途徑:肝産生膽汁,經肝左管和肝右管出肝門,兩者合成肝總管,肝總管末端與膽囊管合成膽總管。在此,

膽汁可經膽囊管進入膽囊貯存、濃縮,需要是再由膽囊排出,經膽囊管入膽總管。膽總管在十二指

腸降部的後内側壁與胰管彙合處肝胰壺腹,通過十二指腸大乳頭,排入十二指腸腔内。

20.簡述肝門、肺門、腎門出入結構。

21.簡述下列器官的位置:肝髒,胃,胰腺,食管,盲腸,直腸,膽囊

肝髒: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肝的膈面基本與膈穹窿一緻,其大部分為肋弓所覆蓋,僅

在腹上區左、右肋弓間露出,并直接接觸腹前壁。肝的髒面鄰近腹腔器官。右葉下面與結腸右曲、右腎和十二指腸

相接觸;左葉下面與胃前壁相接觸。

胃:胃中充盈時,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小部分位于腹上區。贲門位于第11胸椎左側,幽門位于第1腰椎右側。當胃特别

充盈時,胃大彎可降至臍一下。胃前壁的右側與肝左葉相鄰;胃前壁的左側與膈相鄰,被左肋弓掩蓋;胃前壁中間部

分位于劍突下,直接與腹前壁相貼,該處是胃觸診的部位。胃後壁與胰、橫結腸、左腎和左腎上腺相鄰。胃底與膈和

脾相鄰。

胰腺:位于胃的後方,位置較深,于第1、第2腰椎水平橫貼于腹後壁,為腹膜外位器官。

食管:上端起自第6頸椎體,下緣處續于咽,下端至第11胸椎左側連于胃。食管在頸部沿脊柱的前方和氣管的後方下行入

胸腔,在胸部先行與氣管和脊柱之間(稍偏左),繼穿過左主支氣管之後,再沿胸主動脈右側下行,至第9胸椎平

面斜跨胸主動脈的前方至其左側,然後穿膈的食管裂孔至腹腔,續于胃的贲門。

盲腸:一般位于右髂窩内,大部分為腹膜所包被,因無系膜位置較固定。

直腸:位于盆腔,全長約10~14㎝,上端平第3骶椎處接乙狀結腸,下端至盆膈處續于肛管。直腸的後面是骶骨和尾骨;

直腸的前面男、女有所不同。在男性直腸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在女性則有子宮和陰道。因此臨床上指

診時,可觸知前列腺或子宮和陰道等。

膽囊:位于肝右葉下面的膽囊窩内,上面借結締組織與肝相連,下面由腹膜覆蓋。

22.簡述三對大唾液腺的位置及開口部位。

腮腺:最大,略呈三角形

位置:位于耳廓的前下方。腮腺管由腮腺的前緣穿出,在顴弓下一橫指處緊貼咬肌表面前行,至咬肌前緣處彎轉向

内側,穿過頰肌。

開口:開口于平對上颌第2磨牙的黏膜上。

下颌下腺:呈卵圓形

位置:位于下颌骨體的内面。

開口:其導管自腺的内側面發出,開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較小,成扁長杏核狀。

位置: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

開口:舌下腺的導管有大、小兩種。大管有一條,常與下颌下腺管共同開口于舌下阜;

小管有5~15條直接開口于舌下襞表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